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樺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樺茸
 

中文學名 :白樺茸

拉丁學名 :Inonotus obliquus

別 稱 :樺褐孔菌

:擔子菌門

亞 門 : 擔子菌亞門

: 層菌綱

: 非褐菌目

: 多孔菌科

: 纖孔菌屬

: 白樺茸

白樺茸,別名樺褐孔菌,是一種生長於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主要生長在北半球北緯40°~50°的地區,即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北歐、日本北海道朝鮮中國北部的黑龍江吉林長白山等處。

該真菌活性極強,會不斷吸取樺樹養分,大約10~15年之後會把樺樹的精髓吸收殆盡,使白樺樹枯死。

形態特徵

白樺茸為不孕子實體近球形或不定形塊狀。

直徑7~36cm,表面堅硬,黃褐色至黑色,有明顯凹凸不平開裂的小塊。菌肉黃褐色,菌絲為二系菌絲系統。生殖菌絲淡黃色,有隔,無鎖狀聯合,直徑4~6μm。骨架菌絲為剛毛狀菌絲,黃褐色,直徑5~6μm,難發現子實體。菌肉組織由褐色剛毛狀菌絲和淡黃色生殖菌絲組成,厚壁,有輕微的、模糊不清的壞紋,明亮淡黃褐色,剛毛體暗褐色。[1]

分布範圍

白樺茸對寄主的選擇性很強,主要生於白樺銀樺榆樹赤楊等的樹皮下或活立木樹皮下或砍伐後樹木的枯乾上。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北緯45°~50°的地區。如北美(北部)、芬蘭波蘭俄羅斯中國黑龍江吉林省日本北海道)等。

化學成分

Lovyagina等(1958)最早報道樺褐孔菌含有一種葉酸衍生物(Pteroiploglutamic),以及芳香物質:香草酸 Aromatic vanillic acis 、丁香酸 Syringic acid和γ-hydroxybenzoic acid(γ-羥基苯甲酸);Ludwiczalkt等( 1961)和 Wrzclono等。

(1962)報道分離得到樺褐孔菌醇inooidiol(エルゴステロール,含量高達35.5mg/100g)和多種氧化三萜類化合物; Kempska等(1962)報道多種羊毛甾醇型三萜類化合物,如3β-羥基-羊毛甾醇-8,24二烯, 21醛、3-β二羥基-羊毛甾醇-8,24 二烯21酸;

Piaskowski(1975)分離到類固醇Steroids和生物鹼類化合物;Kahlos等(1986)分離得到栓菌酸trametenoic acid; 何堅等(1998)報道分離得到一種新化合物——樺褐孔菌素(fuscoporine)和8種已知化合物(分別為lanosterol、 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3β,21-dihydroxy-lanosta-8,24-diene、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cid、3β, 22R-dihydroxy-lanosta-8,24-diene、ergosterol peroxide、sphingin類似物和mannitol)。最近國外學者分離得到幾種新的三萜類 化合物: 3β-hydroxy-8,24-dien lanosta-21,23-lactone、21,24-cyclopentalanosta-3β,21,25-triol-8-ene、3β, 22,25- trihydroxy-lanosta -8-ene(Shin Y.等,2000,2001;張炫酋等, 2001)。

形態:子實體呈現瘤狀( 不育性的塊狀物,外表黑灰,有不規則溝痕,內部黃色 ),無柄,直徑25~40cm,深色, 表面深裂,很硬,干時脆,可育部分厚5mm,皮殼狀,薄,暗褐色;菌管3~10mm,脆、通常菌管的前端開裂,菌孔每 mm 6~8個,圓形,淺白色,後變暗褐色 ;菌肉木柱質 ,有輕微的、模糊不清的環紋,鮮(明亮)淡黃褐色。孢子 闊橢圓狀至卵狀,光滑, 9~10μm × 5.5~6.5μm,有剛毛。

生境:生於白樺銀樺榆樹赤楊等的樹皮下或活立木的樹皮下或砍伐後樹木的枯乾上。

分布北美(北部)、芬蘭波蘭俄羅斯西西伯利亞、遠東部分、堪察加小島)、中國黑龍江吉林省長白山)、日本北海道)。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北緯45~50°的地區。

白樺茸又稱樺褐孔菌,深栗色的多孔菌菌,子實體呈傘形平伏在樹皮下,菌肉黃褐色,但在自然界很少形成子實體。常在樹皮破損及傷節處形成肉瘤狀的菌核,大小如拳頭或更大,表面堅硬,黑色,富有光澤,有深角形龜裂,中心堅硬,軟木質。一般生長在樺木類的主幹上,少數生於白楊和花楸上,能導致樺活立木的心材白色腐朽。

生產工藝: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低溫提取,濃縮,噴霧乾燥製成。

主要化學成分: 樺樹茸的化學成分有多糖、樺褐孔菌素、樺褐孔菌醇、多種氧化三萜類化合物等超過215種成份,它能有效地針對荷爾蒙和免疫系統失調及對抗腫瘤的成長。白樺茸化驗結果發現其所含的S.O.D.(超氧化物岐化酵素)是靈芝的55倍, 巴西蘑菇的23倍, 桑黃的318倍, 猴頭菇的25倍, 舞茸的31倍, 且水溶性多醣類 如1,3-1,6 β--葡聚糖高達 55.6mg/g。

藥理作用

白樺茸是前蘇聯共和國、波蘭日本等國民間常用藥物,人們已從菌核和菌絲中提取到一種糖蛋白(FIS-1)和一種水溶性多糖(F1),發現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尤其是水溶性多糖(F1),一次性給藥50mg/kg體重,3小時後,高血糖鼠的血糖含量下降近一半,且可維持48小時之久;

