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禪宗二祖慧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禪宗二祖慧可

中文名稱:禪宗二祖慧可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氏,虎牢(今河南滎陽)人。他是天竺禪師菩提達摩的入室弟子,在中國禪宗史上,被尊為禪宗東土二祖。慧可生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年青時業儒,飽讀經史,後來皈依佛教,精研三藏典籍。曾入京城與人交流學問。當時佛學界思想比較守舊,門戶之見、派系之爭相當嚴重。所以慧可雖然有許多獨到的見解,終因無所師承,而受到盤踞高位的僧中令望的非難和冷遇。

悟道

他懷才不遇,只得退歸舊里,默默地艱難地獨自探索着佛學的精蘊。

約莫在他40歲時,菩提達摩大師來到魏境,在嵩山至洛陽一帶游化傳道。慧可與另一僧人道育,與達摩接觸後知道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便虛心地奉達摩為師,追隨在達摩左右,周到地為他營辦衣食,竭誠加以照顧服侍。如此經過四五年之久,達摩為他們兩人的真誠所感動,便把自己禪學的精髓傳授給他們。其要點是「壁觀」和「四行」。「壁觀」又稱「理入」,認為一切含生都具有同一真性,只是受到虛妄的「客塵」障蔽,才陷入迷誤,不自知自身具有真性。因此要通過凝住安心,使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悟入實相,從而達到無自無他,凡聖等一,與道冥符,寂然無為的境界。這種方法偏重於理論思考,也叫做「藉教悟宗」。「四行」就是「行入」,屬於日常行事的實踐,具體內容有「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主旨在逆來順受,無欲無為,求得心境的平安適道。

慧可達摩學習了6年,透徹地理解了大乘空宗的要義,達到了理事兼融,苦樂無滯的境界。也許是他在學習中比道育更專誠更敏悟,所以最後達摩決定將慧可作為自己法系的繼承人,傳授給他4卷《楞伽經》,囑咐說:「我看中國境內,只有《楞伽經》最適宜傳播。你依照此經修行傳教,自然可以濟度眾生。」慧可牢記老師的囑託,認真地實行「壁觀」和「四行」,同時認真地按照《楞伽經》的宗旨行事。

達摩逝世後,慧可埋名隱跡,在黃河沿岸一帶行道。然而由於他早年樹立的好名聲,還是有眾多的道俗信徒想方設法探聽到他的行蹤,前來致敬,要求拜他為師。慧可不忍拂大家的好意,便發揮他的好口才,剖析入微地闡述了達摩禪的要旨。於是獨樹一幟的達摩禪學,便迅速而廣泛地為世人所知。

天平初年(534年),慧可來到東魏新都鄴城(今河南安陽市北),大力傳播達摩禪新學說。在這裡,他受到了舊學派的多方阻撓和打擊。有一位擁有徒眾千人的道恆禪師,正在大力傳授舊禪學。見慧可到來,標新立異,吸引了不少信眾,便攻擊慧可的言論是魔語,派遣上足弟子去和慧可辯難。沒想到其弟子到了慧可講座,聽了慧可說法,泰然心服,反而不滿道恆舊說,乾脆就留下來向慧可學習,不回道恆處復命。道恆見差遣的人去而不返,又續遣第二人,如此再三,都有去無回。過了一些天,道恆在路上遇見這些派出的弟子,便責問說:「我用了許多功夫教導培養你們,猶如打開了你們的眼目,怎麼竟敢做出這種背師的事來?」弟子們答道:「我們的眼目本來是正的,因為聽了您的教導才變斜了。」道恆憤怒已極,更加痛恨慧可,不惜買通地方官加害慧可。慧可受到迫害,險些送了生命,不得已離開鄴都,流離於鄴、衛之間(今河南安陽至汲縣一帶),韜光晦跡,不敢再公開地大規模地傳教。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慧可晚年弟子不多,並且始終沒有確定自己認可的法嗣。

任何一種真正有生命力的新學說、新思想,決不是貌似強大的舊勢力所能壓抑、摧殘得了的。慧可雖然身處逆境,可是向他求教請益的人仍然不絕如縷。江南著名的三論宗學者慧布到北方遊學時,即曾慕名向慧可叩問禪法,得到印證。還有一位向居士,是北齊天保初年(550年)著名的禪學學者,也曾修書與慧可通好,並諮詢有關真如與宇宙萬有之關係的問題。慧可以詩謁的形式作了回答,文曰: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伸詞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詩中無餘就是涅槃的意思。全詩大意是萬法皆同真如,眾生之身與佛無別。如果認為有差別,那是一種迷惘的錯誤認識。只要空一切相,斷一切差別,滅一切迷惘,就能達到本性清淨的涅槃境界。所以涅槃成佛,都要向自己內心去尋求,無須在身外另求涅槃境界。

