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秦都區,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腹地,咸陽市區西半部。周邊與西安市、長安區、鄠邑區、興平市、禮泉縣、渭城區接壤,介於東經108°37′—108°45′,北緯34°18′—34°26′之間,全區南北長28.5千米,東西寬21千米,總面積259平方千米。
秦都區因中國第一個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在此建都而得名,曾是中國的心臟,古老的絲綢之路以秦都為第一驛站,新亞歐大陸橋仍然以秦都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2018年,秦都區下轄12個街道,常住人口35.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82.82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8.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7.4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7:65:33.3。
目錄
歷史沿革
秦都區轄境,商代渭河以北為程國、畢國兩個封國的轄地;渭河以南為崇國的轄地。
西周時,為首都豐京、鎬京近畿。
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年),定都咸陽,遂置縣,為都城的西部。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咸陽縣改名新城縣;七年(前200年),新城撤併長安,改屬長安縣。元鼎三年(前114年),復設縣,改名渭城,為縣西部和南部。元平二年(前75年),在今平陵鄉大王、李都村附近析置平陵縣。
東漢建武六年(30年),渭城(新莽時更名京城)併入長安縣。
三國魏黃初元年 (220年),平陵縣更名始平縣。
東晉十六國時,後趙建平二年(331年)於舊渭城置石安縣,前秦皇始二年(352年)廢。
隋開皇三年(583年),石安縣併入涇陽縣,九年(589年)改涇陽為咸陽;十一年 (591年)"遷縣治於秦杜郵。大業三年(607年),"咸陽廢入涇陽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涇陽縣南部及始平縣東部復設咸陽縣,縣治杜郵。
歷經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一直為咸陽縣地 明洪武四年移縣治於今咸陽舊城),建置、境域基本末變化。
1952年12月,在咸陽縣城區和郊區置縣級咸陽市,隸屬咸陽專區。
1953年,改為省直屬市,原市政府駐今電影院什字廣場北部。
1958年19月,撤咸陽縣併入咸陽市。
1961年1月,咸陽市下轄1958年合併的大縣乾縣、彬縣、興平、周至4縣,同年10月,以上4縣分出與原咸陽市均歸咸陽地區管轄。
1966年8月,咸陽市改屬西安市。
1971年10月,復隸屬咸陽地區。
1983年9月,撤銷咸陽地區,設咸陽市,原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屬咸陽市。
1986年12月,分秦都區設渭城區,區境樂育路以東劃歸渭城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全區面積251平方千米,人口37.1萬人,轄4街道9鄉:人民路街道、西蘭路街道、茂陵街道、吳家堡街道、灃東鄉、灃西鄉、馬泉鄉、渭濱鄉、釣台鄉、古渡鄉、平陵鄉、雙照鄉、馬莊鄉,區政府駐人民中路東段北側。
1997年,馬莊鄉改為馬莊鎮;灃東鄉改為灃東鎮;釣台鄉改為釣台鎮;渭濱鄉改為渭濱鎮;古渡鄉改為古渡鎮;灃西鄉改為灃西鎮;撤銷茂陵街道,其轄區劃歸馬泉鄉管轄,馬泉鄉改為馬泉鎮;雙照鄉改為雙照鎮。調整後,秦都區轄3個街道、8個鎮、1個鄉。
2001年,撤銷古渡鎮設立渭陽西路街道、古渡街道,撤銷平陵鄉併入雙照鎮;撤銷灃西鎮,設立陳陽寨街道,原灃西鎮部分行政村劃歸釣台鎮。
2002年,全區轄6個街道、6個鎮:人民路街道、西蘭路街道、吳家堡街道、渭陽西路街道、陳楊寨街道、古渡街道、灃東鎮、釣台鎮、渭濱鎮、馬泉鎮、雙照鎮、馬莊鎮。共有149個行政村、46個居委會。
2006年,秦都區撤銷灃東鎮、釣台鎮、馬泉鎮的建制,設立灃東、釣台、馬泉3個街道。2006年底,全區轄雙照、馬莊、渭濱3個鎮和人民路、西蘭路、陳楊寨、渭陽西路、古渡、吳家堡、灃東、釣台、馬泉9個街道,146個行政村、48個社區。其中,渭濱鎮由陝西咸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
2011年,撤銷渭濱鎮、雙照鎮,設立渭濱街道、雙照街道;調整後,全區轄11個街道、1個鎮。
2015年6月,撤銷咸陽市秦都區馬莊鎮,設立馬莊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全區轄12個街道。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秦都區下轄12個街道。秦都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路街道。
