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武山,台灣中央山脈最南端的高山群,在此群高山中,北大武山高度三○九○公尺,南大武山海拔高度二八四三公尺,霧頭山海拔高度二七三六公尺。在屏東縣的高山群,超過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尚有衣丁山(二○六八公尺)、大母母山(二四四二公尺)。這些偉大的山群,由屏東縣的高樹鄉、霧台鄉、泰武鄉至來義鄉所形成的高山屏障,完完整整的像一面大山牆,擋住了太平洋強烈氣流的吹襲,使得屏東縣境內的鄉鎮不致於受到颱風的傷害而造成財產性命的損失,基於此,屏東人自是要感謝山神的眷顧。 [1]
目錄
完整保存原始林
大武山區是台灣本島中央山脈南端的高峰,其東西兩側皆有陡峻的斷岸急降,地形宛如是一個矩形的大地壘,四周由陡岸圍繞,自成獨立之系統。區域內海拔高度變化、水系落差極大,河川上游之侵蝕、切割作用亦盛,形成許多瀑布、壺穴、急湍和湖泊等景觀;本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是台灣地區少數幾處沒有公路貫穿之區域,受到人為影響之程度亦低,原始林相保存完整,野生動物種類多,且數量亦較其他地區為多,在生態上具有相當的完整性,是台灣地區中非常值得善加保存的地區之一。
生物資源
氣候因素所造成之林相分佈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包括亞熱帶闊葉樹林群系,暖溫帶闊葉林群系,暖溫帶針闊葉混淆林群系及冷溫帶針葉林群系,幾已包括本島各類型氣候植群帶,另也因受到緯度偏南溫度較高之影響及山體高度之不足,使得冷溫帶及暖溫帶之針葉樹植物社會極度簡化,此亦成為本區之重要特色;如台灣中北部山區常見之針葉樹雲杉、台灣扁柏、香杉、台灣杉、威氏帝杉、肖楠在本保留區中均缺如,但闊葉樹卻更豐富,因此本區生物社會龐雜度極高,而這種生態環境極可能仍有台灣雲豹之棲息而普受重視,此外屬於文資法公告之臨絕動物-台灣黑熊、水獺、藍腹鵰、帝雉、熊鷹、朱鸝、百步蛇、黃裳鳳蝶、高身鏟頷魚等族群量仍尚豐,而台灣獼猴、山豬、山羊、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更是生機旺盛;由於本區高山峻嶺,河川多而水流湍急,斷崖多而地勢陡峭,目前人為干擾破壞尚少,森林植被仍保持自然狀態,可說是台灣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本區稀有植物當中以台灣特有種的台灣穗花杉和台灣特有變種的台灣油杉為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的珍貴稀有植物。 [2]
南台灣屏障
北大武山,位於屏東、台東的交接處,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嶽」,不僅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高山,也是南台灣的最高峰,尤其在冬天時節,不僅南台灣氣候穩定,高山上也不容易結凍積雪,此外這時也是觀賞雲海的好季節,因此跟其他台灣中北部高山相反,冬季反成為北大武山的登山旺季。
高山的雪山(3,886公尺)、另外就是貫穿台灣南北的中央山脈,一般我們可約略分為北、中、南段,北段最高峰就是南湖大山主峰(3,742公尺)、中段最高峰就是秀姑巒山(3,825公尺)、南段最高峰就是北大武山(3,092公尺)。北大武山儘管只剛好過3,000公尺一點點,但具指標性,形勢孤拔,山容挺秀,40公里內,沒有其他三千公尺高山,這點當你踏上北大武山時感受會更深,視野望出自己一枝獨秀,旁邊的山全部都小一號,也因此北大武山還有「南台灣屏障」的名號。
大武山休閒農場
大武山為排灣族及魯凱族的聖山,因此為了紀念和尊敬之故,特此命名為大武山休閒農場。自古傳說山頂有個陶甕,裡面的兩個卵經太陽孵化後,蹦出一男一女,為祖先百步蛇守護,所以,為了感謝山神的庇佑,擁有嚴謹階級制度的排灣文化,雄鷹、羽毛和百步蛇等,漸漸成為最重要的圖騰,承襲這樣的文化,農場各處皆充滿濃厚的原民文化氣息。[3]
在北大武山山頂的三角點有個標示北大武山名稱及高度的牌碑,其中一面北大武山即用排灣族語KUVULUNGAN、魯凱族語TAGARAWSU並列呈現。北大武山在排灣族人稱之為「卡夫農安」(kavulungan),而「排灣」不是人的意思,Paiwan 原是指他們祖先發祥地—大 武山的一個部位,子孫繁衍後從大武山向各處分布,他們取靈地的名稱作為族名。北大武山是排灣族人最早的生命搖籃,排灣族人也相信死後靈魂將回大武山頂永住。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五年祭」也也連結起排灣族與北大武山間的情感與認同,祖靈為子孫每隔五年就從北大武山頂下山巡視各社,而各社舉行隆重的迎靈、娛靈和送靈祭典。對排灣族人而言北大武山不只是原鄉、祖靈的居住地、神的居所或一個有形的物質環境,北大武山也代表賜予福分之地;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終結之地,是祭儀的中心也是排灣族人學習生活規範之地。屏東縣政府自1998年起即舉辦「大武山成年禮」,讓部落的泰武國小六年級生攀登北大武山的活動,成為畢業典禮的一部分,藉由這活動,讓族人親近自己的聖山,找回敬山護山、共享共存的文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