慧可答詩的思想實質和形式,都對唐中葉慧能創立的禪宗有很大影響和啟發。從思想上說,此詩強調了達摩禪無相的本義,明確提出了萬法皆如、身佛無別的主張。只是數傳之後,一般的學習者不能領會達摩禪法的本義,復於心上着相,並且背離忘言的祖訓,競相細析經文,執著名相,少能在坐禪修心上精進不懈。慧能指斥北宗經師名相之學,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際上正是力求「領宗得意」,直接紹承和發揚「南天竺一乘宗」本來之精神。從形式上說,詩偈言簡意賅,很適宜用來概括豐富深奧的思想,後來禪宗盛行偈語,應是受到了佛學前輩如慧可此詩的一定影響。所以,無論從慧可直接就學於達摩,親自從達摩那兒接受了作為傳法憑證的《楞伽經》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慧可在禪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來說,他被尊為禪宗東土二祖都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

後世傳說,慧可向達摩學禪,有「立雪」和「斷臂」的故事。說是慧可向達摩求法時,達摩對他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於是慧可乃立雪數宵,斷臂呈獻達摩,以表精誠。這一故事不見於唐道宣撰的《續高僧傳》。在《續高僧傳》的《慧可傳》里,只記載說慧可遵照達摩的教導傳播禪法時,遭賊斫臂,他以法御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可人。同傳另外記載着有一位叫慧滿的禪師,在唐初曾夜宿柏墓中,遇雪深3尺,而臥起如常。看來,是後來禪宗史的編撰者將慧可的遭賊斫臂與慧滿的臥雪故事混為一談,附會出慧可立雪斷臂的故事,是不足置信的。但是這一故事強調了求法者為法獻身的精神和弟子對老師的虔敬態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所以這一故事自唐中葉以來一向為禪家所樂道。南宋理學家楊時、游酢初見理學宗師程頤,值程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於外,及覺,門外之雪已積到一尺深。這一尊師重道的動人故事,未始不是受慧可立雪斷臂的傳說影響所致。[1]

大概是修禪有益於身心的緣故,慧可很長壽。他經歷了周武帝滅佛的劫難。在滅佛過程中他和同學曇林禪師曾努力保護經典和佛像。事後南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縣),在那裡收徒傳法。隋朝建立後又回到鄴城,至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寂化,享年107歲。

因緣

因緣

二祖慧可大師(487~593),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縣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擔心無子,心想:「我家崇善,豈令無子?」於是便天天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希望能生個兒子,繼承祖業。就這樣虔誠地祈禱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天黃昏,感應到佛光滿室,不久慧可的母親便懷孕了。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後,父母便給他起名為「光」。

慧可自幼志氣不凡,為人曠達,博聞強記,廣涉儒書,尤精《詩》、《易》,喜好遊山玩水,而對持家立業不感興趣。後來接觸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於是便棲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並產生了出家的念頭。父母見其志氣不可改移,便聽許他出家。於是他來到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後遍游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的教義。經過多年的學習,慧可禪師雖然對經教有了充分的認識,但是個人的生死大事對他來說仍然是個迷。

三十二歲那年,慧可禪師又回到香山,放棄了過去那種單純追求文字知見的做法,開始實修。他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夠借禪定的力量解決生死問題。這樣過了八年。有一天,在禪定中,慧可禪師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訴他說:「將欲受果,何滯此邪?大道匪(非)遙,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證得聖果,就不要再執著於枯坐、滯留在這裡了。大道離你不遠,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禪師知道這時護法神在點化他,於是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神光。第二天,慧可禪師感到頭疼難忍,如針在刺,他的剃度師寶靜禪師想找醫生給他治療。這時,慧可禪師聽到空中有聲音告訴他:「這是脫胎換骨,不是普通的頭疼。」慧可禪師於是把自己所聽到的告訴了他的老師。寶靜禪師一看他的頂骨,果然如五峰隆起,於是就對慧可禪師說:「這是吉祥之相,你必當證悟。護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訴你,在少林寺面壁的達摩大師就是你的老師。」慧可禪師於是辭別了寶靜禪師,前往少室山,來到達摩祖師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開始,達摩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不斷地用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這樣,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年臘月初九的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居然沒過了他的膝蓋。[2]

達摩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禪師流着眼淚,悲傷地回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累劫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證得。豈能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證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說夢,徒自勤苦,不會有結果的)。」聽了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並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頓時鮮血紅了雪地。

法號

達摩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

達摩祖師於是將神光的名字改為慧可。

慧可禪師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道:「諸佛法印,匪(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聽了很茫然,便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於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摩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亦說九年),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據史料記載,二祖慧可付法給三祖僧璨後,即前往鄴都,韜光養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

