鄧肯·霍爾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F·鄧肯·霍爾丹 F. Duncan Haldane | |
---|---|
出生 |
英國倫敦 | 1951年9月14日
居住地 |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
國籍 | 英國 |
公民權 | 英國 |
母校 | 劍橋大學基督學院 |
機構 |
普林斯頓大學 貝爾實驗室 |
知名於 |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中的霍爾丹贗勢 |
研究領域 | 凝聚體物理學 |
獎項 |
奧利弗·E·巴克利凝聚體獎(1993)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6) |
弗雷德里克·鄧肯·邁克爾·霍爾丹,FRS(英語:Frederick Duncan Michael Haldane ,1951年9月14日-),英裔美國物理學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系尤金·希金斯物理學教授。他因「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而與戴維·索利斯以及約翰·科斯特利茨共同獲得了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1][2][3][4][5]
目錄
霍爾丹對凝聚體物理學的貢獻
- 拉廷格液體(Luttinger liquid)理論、
- 一維自旋模型(Spin model)理論、
-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理論、
- 排斥統計(Exclusion Statistics)、
- 糾纏譜(Entanglement Spectra)等等。
榮譽
- 英國皇家學會會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員、英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
- 艾爾弗·斯隆基金資助研究人員(1984-1988);
- 洛倫茲研究所(Lorentz Institute)主任(2008);
- 美國物理學會 頒發的 奧利弗·E·巴克利凝聚體獎(Oliver E. Buckley Prize)(1993);
- 狄拉克獎章(2012);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6)。
霍爾丹 的拓撲相貢獻[1][2][3][4][5]
- 1970年代,約翰·科斯特利茨(Jhon Kosterlitz)和 戴維·索利斯(David Thouless)用拓撲理論推翻了當時超導性和超流體不能在薄層中存在的理論,並證明了超導性可在低溫狀態存在,解釋了其在溫度升高時消失的機制與相變。相變指的就是物質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的過程,而物質分固相、液相、氣相這三種。
獲得諾貝爾物學獎原因[1][2][3][4][5]
- 2016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三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華盛頓大學 的 戴維· 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的 鄧肯·霍爾丹(F. Duncan M. Haldane)以及 美國布朗大學 的 約翰·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得獎理由為「拓樸相變(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與 物質拓樸相的理論發現」。
- 這三位獲獎人開啟了通往奇異物質狀態研究的未知世界的大門。他們通過先進的數學方法,對不同尋常的物質相或狀態開展研究,如超導體,超流體 或是 超薄磁膜等。人們預期他們的相關理論,在未來將可以在材料科學和電子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