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裡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裡蹲

來自 模玩社區 的圖片

名稱 家裡蹲

其他表述 隱蔽族、繭居族

相關條目 OTAKU死宅

宅男NEET無職

自宅警備員歸宅部

家裡蹲(日語:引き篭もり)指的是因在學業、感情或者是生活中遭受挫折或打擊,或是因為對社會感到陌生、恐懼,而選擇封閉自我、與周圍的群體減少或是斷絕來往的一類青年,也是ACG次文化中的一種萌屬性

起源

家裡蹲這個詞可謂歷史悠久,甚至能追溯到網絡誕生的數十年前。當時中國恢復高考後,逐漸開始形成第一批的高學歷人群,這些人普遍優越感爆棚,經常互相交流,「你是哪個大學的」成為常用問候語。一些沒上過大學的人反感這些人自吹自擂的行徑,就回答道「我是家裡蹲(大學)的」。而那些所謂高學歷人士卻聽不懂這句話,以為「加里敦」是某個國外名校,遂肅然起敬。成為當時一則經典的笑話。(1990年左右的《故事會》里有收錄)

然而,「家裡蹲大學」在2020年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為疫情原因無法返校的大學生

解析

家裡蹲和宅的主要區別在於宅對於某種事物有着超出尋常的喜愛而選擇減少自己的社交時間以投入到宅的領域,例如技術宅,而家裡蹲沒有這種狂熱的喜愛。

家裡蹲減少或是斷絕對外社交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不願面對身處家庭外的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而不是好逸惡勞,這一點和同樣不肯在外工作的啃老族有着顯著區別。

如果身邊的親友能夠了解家裡蹲的內心活動並幫助消除這種壓力的話,我們相信家裡蹲肯定能抬起頭來,伸手向外,尋找自己在家庭和社會的真正價值。

被拒絕的恐懼

許多年輕人主動社交隔離,他們在虛擬世界中花費大量時間,投入在ACGN中,這形成了一種複雜的因果循環,而害羞成了這一循環中的主要角色。

對於社會拒絕的深度恐懼,一方面是由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因為技術把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直接接觸——譬如與他人交談、尋找信息、購物、去銀行、從圖書館借書,以及其他很多活動,都縮減到了最低程度。

網絡能更快、更準確地滿足我們上述的這些需求,且不需要我們進行社會交流。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線交流讓非常害羞的人也能輕易在不同步交流的王國中與他人聯繫。

但同時,這讓真實生活中的交流更困難了,從而促進了社交隔離。正如2007年這項研究的研究者之一貝爾納多•卡爾杜奇[1](Bernardo Carducci)所指出的:

……技術的日新月異正在從本質上影響着人際溝通,我們正在體驗着更為結構化的電子化互動過程,卻越來越少有自發的人際互動,也就更少有機會從中開發和實踐人際溝通技巧了,譬如談判、發起談話、解讀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線索,而這些技巧對於結交新朋友和培養更親密的關係至關重要。

新型的害羞

因為不知道如何做而根本不願意有社交接觸,繼而竭盡全力地距離他人越遠越好。

因此,這種新型的羞怯會持續地自我強化、內化;更有甚者,即便是缺乏和大多數人的接觸,自己仍然茫然不覺。如此這般,就有太多的羞怯者在跟自己的老闆、專家接觸的時候,或者在不熟悉的情境裡,抑或在一對一的異性交往中,行為失當或者醜態百出。

除了羞怯者數量的持續增加之外,今天不同於往昔的情形是年輕人的羞怯已經不再是懼怕被拒絕,而更多的是社交無能——不知道該做什麼、在什麼時候做、在什麼場合做和怎麼做。甚至連怎麼找個共同話題都不知道了,他們在社交圈子裡不知所措,就像語言不通沒法問路的外國遊客一樣。

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不知道面對面交流時的措辭方法,那是一整套言語的和非言語的規則,能讓人們相互之間舒適地交談和聆聽,並且能讓對方給予良好回應。 缺失這種在比較親密的人際情境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的人際交往技巧,導致了一種畏縮不前、規避風險的策略。主動交流等同於失敗的可能,安全等同於退縮到線上和虛幻世界,經年累月的實踐使其更親切、更可靠,如果是電子遊戲的話,還更為可控。

數字化的自我越來越不喜歡真實世界中的「操作符」,於是羞怯也逐漸在進化中扭曲變形。自我(ego)是中場核心組織隊員,性格是觀察員,而整個外部世界就被縮小為一個的臥室。於是,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家裡蹲(hikikomori)、尼特族(NEET)、啃老族(Bamboccioni)這樣一些現象。

出路

要解決這種新型的害羞問題,我們必須給年輕人們一些挑戰,並通過一些方式激勵他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

沒有人覺得在他們的發展中投資是「有利」的——現在他們也不覺得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好處了。

如果我們想讓年輕人們與社會重新接軌,而不是脫軌,那麼這個社會必須讓年輕人們知道他們是可愛的、被需要的,更重要的是——有用的。

具有本屬性的典型角色

萌娘

漢子

[2]

參考來源

  1. 已於2018年去世
  2. 家裡蹲, 百家號,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