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特暴龍屬
圖片來自rareresource

特暴龍屬屬名Tarbosaurus,意為「駭人的蜥蜴」)是一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

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特暴龍的化石最初是在蒙古發現的,然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暴龍

特暴龍在暴龍科中的分類位置仍未確定。有些科學家認為勇士特暴龍其實是北美洲暴龍的亞洲種。如果屬實,將使特暴龍成為無效的分類。即便特暴龍與暴龍不是同種動物,牠們仍被認為有接近的親緣關係。有些科學家認為,同樣發現於蒙古分支龍,是特暴龍的最近親。如同大部分已知的暴龍科恐龍,特暴龍是種大型、二足掠食動物,重達約六公噸,擁有約六十顆大型、銳利的牙齒。特暴龍的下頜有特殊的接合構造。另外,就前肢/身體比例而言,特暴龍擁有暴龍科中最小型的前肢。

特暴龍過去生存於潮濕的氾濫平原,佈滿者河道。特暴龍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是一種頂級掠食動物,可能以大型恐龍為食,例如鴨嘴龍類櫛龍,或是蜥腳類納摩蓋吐龍。特暴龍的化石記錄保存良好,已有數十個標本,包含數個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骸。這些化石讓科學家得以研究牠們的種系發生學、頭部力學、以及腦部結構。

目錄

敘述

特暴龍是大型暴龍科恐龍之一,體型略小於暴龍。已知最大型的個體身長10到12公尺,頭部離地面約3.5公尺。目前還沒有完全成長個體的體重數值,但牠們一般被認為略輕於暴龍。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特暴龍顱骨長度高過1.3公尺,小於暴龍,但大於其他的暴龍科。如同暴龍,特暴龍的顱骨高大,前段狹窄。顱骨後段擴張幅度不大,意味者特暴龍的眼睛不是直接朝向前方,所以牠們缺乏暴龍擁有的立體視覺。顱骨的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嘴部有60到64顆牙齒,略少於暴龍,但大於其他體型較小的暴龍科,例如蛇髮女怪龍分支龍。大部分的牙齒橫剖面為橢圓形,而前上頜骨的牙齒橫剖面為D形。暴龍科都具有這種異型齒特徵。上頜骨的牙齒最長,齒冠長達85公厘。特暴龍與分支龍的下頜外側各有一道稜脊,從隅骨延伸到齒骨後方,形成相扣的結構。其他暴龍科動物缺乏這道稜脊,因此下頜更為靈活[1]

暴龍科的身體外形差異不大。特暴龍的頸部為S狀彎曲,其餘的脊柱與長尾巴,與地面保持者水平的姿態。特暴龍有者暴龍科中最小的前肢/身體比例,有兩根迷你的手指。每個手掌有兩根手指,某些標本被發現有退化的第三指,沒有指爪,其他暴龍科近親也有發現這點特徵。特暴龍的第二指長度小於第一指的兩倍,而其他暴龍科的第二指長度約是第一指的兩倍。另外,與其他暴龍科相比,特暴龍的第三指比例較小。某些暴龍科的第三指長於第一指,例如:亞伯達龍懼龍;而特暴龍的第三指短於第一指。

特暴龍的後肢長而粗厚,將身體支撐為二足的步態,上有三根腳趾。長而重的尾巴可以平衡頭部與胸部的重量,將重心保持在臀部。

發現與命名

雖然已經發現許多特暴龍標本,在1986年以前很少明確資料,但特暴龍被推論與其他暴龍科恐龍有許多共同特徵。這些相近的特徵讓某些科學家提出當時的北美洲歐亞大陸之間有可能的連結,也許是陸橋。

1946年,一個蘇聯蒙古挖掘團隊在蒙古南戈壁省耐梅蓋特層發現一個大型頭顱骨與一些脊椎骨,屬於一個大型的獸腳類恐龍。1955年,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馬列夫將這正模標本(PIN 551-1)建立為暴龍的一個種,勇士暴龍(Tyrannosaurus bataar)。種名баатар/baatar蒙古語中意為「勇士」,但被誤拼為bataar

同年,馬列夫將3個獸腳類的化石敘述並命名,三者都是頭顱骨,外加部分身體,全是同一個挖掘團隊在1948到49年間發現的。第一個(編號PIN 551-2)被建立為新屬,埃夫雷莫夫特暴龍(T. efremovi),ταρβος/tarbos希臘文文中意為「恐怖的」、「敬畏的」,而σαυρος/saurus意為「蜥蜴」,種名是以蘇聯古生物學家兼科幻小說作者伊凡·埃夫雷莫夫(Ivan Yefremov)為名。另外兩個(編號PIN 553-1與PIN 552-2)被歸類於北美洲蛇髮女怪龍G. lancinatorG. novojilovi。這三個標本都小於1946年發現的標本。

在1965年,蘇聯古生物學家阿納托利·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特傑斯特文斯基認為馬列夫所發現的標本,其實是同種動物的不同生長階段,而且不同於北美洲的暴龍。他將四個標本與新發現的化石,統合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2]。後來的研究人員都同意羅特傑斯特文斯基的分類,包含馬列夫在內[3],但少數科學家使用埃夫雷莫夫特暴龍,而非勇士特暴龍。在1992年,美國古生物學家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重新檢驗這些化石,他根據頭顱骨的相似處,提出這些化石大部分屬於暴龍,並將勇士特暴龍改回勇士暴龍;而蛇髮女怪龍的G. novojilovi是個較小型的暴龍科動物,另外建立為諾氏馬列夫龍Maleevosaurus novojilovi)。

在1995年,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建立了勇士成吉思汗龍Jenghizkhan bataar),取代勇士特暴龍,並以成吉思汗為名;他並提出埃夫雷莫夫特暴龍、馬列夫龍、勇士成吉思汗龍是三個獨立的屬,都生存於相同時期的耐梅蓋特層。自從1999年以來,所有的研究認為這些化石皆為同種動物,勇士特暴龍或是勇士暴龍。

自從蘇聯與蒙古的挖掘團隊在40年代的挖掘過後,一個波蘭與蒙古的挖掘團隊再度回到戈壁沙漠挖掘,從1963年持續到1971年,發現了許多新的化石,並在耐梅蓋特層發現了特暴龍的新標本。在1993年到1998年,日本與蒙古的挖掘團隊,以及21世紀初,加拿大古生物學家菲力·柯爾(Phil Currie)的挖掘小組,也發現了許多特暴龍化石。目前已發現了至少30個標本,包含超過15個頭顱骨,與數個完整的顱後身體骨骼。

特暴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與蒙古國的戈壁沙漠,兩國都禁止化石出口,但某些化石落入私人收藏家手中。

參考文獻

  1. (英文)Hurum, Jørn H.; & Sabath, Karol. Giant theropod dinosaurs from Asia and North America: Skulls of Tarbosaurus bataar and Tyrannosaurus rex compared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3, 48 (2): 161–190 [2007-08-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5-12-23). 
  2. Template:RuRozhdestvensky, Anatoly K. Growth changes in Asian dinosaurs and some problems of their taxonomy.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1965, 3: 95–109. 
  3. Template:RuMaleev, Evgeny A. Gigantic carnosaurs of the family Tyrannosauridae. The Joint Soviet-Mongolian Paleontological Expedition Transactions. 1974, 1: 13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