人口
截至2018年,秦都區常住人口35.1萬人,出生率為9.02‰、死亡率為5.23‰、自然增長率為3.79‰、出生人口綜合性別比為105.94。
交通運輸
隴海鐵路、312國道、連霍高速、福銀高速穿秦都區境而過,距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僅15千米,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縱橫交錯,是進出西北五省的交通要道。
公路
2014年末,區境公路總里程511.1千米,按行政等級分:國道1條(312線)26.4千米,省道2條(104線、208線及渭河渭城橋線連接)10.7千米,區道7條52.02千米,鄉道22條84.44千米,村道301.54千米;按技術等級分:過境高速公路3條(連霍高速、福銀高速公路、西安繞城高速公路)36千米;公路密度2.2千米/平方千米。
全區共有一級貨運站1個,一級客運站1個(客運北站),二級客運站1個(客運南站),四級客運站4個。全區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依託,國省公路為骨架,縣鄉道路為主幹,縱橫交叉的公路交通網路。
鐵路
秦都區鐵路網絡發達,全境貫穿有隴海線、西安樞紐貨運北環線、西平線、西蘭高鐵西寶客運專線、西成客運專線、鄭西客運專線等5條營業線,全長約53千米。鐵路專用線有5條,咸陽西站至彩虹廠線、茂陵站至西北橡膠廠線、茂陵站至茂陵油庫線、隴海線至咸陽造紙廠線、黃家寨站至鐵一局沙場線。營業線設立四等及以下車站4個(黃家寨站、咸陽西站、茂陵站、咸陽秦都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秦都區位於關中平原腹地,咸陽市城區西半部,東界渭城區,東南接西安市,南連長安、鄠邑區,西與興平毗鄰,北和禮泉接壤。介於東經108°37′—108°45′,北緯34°18′—34°26′之間,南北長28.5千米,東西寬21千米,總面積2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秦都區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為雙照鄉東三支渠入口處,海拔527米;最低為灃東鄉漁王村灃河入渭處,海拔382米,最大高差145米。受河流盆地與具繼承性活動的基底斷裂控制,構成階梯式現代河谷地貌景觀。地勢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傾向渭河谷底。按形態成因分為黃土台塬、河流沖積平原兩種類型。北部黃土台塬區可劃分出台塬與塬間凹地2個亞類;南部河流沖積平原(渭河沖積平原)區分為三級河流階地、河漫灘與河床等5個亞類,共2類7個亞類。
氣候特徵
秦都區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冬夏持續時間長,春秋持續時間短,春季少雨,夏熱伏旱,秋涼雨霖,冬寒乾燥。氣象部門通常將四季分為冬季(12—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按照平均氣溫小於10℃作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22℃之間為春、秋季標準劃分,區境內春季68天,夏季100天,秋季55天,冬季142天。年平均氣溫13.3℃,年平均降水量497.9毫米,年平均日照2045.2小時,年平均風速2米/秒,年平均濕度69%,無霜期212—223天,適宜小麥、玉米、瓜果、蔬菜等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市農產品的主產區之一。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夏有伏旱,秋多連陰雨,其次為乾熱風、暴雨、霜凍和冰雹等。
水系水文
秦都區境屬黃河流域,地跨涇、渭兩大水系。境內有屬於渭河水系的渭、灃、新、沙等支流,其流長達39.87千米。
渭河橫貫全區,在區境內東西長20.30千米,平均比降0.6‰,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50.61億立方。最大洪峰出現在1954年8月18日,為72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出現在1973年4月5日,僅3.4立方米/秒。
灃河在本區南部,境內流長13.1千米。70年代之後,因大量采砂,境內中上遊河床下降2—3米,河堤懸空,險段多有出現。沙河系灃河的分洪支流。
新河為人工河,境內流長4.5千米,平均流量0.3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12億立方米。河系中單位水體泥沙含量渭河大於灃河,輸沙率灃河大於渭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秦都區僅存的自然植被有分布在河漫灘的漫灘型草甸。因河流周期性泛濫發生的堆積作用,土壤肥沃,植被生長良好。常見的雙子葉植物有馬蘭、小蒸草、苦馬豆、茶葉花、草木樨等;禾本科植物有白茅、狗牙根、雀麥、蘆葦、稗等;莎草科植物有莎草、異穗苔、細葉苔、蔍草等。
