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葛源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弋陽德興上饒三縣交界,距縣城35公里,因漫山遍地野生長着野葛,又處於溪水源頭而得名。現轄8個村委會、1個林場、1個社區居委會、91個自然村,面積20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305人(2017年),是橫峯縣內最大的一個鎮。

2003年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47.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8820萬元,農業生產總值2658萬元,財政收入完成3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0元。

2018年9月,葛源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地理環境

葛源鎮,位於江西省橫峯縣北懷玉山余脈磨盤山山區盆地中,與弋陽、德興、上饒三縣交界,距縣城35公里,因漫山遍野生長着野葛,又處溪水源頭而得名。現轄8個村委會、1個林場、1個社區居委會、91個自然村,面積20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305人(2017年),是橫峯縣北部的區域性中心集鎮。2003年7月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鎮」。

全鎮共有林地面積11.8萬畝,其中油茶林面積有5萬畝,可年產油茶近30萬斤;有耕地面積1.6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4萬畝,旱地面積0.2萬畝。

葛源氣候宜人。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地約占60%。四面環山,峰巒起伏,氣候涼爽,年均溫度16℃,年降雨量1800—1900毫米,無霜期260天。

葛源四面環山,僅於西部有峽谷通往外界。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其易守難攻。1931年2月,方志敏率贛東北特區領導機關從弋陽遷駐葛源,成立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1]

2003年7月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並被省建設廳推薦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葛源鎮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被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進入「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候選名單,是江西省20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郵編:334303 代碼:361125101

歷史

葛源歷史悠久。隋末唐初,蘇、馮二姓定居在溪水源頭,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玉山縣大橫塘祠堂基鄭姓遷徙於此,後又有蔡、葉、駱、金等姓相繼遷入,至宋代,葛源就已成為了繁榮的山區集鎮,素有:"小小橫峯縣,大大葛源街"之說。民國20年(1931年)2月,以方志敏為首的贛東北特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從 弋陽遷駐葛源,成立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

之後,分駐在各地的特區工、青、婦、農、軍校、銀行等機關單位也相繼入駐葛源。自此,葛源成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過叱咤風雲的革命鬥爭,為中國革命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現有眾多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司令部、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列寧公園、紅軍廣場、八角亭……這些革命舊址分別被列為國家、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一處五個景點,省、市、縣級的近30餘處。是著名的「紅色省會」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名字由來

葛源,即「葛之源頭」。因漫山遍野生長着野葛,又處溪水源頭而得名。葛已成為葛源的綠色主導產業,早在隋末唐初,葛源人就有加工葛粉的歷史,在明、清時期,葛源葛粉被作為貢品貢奉朝廷。並研製開發出了葛粉葛片葛茶、葛露等系列產品大量投放市場,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葛源被譽為「中國葛之鄉」和中國葛根原產地[2]

資源豐富

葛源具有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現已探明並開採的有瑩石磁鐵、花崗岩等,特別是位於黃山村地區的鉭礦,經勘探,儲量為「亞洲第一」,楓林松樹崗的鎢礦儲量也很大。

因漫山盛產野葛唐初就有加工葛粉的歷史,明、清兩朝葛粉曾作為貢品奉朝廷,2007年至今葛根已成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1.2萬畝。我鎮有林地面積97800畝,其中油茶林面積達70000餘畝,年產量可達40餘萬斤。大自然也賜予了葛源豐富的地下寶藏,現已探明並開採的礦藏有鉭、鈮、鎢、錫、鋅,被人們稱為"五朵金花",其中位於楓林松樹崗地區的鉭礦儲量被譽為"亞洲第一"。除了豐富的稀有金屬礦藏資源外,還有瑩石、花崗岩、釷石鋯石、透閃石、石煤等各式各樣的晶質礦。葛源豆腐因其製作工藝傳統、獨特,加之葛源水質優良,品嘗過的人都讚不絕口,被譽為"葛源一絕"。

做強特色,着力打造『三鎮』,即立足觀念和機制創新,做強做大小城鎮、紅色旅遊、葛產業、礦產業特色,打造經濟大鎮、旅遊重鎮、文化名鎮。努力實現四個方面的新突破: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新突破;二是紅色旅遊開發有新突破;三是壯大經濟總量要新突破;四是構建和諧社會有新突破。

視頻

葛源鎮 相關視頻

小橋流水人家,秀美上饒鄉村葛源鎮歡迎你
壯麗70年,走進葛源鎮楓林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