曾有人問二祖:「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父,你是個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麼可以出入這些不乾不淨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調心,何關汝事(我自己觀察和調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麼相干)!」

慧可禪師長於辭辯,他雖無意推廣自己的禪法,但是知道他的禪法的人卻日漸增多。隨着他的影響一天天地擴大,他的弘法活動遭到了當時拘守經文的僧徒的攻擊。當時有個叫辯和的法師,在寺中講《涅盤經》,他的學徒聽了慧可禪師的講法,漸漸地都離開了講席,跟隨慧可禪師學習祖師禪。辯和法師不勝惱恨,於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誹謗慧可禪師,說他妖言惑眾。翟仲侃聽信了辯和法師的讒言,對慧可禪師進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禪師卻怡然順受,曾無怨色。燈錄上記載,慧可禪師活了一百零七歲,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諡大祖禪師。

關于慧可禪師的生前開示,《楞伽師資記》卷一中有少許記載。慧可禪師的「略說修道明心法要」雲--「《楞伽經》云: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死,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盡十方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禪而成佛者,無有是處。《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蔭重雲覆障,眾生不見。若逢智風,飄蕩五蔭,重雲滅盡,佛性圓照,煥然明淨。《華嚴經》云: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亦如瓶內燈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光起得明淨,日光不壞,只為霧障。一切眾生清淨性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諸見,煩惱重雲,覆障聖道,不能顯了。若妄念不生,默然淨(靜)坐,大涅盤日,自然明淨。俗書云:冰生於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於真而妄迷真,妄盡而真現。即心海澄清,去身空淨也。故學人依文字語言為道者,如風中燈,不能破闇,焰焰謝滅。若淨坐無事,如密室中燈,則解破闇,昭物分明。……若精誠不內發,三世中縱值恆沙諸佛,無所為。是知眾生識心自度。佛不度眾生,佛若能度眾生,過去逢無量恆沙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誠不內發,口說得,心不得,終不免逐業受形。故佛性猶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燈,亦名涅盤鏡,明於日月,內外圓淨,無邊無際。猶如煉金,金質火盡,金性不壞,眾生生死相滅,法身不壞。亦如泥團壞,亦如波浪滅,水性不壞,眾生生死相滅,法身不壞。……《華嚴經》云: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無一錢分,多聞亦如是。又讀者暫看,急須並卻,若不舍還,同文字學,則何異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湯而覓雪。……」

另有向居士,聞二祖盛化,致書通好云:「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盤,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禪師閱後,回書云:

「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上面所引兩段引文,基本上代表了慧可禪師的禪學主張,以及後代禪宗發展的主流。

河北省《成安縣誌》客籍人物篇載:約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慧可以107歲的高齡,來成安講經傳法,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築了兩丈多高的說法台。因慧可所講的禪理非常好,四面八方的老幼聽者甚眾,匡教寺的和尚也聽得入了迷。這一來惹惱了這裡嫉賢妒能的法師辨和,他便到縣衙誹謗慧可散布異端邪說,要縣裡治罪。知縣翟仲侃聽信了辨和誣告,對慧可加以非法,將其迫害致死,屍體投入漳河。民間傳說,慧可從水裡漂出,盤腿打坐,雙目微閉,安詳如生,逆流而上十八里到蘆村以北,被葬在那裡。唐朝時,在此修元符寺,並建二祖靈骨塔,以示紀念。這裡形成的村落也稱為二祖村。

二祖

達摩東來,開創禪宗一脈,據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宋人陳振所撰《敕賜開元寺園照塔記》記載,邢台開元寺是「梵剎崛起於前者,曰此二祖傳缽之地」。達摩為禪宗初祖,慧可即為禪宗二祖,禪宗慧可在禪宗地位十分重要,為達摩後中華禪傳人第一人。 關于慧可在佛教史中的地位,公認是禪宗的二祖,實為中國禪真正的實踐者,也可以這樣說,慧可雖不是中國禪宗的開山,但慧可印度佛法教義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使佛教徹底的中國化,成為適合中國士大夫與百姓口味的中國佛教,這是慧可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 二祖慧可得到達摩的真傳後北來傳法,以襄國和鄴城為中心,終其一生,並在邢台傳缽於三祖僧璨。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秋天八月(乙亥)十四日,宋徽宗下了道詔書在邢州開元寺建立大聖塔,宜賜名園照塔,《敕勒開元寺圓照塔記》中詳細記載了二祖慧可在河北(襄國)弘法,並在襄國(今邢台市)傳缽於三祖僧璨的事跡 。

相關視頻

150歲時達摩祖師返回天竺慧可話都沒說卻傳位慧可為禪宗二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