另外,北部黃土台塬上的大小陵冢周圍及台塬邊緣的溝壑,多長有酸棗、黃蒿、蓬蒿、蒼耳、枸杞子、黃鼠草等野生植物。農業合作化後,陵冢地被開墾種植,原有的野生植物日漸減少。
郊區的一些零星生長的野生植物有:蒲公英、野艾、馬鞭草、野菊、馬齒莧、地丁、地黃、香附子、迎春花、麥瓶草、王不留、茴茴蒜、禿瘡花、瓦松、疾藜、白茅、菅草、野燕麥、木賊、牛蒡、狗尾草等。
動物資源
野獸:秦都區內獸類約有26種。食肉類以狐、狗獾、黃鼬、艾虎(地狗)為主。食蟲類有小麝鼬,長尾鼴等少數種類。翼手類以夜蝠、闊耳蝠、兔蝠等較多,亦有馬鐵菊頭蝠的分布。嚙齒類以達吾爾黃鼠、中華鼢鼠(俗稱「瞎老鼠」)、小家鼠、褐家鼠、黃胸鼠、黑線姬鼠、長尾倉鼠、大倉鼠、野兔為主,另有岩松鼠、花鼠等。這些鼠類廣布於農田地埂,崖畔溝邊,出沒於麥地、棉田、菜園,不僅危害農作物,還危及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野兔在區境內亦分布廣、數量多,對作物危害亦較大,是主要狩獵對象。
野禽:春夏季北徙的鳥類途經秦都區,秋冬有較多的水禽在此越冬,鳥類種屬比較豐富。森林鳥類以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三寶鳥、壽帶鳥、黑臉噪鶥、銹鈎嘴鶥等多見;越冬鳥類中常見的有豆雁、赤麻鴨、綠翅鴨、秋沙鴨、綠頭鴨等,其次針尾鴨、花臉鴨、赤頸鴨、鵲鴨、大白鷺、大鴇、灰鴇等鳥禽在渭河灘地一帶也可見到;蒼鷺、池鷺、白鷺、夜鷺等水禽多在沿渭河水域地帶覓食,並混群於高大的樹上營巢。夏候鳥有四聲杜鵑、大杜鵑、樓燕、家燕、金腰燕、黑枕黃鸝、黑卷尾等。經常見到的留鳥有麻雀、喜鵲、大嘴烏鴉、小嘴烏鴉、紅嘴山鴉、灰喜鵲、原鴿、環頸斑鳩及環頸雉、石雞等。
秦都區猛禽數量很少,在田野、溝壕、塬區上空可見到以捕食小型嚙齒類動物為主的鳶、雀鷹、灰臉鵟鷹、紅腳隼和紅隼;夜間活動捕獵鼠類的猛禽主要有領角鴞、普通雕鴞、縱紋腹小鴞及長耳鴞等。近年來大量投毒滅鼠,使猛禽類二次中毒死亡,加之人為捕獵,其數量大為減少。
兩棲、爬行類:秦都區兩棲類動物常見的有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林蛙等。爬行類有無蹼壁虎、黃紋石龍子,斑麗麻蜥,北方草蜥等。蛇類有赤鍵蛇、玉錦蛇、白條錦蛇、黃脊游蛇、虎斑游蛇等,其種類和數量皆不多。
蟲、魚:秦都區昆蟲類有蜜蜂、馬蜂、螢、蚊、蠅、蠍、螳螂、虻、蝴蝶、蜻蜒、蜘蛛、蚯蚓、棉蛉蟲、紅蛉蟲、造橋蟲、土元、狗蠅、跳蚤、螟蟲、蚜蟲、盲椿象、蚱蜢、螞蟻、天牛、蟋蟀、秋蟬、螻、蟈蟈、金龜甲、地老虎、草蛉蟲、赤眼蜂、擬紙蟎、食蟲蜘蛛、七星瓢蟲、蝗蟲等。鱗介類有鯉、鯽、鱔、鰱、草魚、鰍、鱉、蝦、蟹等。
礦產資源
秦都區境內岩石資源種類貧乏,可開採利用的有黃土、沙子、地熱及少量的礫石、卵石。黃土主要分布於雙照街道、馬莊鎮塬面和三級階地,沙子主要分布於渭河、灃河、沙河河床、灘涂及古河道,地熱主要分布於一、二級階地。因環境保護因素,黃土和沙子的開採受到限制或已接近枯竭。地熱資源豐富,具有溫度高、壓力大、水質優、儲量豐富及用途廣泛的特點,還處在開發期。溫泉水主要用於採暖、洗浴、水療、游泳等。境內共建成505大學、咸陽服裝學院等地熱井30餘眼,井深在1464至3608米之間,出水溫度高達90℃—120℃,單井最大流量303立方米/小時。建成的海泉灣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溫泉遊樂場所。礦泉水品位較高,境內開發礦泉水點3處,分別是渭店村、火車西站和天運公司,資源儲量2800立方米/日。
經濟
綜述
2018年,秦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82.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7%,較上年回落3.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4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248.8億元,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127.48億元,增長6.5%。三次產業結構為:1.7:65:33.3。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占比持平,第二產業下降4.3%,第三產業提高4.3%。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10.9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55.1%,較上年提高3.6%。
固定資產投資;2018年,秦都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0.7%,增速較上年回落24.7%。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16.5%,較上年回落32.7%,占投資總量的74.59%。
