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力克·貝齊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艾力克·貝齊格
Eric Betzig
出生 (1960-01-13) 1960年1月13日(64歲)
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
母校 加州理工學院
康奈爾大學
職業 物理學家
僱主 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
機構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知名於 奈米光學顯微系統, 熒光顯微鏡
研究領域 應用物理學, 工程物理學
獎項 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

艾力克·貝齊格(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美國神經科學家發明家、應用物理學家

2014年,因研製出「超分辨率螢光顯微鏡」,與斯特凡·赫爾威廉·莫爾納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3][4][5]

事業 -- 轉折與挑戰[6]

學術界也搞一窩蜂 他追求實際運用

  • 貝爾實驗室待了近十年後,發現許多研究者僅以得獎或出名為目的,他漸漸無法忍受學術界對於特定主題一窩蜂的熱潮。他表示,當一個研究領域被開拓後,許多研究者會積極投入,但大家的方向都差不了太多,因此逐漸壓縮到研究空間。
  • 因此,他在原先任職的研究室關閉後,回到父親的機械公司,從事機械研發,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轉彎。他表示,以往在研究的領域,只要把研究做好並發表論文,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好的研究者,然而這樣的研究不一定對應用有所貢獻。在機械公司則正好相反,必須不斷與人交流,思考技術要如何發展以及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才能使技術真正被運用。
  • 在機械研發的世界,一待又是十年。最終他仍無法忘懷研究,加上體悟到自己不是一個好商人,因此在朋友的邀約下,再度回到研究學術圈。

物理學者獲化學獎 像被公車撞上

  • 但再次轉彎,貝齊格的心態大有不同。他不斷想,研究如何對社會有所貢獻且能被應用。從那時開始,他著手顯微鏡的設計與研究,並將兩個不同領域的知識、經驗融合。繞了一大圈,加上廣泛涉獵,最終為他帶來了一面諾貝爾獎牌。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2][3][4][5]

視頻

美、德三名科學家分享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