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貝爾實驗室 |
貝爾實驗室是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數字交換機、通信衛星以及通信網等許多重大發明的誕生地,成立於1925年。
貝爾實驗室的使命是為客戶創造、生產和提供富有創新性的技術,獲得過兩萬五千多項專利和多項諾貝爾獎。
目錄
歷史沿革
機構設置
學術科研
進入中國
成功原因
歷史沿革
1925年1月1日,當時AT&T總裁,華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成立一個叫做「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的獨立實體,後改稱貝爾實驗室。AT&T和西方電子各擁有該公司的50%的股權。在二三十年代,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推出了遠距離電視傳輸和數字計算機,領導了有聲電影和人工喉的開發。兩項信息時代的重要發明-晶體管和信息論都是貝爾實驗室在40年代研究出來的。貝爾實驗室在50和60年代的重大發明有太陽能電池,激光的理論和通信衛星。
1984年以後,按照美國政府分拆AT&T的協議,從貝爾實驗室中分割成立了Bellcore。Bellcore為分拆後的一系列小貝爾公司統一提供研究開發的服務。
1996年,貝爾實驗室以及AT&T的設備製造部門脫離AT&T成為朗訊科技。AT&T保留了少數研究人員成立其研究機構——AT&T實驗室。如今貝爾實驗室是朗訊科技公司的研究開發部門,承擔的任務是提供技術以創建世界上最先進的電信系統。 貝爾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共推出27,000多項專利,平均每個工作日推出4項專利。
2008年8月7日,由於其所有者阿爾卡特朗訊連續6個季度決虧損,自阿爾卡特和朗訊科技合併以來從未盈利,市值已經蒸發了62%,阿爾卡特朗訊不得不出售已經擁有46年歷史的貝爾實驗室大樓,由美國新澤西的Somerset房地產開發公司購得,並打算將其改建為商場和住宅樓。
機構設置
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別:基礎研究,系統工程和應用開發。在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從事電信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行為科學和計算機編程理論。系統工程主要研究構成電信網絡的高度複雜系統。開發部門是貝爾實驗室最大的部門,負責設計構成貝爾系統電信網絡的設備和軟件。
貝爾實驗室是工業界少有的幾個研發機構。R&D中的R指的就是基礎研究,而D是開發。貝爾實驗室R和D的比例是1:10。這和微軟研究院有很大不同。微軟是做純技術研究,而貝爾實驗室既有基礎研發又做產品開發,還包括基礎研究後的應用研究。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分三個階段:一個是貝爾實驗室自己發明或是創新,還有一個是演進及更新自己的產品。另一個是到歐洲等其它地區通過併購吸收新技術、新產品。
一個大公司只做開發的話是比較短期的行為,從長遠來看,技術發展很快,雖然不能講十年以後怎麼樣,但最起碼要看到三、五年後的規劃,如果沒有基礎研究的理論的經驗,或者是方向性的知識,就好像無源之水。但是做R和D也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一天到晚寫論文,弄不出產品來。出不了產品就帶不來效益,不能產生利潤,也談不上研究了。
朗訊作為一個高科技的公司充分意識到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產品開發都要投入,朗訊一直把每年銷售額的11%~12%作為貝爾實驗室的研發經費,大約40億美元。貝爾實驗室有28000人,裡面有不到3000人在做基礎研究,剩下的都在做產品開發。
貝爾實驗室的母公司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正在退出基礎科學,物理科學和半導體科學研究,將集中於能更快進入市場的領域,如網絡、高速電子學、無線技術、納米技術和軟件。正如貝爾實驗室發言人說,「在新的創新模式下,研究應該致力於解決母公司的需求」。
學術科研
全球經濟正處於信息化的蓬勃發展中。而信息時代有聯網,計算機和軟件組成的基礎設施,許多都出自貝爾實驗室強大的創新之手;晶體管,信息理論和數字傳輸作為信息建設的物理,數學及技術方面的重要基礎,更是貝爾實驗室研究成果所鑄就的諸多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創新產品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貝爾實驗室為全世界帶來的創新技術與產品囊括了:第一台傳真機、按鍵電話、數字調製解調器、蜂窩電話、通信衛星、高速無線數據系統、太陽能電池、電荷耦合器件、數字信號處理器、單芯片、激光器和光纖、光放大器、密集波分復用系統、首次長途電視傳輸、高清晰度電視;從1939年展示的Ovodero電子語音合成裝置到現在最先進的語音合成及識別等。
它的存儲程序控制和電子交換、數據庫及分組技術為智能網的應用鋪平了道路;它開發的UNIX操作系統使各類計算機得以大規模聯網,從而成就了今天實用的Internet;C和C++語言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編程語言之一;而由貝爾實驗室推出的網絡管理與操作系統每天支持着世界範圍內數十億的電話呼叫與數據連接。可以說,人類邁向文明的每一步都與貝爾實驗室息息相關。
研究成果