財稅收支:2018年,秦都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41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7.68億元,非稅收入完成0.73億元,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91.3%;全區地方財政支出完成21.01億元,同比下降3.3%。
人民生活: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564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05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05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7元,增長9.3%。
第一產業
種植業:2018年,秦都區實現農業增加值7.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6%。糧食播種面積74712畝,糧食總產量為24834噸。蔬菜產量28696噸,較上年增加3.47%;園林水果產量36788噸,較上年減產13.48%。
林業:2018年,秦都區實施綠化造林2000畝,綠化道路10千米,建成森林鄉村2個。新增設施蔬菜種植300餘畝,新發展桃、核桃、葡萄等1000餘畝。
畜牧業:2018年,秦都區肉產量2142噸,較上年增加5.51%;奶產量達到3800噸,較上年下降62.67%;蛋產量234噸,較上年下降76.07%。
第二產業
工業:2018年,秦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07.45億元,同比增長5.02%,增速較上年回落3.6%;實現工業增加值178.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2%,較上年回落2.6%;輕工業完成總產值219.94億元,同比增長1.71%,重工業完成總產值387.51億元,增長7.01%;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564.81億元,同比增長1.3%,產銷率93%,比上年下降1.1%。
建築業:2018年,秦都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33家,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3.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商品房實現銷售面積81.23萬平方米,較上年下降31.9%,與上年相比回落了37.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2018年,秦都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1億元,增長12.3%,較上年回落4.6%,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18.4億元,增長11.01%。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2.4億元,增長12.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7億元,增長15.4%。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132.7億元,增長13%;餐飲收入12.4億元,增長6.2%。
招商引資:2018年,秦都區共引進項目97個,合同引進資金419.7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4.38億元。
房地產業:2018年,秦都區房地產開發投資為13.4%,較上年提高17.1%。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積極為企業爭取省市科技項目,獲得支持資金6500萬元。培育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5家,市級瞪羚企業21家,市級重大科技項目11家,秦都區立項支持科技計劃項目14家,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科技研發投入達3億元,專利申請量達900件,授權量550件;規模以上企業科技研發R&D支出占GDP比重達到0.83%,技術合同成交額已完成7.01億元,發明專利申請量301件。
教育事業
