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蓮市美崙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蓮市美崙溪 數位島嶼網

美崙溪從上游起始,水源地到水源大橋,由於地處管制區,溪兩岸的林相保存較好,生態也較為豐富,溪畔闢建的水源溪畔公園,能讓到此地的遊客大飽眼福。若想再往上則需入山證,當中豐沛的水量,是供應花蓮市生命的飲用水,並不建議遊客進入。

往下移動,水源橋到國福大橋之間,我們將見到一片荒地景象,這裡的溪水已轉為下水和伏流,大片乾枯的溪床和大量堆積的礫石,此河段水量落差大,若不巧遇上颱風或豪,可得躲遠些了。 此河段岸邊河階設置了四座棒場,畔動植物有山黃麻、血桐、構樹、山鹽青、杜紅花、銀合歡等陽性樹種構織迷人景致,多種文鳥和鷦鶯飛舞覓食更營造出美好的生命力。

美崙溪中游

豐川堤防到嘉國橋,這一帶舊時是撒奇萊雅族聚居之處,人與自然在此和平共處多時,後來,清軍來了,展開一場存亡激戰,倖存的族人從此隱姓埋名,直至2007年才得正名;如今除了舊有的溼地景觀,稻田、漁塭、也映入眼簾,未來渴望發展成多功能養殖,作為花蓮市生活指南。 沿水而下,比起其他座橋,新生橋算是晚輩,它以彩虹橋的姿態被建造。從豐川堤防一路下到溪口,是美崙溪最早開發的地區,這裡土質肥美豐厚,長出來的農作物品質最優,也是各種生物熱愛之處,小小幾公里,提供的生活美學卻十分濃厚。 農兵橋此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相傳是南北兩路清兵會合攻打撒奇萊雅族人的地點,清兵在此兵農合一,屯田耕種,因此有了「農兵橋」的誕生。 從農兵橋、三號橋到尚志橋,是一段美麗的山水之戀,美崙溪在此的流向非常有趣,它伴著美崙山的南端相依而行,最後依依不捨地告別美崙山,往出海口去。

溪水過尚志橋,橋下的淨水廠,運用水生植物來淨化水質,溪水帶來的肥沃土壤,宜規劃為市民農園,種植有機農作,並為野生動物保留一方棲息地。 另一座河濱公園敞開雙臂迎接遊客,這裡擁有花蓮市最大的河濱綠地,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夜鷺洋燕紅鳩烏頭翁、大捲尾、褐頭鷦鶯黑頭文鳥紅冠水雞等在此爭艷。

河水未過中正橋,明禮國小陡然出現,這座學校創立於民國前十四年,日據時代稱為花蓮港公學校,是市內最老的學校之一。而明禮路兩側的行道樹──瓊崖海棠,更是僅見於花蓮的罕見行道樹種,綿延三十餘棵,位於此路上的璞石咖啡館有小路可行至美崙溪畔,如今也成為熱門景點。

腳步移動到將軍府,它位於中正橋旁,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日治時期將軍府為花東軍事指揮官中村大佐的故居,建築群以中村指揮官的房舍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光復後,隨著日軍撤離,國軍接收了土地及日治官舍做為眷村住宅使用。近年,在社區的發展協會的努力之下,於2005年正式被劃定為花蓮縣級古蹟及歷史建築,若想感受日據時期的時代氛圍,這裡將是不可錯過的景點。河水從將軍府出來,在花蓮女中旁打造非常特別且漂亮的曲流。花蓮女中過去是沙丘,也有許多礫石堆積,日據時期曾分布有滿滿的台灣野生百合,它們相當耐命,是最符合臺灣人精神的植物,然而環境與時代變遷,此情此景已不再。

美崙溪下游

溪水來到了旅程的末端,菁華橋和曙光橋,替這裡的路面撐腰,南邊的南濱公園坐擁溼地,北邊則由提供運動休閒的北濱公園坐鎮。特色大橋菁華橋的鄰近,還有著名的松園別館,1943年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在中途島一役慘敗後成立神風特攻隊,企圖挽救即將戰敗的局面,當時由台灣東部所出發的神風特攻隊,傳言出征前便是在松園接受天皇所賞賜的「御前酒」,憑添許多想像空間。近期這裡對外開放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自2008年起每年舉辦太平洋詩歌節,邀請華語文壇重量級文學家齊聚,為花蓮市注入豐沛的文化能量,成為文藝青年來花蓮必訪之處。

美崙溪,以往出海口有捕鰻苗的漁業活動,然而隨著花蓮港的建設,美崙溪河床與出口逐漸淤積,此美崙溪形成「沒口溪」,更有大大小小的汙染,捕鰻苗一景自然也消失無蹤,令人惋惜。 [1]

視頻

美崙溪生態景點(HD)

【影片素材】花蓮市美崙溪01

花蓮美崙溪

河水去那兒了 美崙溪 影片檔

花蓮縣海洋生態保育協會-美崙溪SUP淨溪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花蓮綠活小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