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來咖喱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來咖喱角
圖片來自心食譜

咖喱角[1] [2],(馬來語:Karipap;印尼語:pastel;英語:Curry Puff)又稱咖喱卜,是一道馬來糕點,流行於東南亞地區。

簡介

咖喱角,是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和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常見的小吃。其是以薄麵皮卷上餡料成三角形狀,再經油炸而成的食品,其中含牛肉碎的稱為咖哩牛肉角。

咖哩角,顧名思義是以咖哩馬鈴薯為最佳主角,內餡多半以羊肉雞肉榴槤沙丁魚,再輔以獨家配製的辛香料

歷史

咖喱角在東南亞地區屬於馬來族的傳統小吃,近年來廣受其他東南亞民族接受,也被納入其他民族的菜系內。

近年來,東南亞的華人群族也把咖喱角做為華族的一種美食,口味稍有改良。跟傳統馬來族的咖喱角相比,華人的咖喱角要來得比較大而餡料飽滿,價格也相對貴一些。

迄今已出現品牌化的咖哩角,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的速食店百貨公司,甚至瑞典家居企業宜家(IKEA)均有販售咖哩角[3]

起源

據說馬來族之所以會開始食用咖喱角,起源於中東十三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傳至北印度

十五世紀時期,葡萄牙一支貿易船隊開始在東南亞一帶進行貿易及殖民,早期殖民地馬六甲的馬來族因為受到葡萄牙統治者的影響,始於接觸咖哩角並將其改良成牛肉餡餅,歐洲南部以及地中海所流行的恩潘納達(Empanada)餡餅

馬六甲馬來人由於受到統治者的影響,亦有機會接觸該道餡餅,逐漸演變成現時所見的咖哩角[4]。後來,咖哩角隨著馬來人的遷移,傳至東南亞沿海一帶,在馬來人聚集的地方皆可見到該餡餅的蹤跡。近年來廣受其他東南亞民族接受,同樣被納入其他民族的菜系,其中包括華人

早期咖哩角僅出現於馬來半島各地的庶民家中或巴剎,大部分將其作為下午茶點心或早餐[5]

製作方法

製作咖哩角的餡料,通常有馬鈴薯泥番薯泥洋蔥水煮蛋、肉末如牛肉雞肉羊肉鮪魚肉等,以及各式香料(如咖喱粉)[6]

咖哩角,是以麵皮包上咖哩馬鈴薯餡料,對摺成為三角形(或半圓形),將其邊緣捏成花邊後,再經油炸放入180℃的油鍋中炸至浮起,將其翻面,炸至外表呈金黃色即可。或可用烘烤而成[7],其外型及製作方式與葡萄牙的牛肉餡餅——恩潘納達類似。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