2018年,秦都區實施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個,總投資7987萬元。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9.1%,小學、初中入學率達到100%,輟學率小學為0、初中降至0.16%,特殊教育隨班就讀達到100%。全區義務教育段學校共有教學班1044個,學生54973人,平均班額53人,超大班額問題基本化解,起始年級班額人數基本控制在了56人以下。高考一本上線1737人,二本以上3069人,二本上線人數連續七年實現正增長。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免除學前三年義務教育、公辦普通高中各項免補資金共5679.68萬元。落實教育扶貧政策,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生活補助649.25萬元,落實營養餐改善計劃資金352.76萬元。
文化事業
2018年,秦都區共有綜合性街辦文化站9個,128個社區、農村文化服務中心,其中建成達標的84個,達標率65.6%。全區有農家書屋、社區書屋116家,其中29家農家書屋,87家社區書屋。2018年為濱河西路、柳倉路等4個社區配備4套76件健身器材。累計策劃組織指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000餘場次。利用元旦、春節、元宵節、七一、國慶、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重大節慶和民間傳統節日,舉辦節慶文化活動280餘場次,舉辦「邁進新時代共享新生活」消夏文藝巡演活動110餘場次,策劃組織「激情周末」廣場文藝展演活動350場次,送文化進社區80餘場次,協助街辦、社區、企業策劃組織各類群文活動150餘場次,完成省十六運會系列活動的文藝演出。圍繞「書香秦都•啟程新時代」主題,在全區開展全民閱讀「七進」活動,聯合教育局在學校開展了中小學生詩詞大賽活動,舉辦了「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第六屆陝西省閱讀文化節」秦都區分會場啟動儀式和經典誦讀等全民閱讀活動,掀起全區「悅讀」風潮。全區居民綜合閱讀率達93.97%。
體育事業
2018年,秦都區共有73名運動員參加陝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比賽,獲得金牌18枚、銀牌15枚、銅牌7枚的好成績。2018年向省級專業隊輸送後備人才19人,其中游泳10人、足球7人、乒乓球2人。舉辦了「迎三八」機關趣味體育活動、喜迎十六運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包含籃球、足球、象棋、廣場舞、乒乓球等比賽)、陝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倒計時100天啟動儀式暨秦都區省運倒計時100天啟動儀式、「省運手拉手網上傳火炬」健步走活動、全民健身日系列展演活動、「漢上原漿」杯咸陽市棋王爭霸賽秦都賽區選拔賽、「茅台迎新杯」廣場舞大賽和公益推廣培訓等各類群眾體育活動,承辦了2018年咸陽市渭河國際風箏節暨民俗體育嘉年華活動和「省運手拉手,網上健步走」啟動儀式等,參與人數達10萬人次以上。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秦都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3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2所,醫院、衛生院床位7508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9996人。共有115340人參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個人繳費標準提高到190元,政府為群眾新農合個人繳費2191萬餘元,參合率達到100%。縣域內各級醫療機構就診率90.4%,新農合合規費用報銷率74.2%。全區已簽約家庭79520戶,簽約居民32.18萬人,其中重點人群6.6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計生特殊家庭和重度殘疾人等重點群體簽約實現全覆蓋。建立居民健康檔案310463份(包括流動人口),建檔率77.73%。全區摸底登記65歲以上老年人26712人,免費體檢18698人,體檢率71%。在冊登記的高血壓患者42772例、規範管理26298例,規範管理率61.48%;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規範率達到54.08%;肺結核患者管理率達到100%;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10751人,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2539人;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率100%。精準實施母親健康工程,應查人數25395人,已查16368,患病7073人,治療6848人,治療率96.8%。計劃免疫常規接種報告率100%,接種信息系統覆蓋全區防保站、社區服務中心(站)和產科共51家接種單位,報告率100%。七苗接種率均達到95%以上,全區無脊灰病例。
