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靈嚴寺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鎮齊家莊村。始建於唐武德年間,元至正年間重建,明永樂年間為尼庵。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嘉靖六年(1527)兩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原有山門殿、鐘鼓樓、太子殿、伽藍祖師堂、大雄寶殿和兩廂配殿10餘間。抗戰期間被侵華日軍焚毀,僅存大雄寶殿。大殿梁架基本是元代遺物。整體建築體現了元代的建築手法和工藝,是北京地區罕見的元代殿堂建築。寺內存有明成化二十二年《重修靈嚴寺碑記》和嘉靖六年《重修靈嚴寺碑記》。1997年再次修繕。

中文名稱靈嚴寺 地理位置

北京地區 著名景點東靈山

建 於 唐武德年間

目錄

簡介

靈嚴寺位於門頭溝區齊家莊鄉齊家莊村。始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又於元至正年間重建,而到了明永樂年間改為尼姑寺。靈嚴寺北踞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門殿、鐘鼓樓、太子殿、伽藍祖師堂、大雄寶殿以及 兩廂配殿十數間。抗戰期間,靈嚴寺大部分被日軍焚毀,只剩下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整體建築體現出元代手法和工藝。該殿頂及山牆等在清代曾改建過。殿內現供奉釋迦佛像,兩側銅菩薩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達50尊。殿東側塑劉備、關羽、張飛像,置於龕台內,西側有如來佛龕,佛像背光上頂金翅鳥。靈嚴寺內現存的還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靈嚴寺記》碑和嘉靖六年(1527)《重修靈嚴寺碑記》。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嘉靖六年(1527)重修。寺坐北朝南,原有殿堂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焚毀。今僅存大雄寶殿,面闊3間,建築面積118.5平方米。梁架基本是元代遺物,殿內採用減柱造,檐下斗拱代替木。整體體現了元代工藝手法,為北京地區所罕見。

東靈山

被稱為「東靈山」據說是始於元代,即京西齊家莊村的「靈嚴寺」建成之後,「靈嚴寺」大堂中央掛着一條橫幅,上書「靈嚴寺內尋靈氣,靈氣來自東靈山」人們認為:條幅上的「東靈山」指的就是「天雲山」或「礬山」,東靈山的稱呼從此而始。

靈山

北京第一峰靈山,景色秀麗,夏季氣候怡人,是遊人休閒、度假、避暑的良好場所。冬季銀光素裹、白雪皚皚,是開展滑雪運動的理想場所[1] 。進入景區沿途既能見到古代的烽火台,又能飲到四季不涸的干泉水,您還能品嘗到靈山特產的莜麵卷以及當地的山榛、山韭菜、野黃花和新鮮的菌類。靈山的植被也是雖海撥高度的上升而變化。這裡既有暖溫帶植被,又有西伯利亞寒冷地帶親緣植被。其中19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最為出名,它是新疆細毛羊、伊利馬、青藏氂牛在北京生活的唯一天然繁殖養殖場。這裡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山林里活躍着松鼠、野兔、山豬、狍子等野生動物,還有可能見到稀世珍禽褐馬雞。

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山,距市區35公里。因寺內的龍潭和柘樹非常有名,所以人們稱之為潭柘寺。它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後建設的第一座寺院,因此至今還流傳着「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諺。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時期(265-316年),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 歷史。唐改建為龍泉寺。金代擴建為大萬壽寺。明代皇家幾次賜名修建。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起,又大事重修,清聖主於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親賜寺名「敕建岫雲寺」。寺名歷代更改不一,獨潭柘一名,傳久不衰。歷史上名僧輩出的潭柘寺佛事活動也十分盛大,浴佛法會,蓮池大會等在北京地區非常有名。1998年潭柘寺恢復了佛事活動,逢初一、十五、千年古寺香煙繚繞,鐘磬齊鳴。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裡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整個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築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築和景點,宛如捧月的眾星,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遊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