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真絲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真絲扇的一種。

扇子是引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傳統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1],它與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着密切關係。歷史上最早的扇子是古代埃及第4王朝宮廷使用的皇室禮儀扇,距今4500多年,和埃及帝王谷KV62號王家墓葬出土的距今3300年的禮儀扇和鴕鳥毛象牙杆禮儀扇。

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2]、 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摺扇[3]、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 、湖州羽毛扇。 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4]。中國傳統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

真絲扇

面料呈現出珍珠般的光澤,很柔和。這種扇子與紙質的相比不易弄壞,而且用來扇不實用,當然它除了在美觀上比其他的好看很多之外,還可以用來做拍照物。

發展史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5],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6]。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視頻

真絲扇相關視頻

中國扇子文化
中國扇子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