社會保障
2018年,秦都區9個社會救助示範街辦創建全面完成。2018年共救助2280戶,發放救助金196.07萬元;為162戶受災群眾發放救助金13.28萬元,較2017年救助戶數增加92.85%,救助金增加46.1%;為1014戶1986名困難群眾發放低保金1255.89萬元;為30名農村五保對象發放保障金18.23萬元;為5名城市三無人員發放保障金3.69萬元;發放各類醫療救助金108.50萬元。為9名孤兒發放生活費9.92萬元;為5名孤兒大學生髮放高等教育學費及生活補助金5萬元;為2254名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254.98萬元;為37167名7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補貼2030.68萬元,撥付各項養老補助資金335.64萬;建成西蘭辦芙蓉社區、渭濱辦柳倉路社區等5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018年共辦理結婚登記3404對、離婚登記1276對,補發各類婚姻登記證2152對,登記合格率達到100%。殯葬救助標準由1000元提高到2000元。完成福彩銷售7125.89萬元,較上年增長8.3%。累計發放各類撫恤補助1750萬元,較上年增長9.2%;補發1999年至2012年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間生活補助金1052.34萬元。
環境保護
2018年,秦都區開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入戶調查工作,共完成污染源普查單位419家。完成低氮燃燒改造鍋爐69台。北區供熱公司完成75蒸噸燃煤鍋爐改造,實現了清零目標。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7.34,較上年下降7.9%,PM2.5平均值72微克/立方米,較上年下降10.0%。完成水質污染源監測60多次,監測污染因子700餘項,出具監測報告60份。轄區內渭河幹流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Ⅳ級。新發現散亂污企業117戶,按照「兩斷三清」的標準,依法依規予以關停取締,其餘的進行了提升改造和集中整合搬遷。辦理環保案件39起,罰款157.39萬元,開展大檢查16次,檢查企業項目583家。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及響應工作,列入的29家企業「一廠一策」操作方案全部完成。
歷史文化
秦都曾是后稷教民稼穡之地,周、秦、漢、唐等11個封建王朝先後京畿於此,是古絲綢之路西行的第一站、歷代商賈雲集之重地。區內文物薈萃,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秦風、秦韻、秦文化氛圍濃厚,素有「地下文物寶庫」和「天然博物館」的美稱,是咸陽市「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魅力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都牛拉鼓
牛拉鼓是咸陽獨具特色的民間鑼鼓樂舞。其特點是大鼓大舞大陣容。牛拉鼓,直徑在五尺開外,因鼓之大,不便抬移,非用車載牛拉不可而得名。《詩經•大雅》中曾有「貴鼓維庸」的記載。牛拉鼓表演場面宏偉浩大,除兩面直徑兩米左右、飾以龍鳳呈祥的大鼓之外,還輔以數面小鼓、馬鑼、大鑼、螺號和少則四五十副,多則二三百副的鐃鈸,再配以數十名綁子和絞子伴舞。鼓手穿對門襟白襯衫,外套黑背心,腰系綠色腰帶,黑褲黑鞋,頭裹白毛巾,斜挎一條紅綢帶(或寫着字的綬帶);梆絞舞者穿對門襟白襯衫,外套天藍背心;鐃鈸、大鑼、馬鑼、螺號敲擊者穿白色對門襟襯衫、黑褲、黑鞋、黑腰帶,頭裹白毛巾。
秦都咸陽民間剪紙
咸陽秦風剪紙,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其他地方剪紙所不同的濃郁的古文化特色,這種特色也決定了咸陽秦風剪紙具有一定的半文物的性質,其富有傳統的歷史文化底蘊的藝術風格,為研究中國的民俗學、文化史、藝術史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咸陽秦風剪紙內容多以古風民俗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在表現手法上十分注重內涵,追求寓意;技巧上體現了秦人特有的粗獷、樸實、率真的特點。傳統的咸陽民間剪紙是中國古文化的藝術再現,許多流傳於全國各地的傳統的圖案紋樣其發源的鼻祖都能在咸陽秦風剪紙中看到它的發展脈絡。例如,咸陽秦風剪紙中的許多主題紋樣,均保留着人類早期活動的史影,紀錄了中國歷史進程的足跡,十分可貴。