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貴州省山地環境信息系統與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山地環境信息系統與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會議原圖鏈接來自 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的圖片

貴州省山地環境信息系統與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依託貴州師範大學。按照「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組建。科研團隊共有34人(專職教職工24人,其餘為兼職),其中博士9人,教授(級)14人,省管專家4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近5年公開發表論文220多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近10部。近5年完成國家和省部級項目近15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目前承擔科研項目項,包括國家重大基礎(973項目)子課題,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科技部星火計劃重點資助項目,建設部科研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貴州省攻關項目等。近5年科研經費3000多萬元,其中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整治技術開發(2006BAC01A09)」550萬元;建設部科研基金項目「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建成景(2005)(15)]」440萬。實驗室使用面積近4000m,擁有先進大中型儀器設備30餘台件,儀器設備總計380台件,價值1555萬元。

目錄

介紹

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03人,在讀研究生50人。「實驗室」在喀斯特石漠化與生態恢復、岩溶生物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喀斯特特色 植物遺傳育種等方面的研究與國內外有廣泛的合作,其科研成果在國內外達到先進水平;在環境信息技術與石漠化監測,喀斯特深水湖泊水庫水污染防治、富營養化及突發性水污染應急技術,喀斯特生態環境演化與土壤質量退化,持久性有機物與重金屬在喀斯特生態系統中遷移轉化、農產品污染與檢測技術,植物資源開發等山地資源與環境方面的研究省內一流,國內先進。

實驗室定位

針對貴州高原山地脆弱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產生的重大環境問題,採用「3S」及現代實驗技術,依託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台,開展環境信息、環境生物化學、環境污染與健康和環境生態恢復的應用與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多學科交叉、具有喀斯特區域特色的環境科學研究體系,為貴州及西南地區在國土資源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以及為人類健康服務等方面的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使實驗室在全國山地環境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對外開放、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山地生態環境研究實體和人才培養基地。

實驗室研究方向

◇環境信息與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技術[2],研究喀斯特生態環境與資源的結構、狀態、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效應及改善和保護途徑;逐步建立貴州喀斯特生態環境及資源數據庫群,實現環境相關數據、遙感數據集成,形成喀斯特生態環境大型系統研究的環境空間分析、動態監測、決策支持強大工具, 推動「數字貴州」建設;以環境承載能力和生態平衡研究為依據,開展貴州山地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應用研究,建立生態恢復示範,加快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步伐,為貴州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山地環境污染與防治研究:依託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台、利用現代實驗技術,調查化學污染物在貴州山地環境的土壤-水體-大氣-生物各圈層間的遷移、轉換、歸宿及其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開展污染防治與生態恢復研究。研究內容有:貴州高原深水人工河道水庫磷限制型水體富營養化進程與生態環境演變;水庫和河流生態系統中化學污染物的行為與水質安全;貴州煤電、磷化工、貴金屬和鉛鋅、鉬鎳、銻等硫化礦開採冶煉排放污染物的危害、擴散與防治;環境中農藥殘留、穩定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生態過程、毒理效應及其機理;污水氮、磷處理,水生植被與濕地淨化技術示範;以及環境中毒性污染物分析和水環境污染應急技術。

◇山地環境與資源植物:在分子、染色體、細胞、個體、種群和生態系統水平上,主要研究喀斯特環境因子的生態效應、植物對喀斯特環境響應及適應的生理生態機制、喀斯特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動力學、喀斯特環境與植物系統演化的關係、喀斯特適生植物品質改良、貴州資源植物產業與喀斯特石漠化生態環境治理、土地處理系統中植物淨化污水的生態過程、環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工業和農業污染物對環境的生態效應、高原深水湖泊底質轉化的生物化學等內容,為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態治理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視頻

貴州省山地環境信息系統與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生態環境保護多重要,聽習近平怎麼說
貴州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豆丁網,2017-02-07
  2. 遙感影像的基本常識 ,搜狐,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