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褐頭鷦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褐頭鷦鶯
Plain Prinia

Hiyashi Haka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Prinia inornata

目/科/屬  雀形/扇尾鶯/鷦鶯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普遍

體長/體重  約11cm/6-9g

別名:純色鷦鶯、芒噹丟仔、布袋鳥,雌雄相似。虹膜淺褐色。嘴近黑色、嘴基粉肉色。腳粉肉色。

臺灣特有亞種flavirostris

  • 繁殖期成鳥:
  1. 體上大致為褐色。臉淡褐色,有乳白色眉線及不明顯褐色過眼線。
  2. 體下灰白色,略有淡黃褐色。尾羽極長,有不明顯的橫條細紋。
  3. 雄鳥嘴幾近全黑,僅嘴基有些許肉色。雌鳥的下嘴基粉肉色過半。
  • 非繁殖期雄鳥及雌鳥的嘴色會整體變淺,腹面黃褐色變濃,尾羽又增長。
  • 亞成鳥:羽色較淡,尾羽較短,臉較白,嘴偏黃褐色。

棲地&習性

低海拔草地和林地,丘陵或山區邊緣。從鹽沼到蘆葦叢,竹叢,農耕地等各種情況下的草皮草原。常見於散生高莖植物之荒地。

單獨或小群跳躍於蘆葦叢,灌木叢,農耕地等。停棲時常翹起尾羽,上下擺動。飛起時會擺動尾羽,發出拍擊雙翅的聲音。

主要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包括蚱蜢直翅目),飛蛾和毛毛蟲(鱗翅目),螞蟻為食。

繁殖

在印度,主要在N的6月至10月季風和S的3月至7月。斯里蘭卡,三月至四月和九月至十一月在山上。巢以芒草葉及穗為材料,築於隱密長莖草叢,灌木叢。[1]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在其大部分範圍內在當地都很普遍。

鳴聲

發出單調「滴哩、滴哩」、「滴、滴、滴」聲。鳴叫時,身體會隨節奏上下抖動。

外觀相似性

灰頭鷦鶯頭、頸深灰色,眉線較短且白,腹也較黃色。

分佈

亞種及分佈

  • P. i. terricolor (A. O. Hume, 1874) – 阿富汗東端(賈拉拉巴德)和W巴基斯坦(Khyber Pakhtunkhwa ,Baluchistan)E越過印度西北部到尼泊爾西南部。
  • P. i. inornata Sykes, 1832 – 印度C&SE(來自Gangetic Plain的S)。
  • P. i. franklinii Blyth, 1844 – 印度西南部(S卡納塔克邦,喀拉拉邦,W泰米爾納德邦)。
  • P. i. insularis (Legge, 1879) – 斯里蘭卡
  • P. i. fusca Hodgson, 1845 – 尼泊爾低地E至不丹孟加拉國,印度東北(E至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那加蘭邦和曼尼普爾邦)和西南緬甸。
  • P. i. blanfordi (Walden, 1875) – NC&E緬甸,泰國西北部和S中國(雲南西部)。
  • P. i. extensicauda (Swinhoe, 1860) – 中國西南地區(雲南西北地區,四川西至江西和浙江,也包括海南)南北老撾和越南北部(東京)。
  • P. i.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 台灣
  • P. i. herberti E. C. S. Baker, 1918 – 緬甸S(Tenasserim),泰國C&E,柬埔寨,老撾C&S和越南C&S。
  • P. i. blythi (Bonaparte, 1850) – 爪哇[2]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Plain Prinia - Birdwatching Thailand
Plain prinia breeding babies, 褐頭鷦鶯育雛

參考文獻

  1. plain prinia,hbw.com
  2. plain prinia,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