「鹿鶴同春」、「魚兒鑽蓮」、「女媧補天」、「五毒鬧蛙」等,這些圖案在民間司空見慣,示意吉祥,實際為史前人類與自然鬥爭的原始圖騰文化和早期人類生殖崇拜的遺風的體現;「老鼠吃葡萄」、「蓮里生子」、「麒麟送子」是人們祈求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的反映;「龍鳳呈祥」、「鴛鴦戲荷」是對男女愛情的讚美;「八寶獻壽」、「五福捧壽」是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歲寒三友」、「青竹臘梅」是對品德高尚的人的頌揚等等。尤其是秦風剪紙中的掛曆剪紙,利用掛曆的原有色彩巧妙的進行構圖、剪制,使剪紙圖案更具感染力,掛曆剪紙是剪紙中獨具風格的品類,可謂剪紙中的極品。秦風剪紙圖案均以具體的形象表現抽象的思維,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特色,不僅僅是為了表現形式上的優美,而且是通過剪紙藝術弘揚了傳統文化道德及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民間藝術的滲透和影響。
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陝西皮影保留着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跡,它是近代陝西多種地方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造型質樸單純,富於裝飾性,同時又具有精緻工巧的藝術特色。陝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生動有力度,有勢有韻,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個部位,常常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整體效果繁麗而不拖沓,簡練而不空洞。每一個形象不僅局部耐看,而且整體配合也美,既充實又生動,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圖中的出行圖,主體人物突出,無論在色彩上還是造型上都較之儀仗人物醒目,線條的細密繁複、疏密層次以及工藝的細緻都可見一斑。
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着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咸陽民間社火,是一種歷史久遠的季節性、節日性強的民間藝術活動。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氛熱烈、幽默風趣。有芯子、高蹺、竹馬、龍燈、獅子、旱船、花轎、牛拉鼓等,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特徵。
民間刺繡
咸陽民間刺繡品種浩繁,是實用性、裝飾性、藝術性融為一體的手工藝品,它的特點是色彩鮮艷,構圖多變,針腳細膩,氣韻流暢。
民間編織
很早以前,咸陽人民就用勤勞靈巧的雙手把隨處可見的楊柳、枝條、麥秸、玉米皮等精心編製成各種漂亮實用的日用品和工藝品。在咸陽農村,民間編織工藝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地體現出濃厚的地方風情和現代色彩。
著名人物
壤駟赤
姓壤駟,名赤,字子徒,漢族,東周春秋秦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長於詩書。作品雖散佚,但受到人們尊崇。東漢安帝時配祠闕里,唐太宗追贈北征侯,宋真宗加封侯。
竇融
(前16—62年)東漢開國功臣。字周公,平陵人。王葬時任波水將,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受賜黃金千兩,昆陽之戰王莽失敗後,他投歸劉玄,先任鉅鹿太守,後任張掖屬國都尉。結交地方賢明,與羌族和好,得到河西各方擁戴。更始三年(25年),劉玄失敗。他權衡形勢,主張河西各郡同心協力,求得自存,以觀時變,被推舉為張掖、武威、酒泉、敦煌、金城(今蘭州)五郡大將軍。他先依附於天水隗囂,後欲投靠洛陽稱帝的劉秀,遂派使者投書獻馬。雙方達成聯合協議,劉秀任命他為涼州牧,並在平陵重修竇氏祖墳,促其與隗囂決裂。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統軍西討隗囂,他率五郡太守,聯合羌人首領,組織數萬軍隊參戰,擊敗隗囂。討平隴蜀割據勢力後,被任命為冀州牧,後升任大司空,封安豐侯,是雲台畫功臣32人之一。
竇固
東漢大臣。字孟孫,平陵人,竇融侄子。少時好覽《書》、《傳》,喜兵法。同光武帝女兒涅陽公主婚配,任黃門侍郎,明帝即位,任中郎將,監御林士(禁軍)。因竇融子竇穆犯罪受株連,罷官居家10餘年。永平十五年(72年),隨竇融征戰河西,任奉車都尉,率兵屯涼州。次年由酒泉出發,達天山東端,擊敗北匈奴呼衍王,直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廬(今哈密),置宜禾都尉。留部分官兵屯田守邊,派假司馬班超出使鄯善,開通西域,率部凱旋還朝。永平十七年,率兵1.4萬騎,再次出玉門關,擊敗匈奴控制的車師,前後二王皆降(前王庭在今吐魯番,後王庭在今吉木薩爾),重置西域都護及戊、巳校尉。他用武力威懾匈奴的同時,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羌人、胡人待客,肉還未熟,即勸進食,他毫不嫌忌,加之軍紀嚴明,幫助恢復發展生產,受到少數民族的尊敬,西域局勢迅速安定。回朝升任光祿大夫、衛尉,位在三公九卿之列。
