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蒲安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蒲安臣

圖片來自grandoldpartisan

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安森·伯靈格姆,1820年11月14日-1870年2月23日)是美國著名的律師政治家外交家,美國對華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既擔任過美國駐華公使,又擔任中國使節美國人

生平

美國共和黨的創始人

1820年11月14日,蒲安臣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新柏林。1823年隨父母移居俄亥俄州,10年後再移居密歇根州。從1838年到1841年他在密歇根大學的一個分校學習。1846年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他在波士頓擔任律師,並開始投身政治。1848年,他為美國自由土地黨(United States Free Soil Party,存在於1848年—1852年)所作的演講使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1853年,他成為馬薩諸塞州的參議員。那時他加入了一無所知運動

不久,美國全國對奴隸制度產生激烈的爭議。蒲安臣是一位堅定的廢奴主義者。1856年6月2日發表著名演說《馬薩諸塞州的抗辯》,為美國解放黑奴運動的重要文獻。1854年,一群反對黑人奴隸制的人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共和黨,蒲安臣正是美國共和黨的創始人之一,由於他的幫助,該黨在馬薩諸塞州成立。1855年,他進入美國國會,當了6年的國會眾議員(1855年—1861年)。

美國駐華公使

1861年6月14日,林肯總統就職後不久,任命蒲安臣為美國第十三任駐華公使。任期共有6年。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到達北京,成為第一批入駐北京的外國公使之一。在駐華公使任上,蒲安臣積極執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提出的對華「合作政策」:開展「公正的」外交活動,以取代「武力外交」。「在條約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領租界」,「也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相對於俄、法、德等國的橫暴而言,美國的對華態度贏得清政府的好感,對蒲安臣也具有特別的信任。蒲安臣還曾協助中國,對付英國人李泰國[1]

中國首任使節

1867年11月27日,擔任駐華公使已達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將離任回國,在總理衙門為他舉辦的餞行宴會上,「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當時,清朝政府正在準備第一次派團出使外國,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外交人才,並對禮節問題感到十分為難。恭親王奕訢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委任蒲安臣這個友好人士擔任中國首任全權使節(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代表中國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諸國,進行中國首次近代外交活動,這個意見隨即被採納。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第一個蒲安臣使團一行三十人,自上海虹口黃浦江碼頭乘坐「格斯達哥里」號輪船起航前往美國舊金山。隨同出訪的還有兩名中國官員:總理衙門記名海關道志剛和禮部郎中孫家谷,以及翻譯張德彝。蒲安臣的兩名副手:左協理是英國使館翻譯柏卓安(John M.Brown),右協理是海關稅務司法籍職員德善(E.de Champs)。為這次出訪,蒲安臣還受委託設計了中國第一面國旗。

美國

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團到達舊金山。5月中,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在招待這個使團的宴會上祝賀蒲安臣是"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的兒子和最古老的一個政府的代表"。

6月2日,使團到達華盛頓,次日拜訪了美國國務卿西華德。6月6日,美國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在華盛頓接受了中國的首封國書。他也以中國代言人的身份到處發表演說,強調中國歡迎美國的商人和傳教士,而各國應該對中國保持一種明智的態度。「我希望中國的自主,應該維持。我希望它的獨立,應該保全。我希望,它能獲得平等,這樣它就能以平等的特權給予一切國家。」。

7月28日,蒲安臣與西華德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對等條約《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承認中國是一個平等的國家,反對一切割讓中國領土的要求。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美國在條約中聲明不干涉中國內政,中國何時開通電報、修築鐵路,何時進行改革,完全由他們自己來決定。美國則通過這一條約得到廉價的華工,解決了內戰後和修建太平洋鐵路勞動力緊缺的問題。


英國

9月19日,蒲安臣使團繼續以「中國欽差」身份,到達英國倫敦。10月20日,蒲安臣一行在溫莎宮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接見。正在蒲安臣使團訪英期間,12月4日,英國內閣改組,自由黨獲勝,葛萊斯東任首相,克拉蘭敦取代司丹立出任外交大臣。12月26日,新任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會見了蒲安臣等人。28日,克拉蘭敦發表一份自製性的照會,表示英國政府願意同中國政府「以和濟事」,實行修約緩進政策,「不實施與中國的獨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種不友好的壓迫」;並且寧願同中國的中央政府直接接觸,不願同各地方官吏交涉。交換條件是中國應當忠實遵守各種條約義務。蒲安臣在英國大體上完成了使命,達成了既定目標。1869年1月1日,蒲安臣以中國使臣的名義覆信,表示完全同意。

法國

1869年1月2日,蒲安臣一行到達巴黎。法國一向反對美國的「不割讓主義」,但由於英國已經表示採納修約緩進政策,法國也只得與英國保持一致(1月5日法國外交部長拉發特向駐法英使表明態度)。1月21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接見蒲安臣。但是由於反對勢力強大,蒲安臣一行在巴黎前後停留了半年多,仍然無法取得任何成果。既未能取得像在華盛頓那樣的條約,或者像在英國那樣的自製性照會,只好失望的離開法國。

普魯士

使團於1869年9月21日前往瑞典,10月7日離開斯德哥爾摩,10月30日離開丹麥,11月18日離開荷蘭,1870年1月前往柏林。在柏林,蒲安臣順利地完成了談判;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發表了與英國類似的對中國有利的聲明。

俄國

1870年2月1日,使團由普魯士前往俄國。2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聖彼得堡接見了蒲安臣一行。當時俄國與英國在亞洲爭霸,與後起的美國關係相對友好。但是沙皇在會談中竭力迴避中俄領土糾紛等實質性內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鬱愁悶,日夜焦思:俄國「與中國毗連陸地萬數千里。既恐辦法稍差,失顏於中國;措語來當,又將貽笑於俄人」,於會見次日就感染肺炎病倒,而且病勢日加。

去世

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因肺炎在聖彼得堡突然逝世,終年50歲。清朝政府為表彰蒲安臣其擔任駐華公使時「和衷商辦」及出使期「為國家效力」,竭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授與一品官銜,以及撫恤金一萬兩銀子。他的遺體從俄羅斯送回美國。波士頓市政府在著名的法尼爾廳(Faneuil Hall)為他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大廳內掛起美國的星條旗和中國的黃龍旗。[2]

身後

今天,在美國加州舊金山附近和堪薩斯州,各有一座以蒲安臣命名的城市,加州的那一個Burlingame建立於1909年,是一個華人聚居的地方。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就蒲安臣的逝世寫下如下悼詞:「他對各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和仁慈胸懷,已經越過國界,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世界公民。」

注釋

  1. 在他任公使時期,有一次一位美國人在中國為非作歹,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不少麻煩,蒲安臣在聽了中國受害人的證詞後,立即以公使身份命令將那位美籍犯人處以死刑,拖出去吊死。
  2. 中國第一個現代外交使團. [201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1). 

參考書目

  • 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 威廉士:《蒲安臣與中國第一次造使出國
  • 志剛:《初使泰西記
  • Frederick Wells Williams, 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ese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New York: Scribner's, 1912).
  • John Schrecker, ""For the Equality of Men -- for the Equality of Nations": Anson Burlingame and China's First Embassy to the United States, 1868,"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17.1 (2010): 9-34.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