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港體育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红馆)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體育館(英語:Hong Kong Coliseum,俗稱紅磡體育館、紅磡香港體育館,簡稱紅館)是香港的綜合室內多用途表演場館,位於九龍油尖旺區紅磡灣暢運道9號、港鐵紅磡站平台上,於1983年4月27日開幕,外形上闊下窄像一顆鑽石或倒轉的金字塔,全館設有空氣調節系統,內里設有12,500個座位,數量為香港室內場館第二多(第一為2005年啟用,位於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旁的亞洲國際博覽館),也是少數可以開設四面台的場地,現時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該館亦為2009年東亞運動會賽場之一,也是43座參與幻彩詠香江的代表建築物之一。

香港體育館雖以「體育館」命名,但實際上除了舉行體育活動外,其最著名用途反而是在很多日子租予歌星舉行演唱會,香港很多歌手普遍都以能在紅磡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為榮,並視之為個人演藝事業上的一個里程碑。許冠傑是首位在此開演唱會的歌手。紅磡香港體育館也是香港以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娛樂表演場地之一,亦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收入來源的其中之一。

歷史

早於1960年代,當時的市政局已計劃在香港興建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室內體育館,當時屬意在香港島覓地興建。其後由於香港島並無合適選址,市政局決定於九龍紅磡灣填海地上,當時正在興建的九廣鐵路九龍車站(今紅磡站)側紅磡貨場(現紅磡站新建月台及列車停放處)上蓋,興建香港體育館,並於1973年3月開始地基工程。但因工程開支問題,直至1977年工程才正式展開,1981年8月完成;整項工程由時任工務局建築師、及後曾出任建築署署長的鮑紹雄設計。1983年4月27日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尤德爵士主持啟用儀式[1],並由電視直播過程。

香港體育館建築費1億4000萬港元,當中2,350萬元由市政局撥款支付,並由市政局管理;2000年市政局解散後改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體育館中央表演場面積1,680平方米,場內天花懸掛的電視放映系統,當時甚為先進。體育館外的露天廣場,可供進行相關活動;體育館側的附屬大樓,在落成時曾設有一間酒樓,惟現時已不存在。

現有設施

香港體育館的設施主要由大型多用途室內表演場館及多個活動室所組成。共有3間活動室及一間貴賓室設於體育館大樓,可用作舉行酒會、記者招待會等節目相關活動;體育館則設有8個化妝間及4個更衣室。

多用途室內表演場館

多用途室內表演場館是綜合表演及體育賽事場地,設有12,500個座位,另有貴賓室。表演場可依照主辦者要求,裝置成中央(四面台),正面或閘角位(三面台)等編排,以進行不同類型活動。表演場的混凝土地面亦可依照要求而鋪上木地板或膠地席,以進行如五人足球籃球或排球比賽等活動,亦可搭建舞台,供演唱會等文化活動使用。

地面

場館是一個邊長43米的混凝土地面。在不同類形的表演時,場館的地面或會鋪上一些覆疊性的地面,例如場館進行羽毛球、籃球、排球及溜冰等的時候,以便活動的進行。此外,場館的地面能承受每平方米1,800公斤(1,800 kg/m2)的壓力,是一般的工業大廈未能做到的。地面對壓力的兼容性能使在進行演唱會及類似表演時舞台的升降台及廣播系統的設計和擺設上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觀眾席

香港體育館設有4面觀眾席,閘口以4種顏色:紅色藍色綠色及黃色閘分辨,一般在活動的入場券上印上座位所處段落及顏色以茲識別。體育活動及部分演唱會多數開放全部4面觀眾席,即所謂「四面台」,而部分活動則只使用3面觀眾席,餘下一面作為後台,即「三面台」。體育館共有10,500個固定座位,其餘2,000個座位為拉出式,可於進行部分比賽或活動時隱藏於觀眾席下,而在部分演唱會等活動,則可增加臨時座位。

從1983年4月啟用至2006年3月間,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活動共有超過4,300項,入場觀眾共有約3千2百萬人次[2]。香港體育館一直有甚高使用率,在2005至2006年度,使用率達97%。

放映系統

場館中央部分懸掛了巨大的銀幕,可用作即時播放場館內進行中的活動。同時,場館內亦設有不同的技術性設備及一部四方向,水平高度可因應要求調校的彩色LED電視系統,能將台上表演者的容貌顯示在螢幕上,以便在後排高處的觀眾(該等觀眾常被演出者稱作「山頂上的朋友」)亦能清楚看見演出者的容貌。

視頻

香港體育館 相關視頻

香港在紅磡體育館舉行文藝晚會 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香港紅磡體育館有多厲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