劉光蕡
(1843—1903年)字煥唐,號古愚,陝西咸陽天閣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陝西維新派領袖,與康有為並稱「南康北劉」,是于右任、張季鸞、李儀祉等人的老師。
王嘉
西漢平陵人,字公仲。以明經射策甲科為郎。建昭中,任光祿掾。建平中,遷御史大夫。漢哀帝時為丞相,封新甫侯。元壽元年,哀帝寵幸董賢,欲封董賢為侯,王嘉反對,稱「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流聞四方,皆同怨之」,王嘉說「千人所指,無病而死」。哀帝怒將王嘉下獄。獄中絕食二十餘日,嘔血而死。諸葛亮評:「王嘉長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風景名勝
綜述
秦都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素有地下文物寶庫和天然博物館之美稱。擁有各類文物遺址遺蹟40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漢平陵、秦漢沙河古橋遺址),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清劉古愚墓),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細柳倉遺址、馬跑泉磯遺址[1] 、尹家村遺址[2] )。相傳姜子牙渭濱釣魚遺址在今釣台街道釣魚台村,漢上林苑野韭澤在今釣台街道東張村之北,馳名中外的「咸陽古渡」,為關中八景之一。
咸陽湖景區
咸陽湖景區位於渭河咸陽城區段,西起咸通路,東至渭河隴海鐵路橋,全長4.7千米,寬600—800米,占地約240公頃。
咸陽湖工程於2004年10月全面開工建設,2005年7月立壩蓄水,主要由水利防洪工程和生態景觀組成:水利防洪工程採用中隔牆的方式將500米寬的渭河主河道一分為二,南側為泄洪河道,北側用橡膠壩蓄水形成了面積124公頃的湖面,既調節了城區氣候,又改善了市區生態環境,展現了「一泓碧水潤古城,渭水貫都展新顏」的景象。
生態景觀以渭河為主軸、以古咸陽秦漢歷史文化為背景,在兩岸建設寬50—180米的帶狀綠化景觀區,與「渭濱公園」、「古渡公園」、「統一廣場」、「清渭樓」、「古渡遺址」、「渭水晚情」、「上林晨曦」等景點交相輝映,展示古都咸陽厚重的歷史文化。[3]
沙河古橋風情園
沙河古橋遺址位於咸陽秦都區釣台鎮資村沙河枯河道中。1986年元月,當地農民在取沙時發現兩座木橋遺址,被列為198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經發掘清理,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厘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不復存在。橋南端緊末一排橋樁內外共發現7塊重約2-3噸長方體鐵槽。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已回填保護。
國家著名橋樑專家唐寰澄先生考證,這兩座秦漢古橋是世界上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結構橋樑,在人類交通史、世界橋樑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咸陽紅色記憶博物館
咸陽紅色記憶博物館位於雙照街道肖何廟村,由魏德軍個人投資興辦,是以收藏、展示、研究紅色文物為主的專題博物館,是漢明帝劉莊下詔書建「酇侯祠」紀念蕭何丞相的村莊,故名「蕭何廟村」。「南有蛟龍碑,北有金頭墳,中有蕭何廟」的地理格局,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漢文化底蘊的寶地,也是漢文化在五陵塬中的一顆明珠。總建築面積800平方米,陳列面積600平方米,辦公文物庫房面積100平方米,館藏文物1萬餘件。該館以中國紅色革命史為主線,以民族屈辱史為鋪墊,收藏具有歷史影記的文物,藏品來源以民間徵集、個人捐獻為主要徵集形式,先後在陝北延安、子長、志丹、米脂、佳縣、神木等地徵集紅色文物。展覽內容分為四個陳列室。第一陳列室:「民族的十大轉折」。第二、三陳列室:分為長征時期和延安時期。第四陳列室: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主要展示1949年至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視頻
咸陽市秦都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傳片
視頻
秦都區宣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