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可.波羅》是一本連環畫。
連環畫,又稱連環圖畫、連環圖、小人書[1]、小書、公仔書等。連環畫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在宋朝印刷術[2]普及後最終成型。以連續的圖畫敘述故事、刻畫人物,這一形式題材廣泛,內容多樣,是老少皆宜的一種通俗讀物。
廣義的連環畫可以拓展到文人畫的捲軸、廟堂的壁畫、民間的花紙年畫[3]、建築中木雕和磚刻。在連環畫繁榮的歷史時期,人們的娛樂生活相對簡單,連環畫寓教於樂的方式成為許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重要的讀物。由於連環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多樣,題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和一定的歷史時期特色,使其與其他國家的漫畫作品有着很大的區別,具有着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內容提要
馬可波羅(公元1254年~1324年),出生於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是中世紀著名的大旅行家。他在十七歲時,跟隨父親、叔叔經過兩河流域、伊朗高原,來到中國,謁見了元朝皇帝忽必烈。忽必烈對這個才識過人的青年十分器重,委以重任,還多次派他出使海外。這樣,在入仕元朝的十七年中,馬可的足跡幾遍中國,並還到了緬甸、占城、南洋群島等地。1292年,他奉命護送科克清公主遠嫁伊兒汗國,從海道經過錫蘭、印度等地抵達了波斯。在重返故鄉後不久,他在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中,被熱那亞的軍隊俘獲。在監獄裡,他口述了在東方的見聞,由同獄的魯思梯謙筆錄成書。這本被稱作「世界奇書」的《馬可.波羅行紀》,最早向歐洲介紹了中國和亞洲的情況,在當時的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可.波羅的歷史活動,對當時歐洲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對後來的世界地理大發現,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連環畫歷史
中國的連環畫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4],北魏的敦煌壁畫等,由連續的畫幅來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在馬王堆漢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圖連續描繪的「土伯吃蛇」、「羊騎飛鶴」等故事。莫高窟的敦煌壁畫中的北魏壁畫有《九色鹿本生》[5]、《閣肉貿鴿圖》等佛本生故事。
連環畫是是根據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於現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此繪製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線描為主,也有彩色等。現代風行的連環畫,因為體積小,可以揣進口袋裡,所以也叫「口袋書」。也有將電影,戲劇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編成連環畫的。
一流文學大師的文學作品,經一流的美術大師繪製的連環畫作品叫連環畫的雙絕。如《西廂記》王叔暉畫,《渡江偵察記》顧炳鑫畫[6],《雞毛信》劉繼卣畫,《白毛女》華三川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趙宏本,錢笑呆畫等,這些作品可以流芳傳世,就象明代木刻版《水滸》,《三國演義》版畫一樣流芳百世。
視頻
馬可.波羅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說真的,你知道「小人書」是什麼嗎?那是老一輩們珍貴的童年記憶,搜狐,2018-07-16
- ↑ 宋朝雕版印刷術的盛行與發展,光緒元寶網
- ↑ 民間年畫高清大圖,學習啦,2017-04-21
- ↑ 古典藝術瑰寶——漢代畫像石藝術(拓片百種),搜狐,2018-05-12
- ↑ 敦煌壁畫《九色鹿本生》的故事,簡書,2018-10-20
- ↑ 顧炳鑫繪獲獎連環畫作品《渡江偵察記》22種,美篇,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