一共獲得8項諾貝爾獎(其中7項物理學獎,1項化學獎)。
1933年,卡爾·央斯基(KarlJansky)通過研究長途通訊中的靜電噪聲發現銀河中心在持續發射無線電波,透過此研究而建立了射電天文學。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參與這項研究的約翰·巴丁(JohnBardeen)、威廉·蕭克利(WilliamShockley)、華特·豪舍·布拉頓(WalterHouserBrattain)於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香農(ClaudeShannon)於1948年發表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奠定了現代通信理論的基礎。他的成果是部分基於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以BCPL語言為基礎,設計出很簡單且很接近硬件的B語言(取BCPL的首字母)。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 在197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D.M.Ritchie在B語言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貝爾實驗室發明光電池。貝爾實驗室也是UNIX操作系統和C語言的發源地。C語言是由BrianKernighan、DennisRitchie和KenThompson在1970年代早期開發的。在1980年代,又由比加尼·斯楚士舒普發展為C++語言。
時間 主要研究成果 1940年 數據型網絡 1947年 晶體管、移動電話技術 1954年 太陽能電池 1958年 激光 1960年 金氧半場效應晶體管(MOSFET)(用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邏輯單元CMOS,如微處理器、單片機等) 1962年 語音信號數字傳輸、通信衛星:Telstar1 1963年 無線電天文學(太空望遠鏡、電波望遠鏡) 1969年 UNIX操作系統、電荷耦合組件(CCD,用於條碼讀取器、攝影機、掃描儀、複印機) 1972年 C語言 1979年 系統單芯片型的數字信號處理器(SoCDSP,用於調製解調器、無線電話等
進入中國
1997年5月,貝爾實驗室正式進入中國,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開發實驗室,着眼於多媒體、通信、數字信號處理以及通信軟件領域的科研工作,並與上海交大、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和中科院、信息產業部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在應用開發領域取得了諸多成績。1998年7月,又在北京成立了貝爾實驗室亞太區通信軟件中心。並於同年11月將其亞太及中國總部設在北京。
貝爾實驗室到中國來也是一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引用外經貿部研究院的王教授的歸納,就是說外國公司來中國最開始是賣自己的產品,是一個銷售中心,賣了一段產品以後發現以美國的產品價格賣不合適,也不適合本地市場,就要想在中國進行生產,就建立了好多合資公司,朗訊也不例外。而在建立了銷售中心和合資公司後,產品開發就是這部分也移到中國來了。
ONMP光網絡管理協議系統項目是朗訊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成立後承擔的第一個重大科研項目,它是以朗訊新一代的全光交換機WaveStarTMLambdaRouter為研究背景的。已經完成了協議系統的設計和研究原型的實現。該項目的若干成果正在申請美國專利,並且正在向朗訊的產品部門轉化。
在過去十年中,光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用戶提供了巨大的帶寬。在前幾年,研究的熱點主要在物理層,如光纖技術、光器件和光開關等,而對於上層的光網絡管理協議和系統等,還剛剛起步。的電信網絡智能只存在於由IP路由器和ATM交換機等組成的電子交換層,而在光傳送層,儘管已經有大容量的波分復用傳輸設備和光交叉連接設備面世,光通路的連接依然以人工方式配置,這種方式效率低、操作複雜、容易發生錯誤,嚴重製約了網絡的靈活性、可靠性和可擴性,因此需要在光層引入更高的智能,這樣的智能是通過光網絡的管理系統來實現的。ONMP正是這樣的一種協議,通過它可以建立一個滿足經濟高效、靈活擴展和支持業務服務質量保證的核心網。
ONMP光網管理協議系統項目的目標是實現智能的光傳送核心網絡,採用重疊模型,帶外控制信令,支持端到端光通路的自動請求/分配,以及端對端的服務質量保證。採用ONMP,使得光網絡智能分布到了網元。光層業務服務能夠通過軟件進行定義,對光網絡資源進行動態分配。使從僅僅提供傳輸通道變成能提供全面業務解決方案,使光網絡成為能夠提供各種帶寬應用與服務的智能、全光的網絡,保證了光網絡的靈活性、可靠性和可擴展性。ONMP為新一代的光網絡提供了智能的平台。
貝爾實驗室(中國)分部得到了貝爾實驗室總裁金獎,這是在朗訊做研發能得到的最高的獎勵,也是貝爾實驗室(中國)分部四年發展的成績。
基礎科學
2000年3月23日,貝爾實驗室在北京成立了一個新的研究機構--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這是貝爾實驗室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美國本土之外建立研究院。[1]