樺褐孔菌,又稱血液血管的清潔劑,對高血壓的防治效果顯著。

相關文獻記載:俄羅斯堪索莫樂斯基製藥公司生產的樺褐孔菌精粉對高血壓的有效率達93%,樺褐芝被廣泛應用於2型糖尿病的科研和臨床。

樺褐孔菌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費褐菌目、多孔菌科、褐臥孔菌屬。是一種生於樺樹上的藥用真菌,其子實體呈現類似於碳的黑色塊狀形態。當樺褐孔菌10~15年後起藥效時,它能吸乾樺木的精髓,使樹木枯死。樺褐孔菌主要分布於俄羅斯北部、北歐、中國黑龍江、中國南海、日本北海道),滋生於北半球北緯40~50度的地區。

藥用價值

神奇的樺褐孔菌被一般人所知是由前蘇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Solzhenitsyn,Aleksandr Lsayevich的小說(1970年獲得)引起的。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有一俄羅斯村莊多年來熬一種氣味和色澤類似咖啡的樺褐孔菌茶,結果村莊裡無一人得腸病及癌症。以此為據,樺褐孔菌開始被廣泛關注。

俄羅斯北部人認為:這是上帝賜給苦難人類的一種神奇的禮物,可以用來防止癌、艾滋病和-157大腸桿菌中毒。日本的研究人員高度評價樺褐孔菌,稱此為一種」萬能藥「。

樺褐孔菌是俄羅斯的一種民間藥用真菌,其有效成分已引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研究者的廣泛重視。據初步的研究,樺褐孔菌含有樺褐孔菌醇、氧化三萜類化合物、羊毛甾醇、栓菌酸、葉酸衍生物、芳香族的香草酸、丁香酸等。

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The Medical Academy of Science in Moscow)宣布樺褐孔菌為抗癌物質,政府批准樺褐孔菌可用於醫藥品開發。美國把樺褐孔菌列入」特殊的天然物質「,作為宇宙人的未來飲品。日本則把樺褐孔菌作為肝癌、艾滋病和0-157大腸桿菌中毒的治療劑,並申請多項有關樺褐孔菌的專利。

藥效功能

多年來,樺褐孔菌在俄羅斯民間作為治療疾病的藥用真菌,屬於純中藥,是21世紀的保健功能性食品。

長期的動物實驗及臨床實驗表明使用樺褐孔菌無任何毒副作用,起到的藥效分為以下幾種:

1.治療糖尿病。俄羅斯Komsomlshi製藥公司樺褐孔菌精粉對糖尿病的治癒率為93%。

2.抗癌作用。對多種腫瘤細胞(如乳房癌、唇癌、胃癌、耳下腺癌、肺癌、皮膚癌、直腸癌、霍金斯淋巴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防止細胞轉移、復發,增強免疫能力,促進健康。並且用於配合惡性腫瘤患者的放療、化療,增強病人的耐受性,減輕毒副作用。

3.防治艾滋病。對艾滋病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抗衰老。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延長傳代細胞的分裂代數,增進細胞壽命,促進代謝,因而能有效地延緩衰老,長期服用可延年益壽。

5.有效抑制傳染性病毒。可預防感冒。

6.防止高血壓。據報道樺褐孔菌不僅是一種補藥,而且是血液的清潔劑和疼痛的緩解劑。

7.改善並預防過敏性皮質。

8.炎、炎、十二指腸潰瘍、炎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並對嘔吐、腹瀉、胃腸功能紊亂有治療作用。

安全性

1.世界貿易組織關稅編碼(WTO Tariff Code)HSK0712.39-1090分類為無毒的食用菌。

2.日本衛生福利部(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Health & Welfare)及韓國衛生部(The Korean Ministry of Health)均認可使用chaga.

3.俄羅斯藥物委員會(Russian Medica Research Council)批准使用chaga.

4.美國FDA認證稱為The King Of Herbs(草藥之王)

人工馴化栽培

白樺茸母種菌絲適應性較強,在一般的培養基上均可生長,但以1000ml培養基葡萄糖20g,、黃豆粉10g、磷酸氫鉀1g、硫酸鎂0.5g,pH自然時最佳,菌絲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旺,顏色正。

實際生產中白樺茸原種及栽培種培養基以玉米粒培養基為最好,玉米粒培養基製作簡單、方便、但容易老化,不易貯存,應現制現用。

白樺茸菌核人工栽培培養料不同配方對白樺茸菌核產量不同。菌絲適應性較強,但菌核的形成以樺木屑52%、玉米芯26%、麥麩20%、白糖1%、石膏1%、水分65%為最好,生物學效率達30%。培養基富含,可見其菌核有明顯喜糖、喜氮的特性。因此,在菌核人工栽培和實際生產中注意培養料的配比,以獲得較高的生物學效率。[2]

研究現狀

近年來,人們從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對白樺茸做大量研究,但人工馴化栽培方面較少,且重複性較差。在液體深層發酵方面主要集中在菌絲體生物量和多糖、酚類物質研究上。食品加工方面,已被製成餅乾、麵包、香腸、調味品、飲料、食用色素等。


視頻

白樺茸的七大功效

中央7台-來自俄羅斯的白樺茸

白樺茸(樺樹茸)降血糖、血脂、血壓

白樺茸

參考文獻

  1. 藥用真菌白樺茸——樺褐孔菌,中國知網,2017-05-17
  2. 樺褐孔菌的人工馴化栽培,中國知網,200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