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是卓越科技與創新的中心,為朗訊商業部門以及中國與亞太地區客戶提供技術支持。研究院主要致力於應用技術領域的研究,通過發展應用創意、實現技術原型,將其應用技術向朗訊產品部門及朗訊全球服務部(LWS)進行轉移。在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應用研究的同時,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也致力於互聯網技術、軟件、無線通信、光網絡、計算機科學和應用數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研究院將基礎研究作為依託,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應用。
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與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同時,研究院還積極為朗訊本地各個部門提供支持。研究院正在進行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工業界及高校的合作,這為朗訊提供了新的業務機會。
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與中國高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它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了三個聯合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一個聯合實驗室;與復旦大學合作建立了一個聯合實驗室。這些聯合實驗室的研究領域涉及光網絡、下一代互聯網IPv6、無線通信、軟件系統以及網絡分析與設計。與此同時,研究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進行合作,共同資助重點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
研究院
研究院年輕並獨具天賦的研究人才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領域,致力於發展科技,並努力在科研領域中實現自我。
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一直致力於成為一個創新技術與革新的中心,以加強對朗訊業務部門以及中國及亞太區客戶的支持。研究院在全光網、下一代互聯網IPv6、無線通信、通信和軟件系統集成與互通性等領域內開展並完成了若干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研究院的IP路由器測試軟件系統、光網絡管理協議系統以及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成果已經申請美國及中國專利,並正在向朗訊產品部門轉化。研究院在系統集成與互操作性方面的工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研究院研發的具有光接口和無線接口的IPv6邊緣路由器成功地實現了與光交叉連接設備和無線移動通信設備的互聯。2001年4月,研究院作為首批外資研究機構加入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絡。
自2004年起,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轉向了創新應用技術的研究。正在進行的四個面向應用的研究項目進展十分迅速。2004年9月,在美國茉莉山貝爾實驗室總部舉辦的應用技術交流日上,研究院演示了一些項目的技術原型,朗訊許多產品部門和市場隊伍都對研究院從事的研究項目表示了極大興趣。研究院也將在此基礎上與朗訊全球服務部進行合作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為了支持這些項目的研究工作,同時為了迎合電信的未來的融合趨勢,研究院成立了6個功能小組:SIP/RTP、Multimedia、UserProfile、PolicySupport、Location和Security進行以上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這些功能小組將應用技術與基礎研究緊密聯繫起來,同時也為所有的應用提供了一個統一平台。
成功原因
1. 在AT&T和西方電氣公司的機械部和工程部內孵化了達40年之久,研發政策經過多次變革和錘鍊,研發人員已經具有豐富的經驗,研發設施和經費的分配找到了可靠的方法,因而為貝爾實驗室成立後的大發展準備了穩妥和可靠的基礎。
2. 研發任務始終有極其清楚的認識和理解:以通信科技和產品的研發為重心,向其他科技和產品輻射。對任務的認識和理解隨時間而俱進。
3. 銳意追求研發的原創性,並用以發展成型技術和產品開發,因為公司總是面對與先進的通信技術和產品,因此必須也只有從基礎研究的原創開始,才能在激烈的通信產品競爭中取得優勢,才能提高人類通信生活的質量。
4. 英才薈萃、善於選擇和培養傑出科技人才。
5.自由研究與團隊結合。
6.創新是貝爾實驗室的靈魂。
7.貝爾實驗室良好的治學環境--研究的「伊甸園」。
8.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和市場營銷諸要素的雙螺旋結構圖示。
9. 科、技、產、銷的短程化和開閉循環。
10.科學精神和團隊精神與作風。
11.成功是由成功構築而成的。
12.成功源於上述各種原因和要素形成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