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滄龍超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滄龍超科
圖片來自alamy

滄龍超科Mosasauroidea),Mosa在拉丁語意為荷蘭默茲河(Meuse river),sauros在希臘文意為蜥蜴,第一個滄龍類化石在1780年於荷蘭默茲河流域的馬斯垂克市發現。

滄龍科從白堊紀的蜥蜴——崖蜥科(Aigialosauridae)進化而來,滄龍也和的關係很近,甚至能像蛇一樣上下顎脫臼;所以在生物發生學上,滄龍是介於蜥蜴之間的物種。

白堊紀的最後2000萬年期間(土侖階馬斯垂克階),滄龍類在白堊紀晚期的大海中迅速擴張,成為頂級掠食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取代了上龍亞目的生態位並導致其完全滅絕;在淺海甚至淡水地區,部分滄龍還成功從鱷魚那裡瓜分走一部分生態位。

滄龍屬海王龍屬是白堊紀最後的頂級海爬,在全球海洋和淡水都有其分布,可惜和非鳥恐龍一起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中全部消亡。

滄龍經常被誤認為是「在水裡的恐龍」或者「鱷魚的強化版」,但滄龍其實是和恐龍鱷魚所屬的「主龍」完全不同的「鱗龍」,是貨真價實的蜥蜴。雖然滄龍是《侏羅紀世界》和《侏羅紀世界2》電影中的經典角色,但電影中的滄龍的攻擊能力被不科學的誇張強化,滄龍被描繪成有30~40米、嘴部就有8米長的可怕形象,比現實中的最大滄龍——霍夫曼滄龍的13~15米都放大了許多倍,外形也從正常滄龍的麵條狀轉變為鯨魚似的豐滿狀,電影中還能像現代鯊魚或者虎鯨一樣從海中一躍而起捕食,這些沒有一點和現實中的滄龍吻合。

敘述

滄龍類呼吸空氣,而且是強壯的游泳者,在溫暖的陸緣淺海適應良好,在白堊紀晚期相當普遍。一般認為滄龍類是卵胎生動物,但2020年研究顯示滄龍可能為卵生動物,但非海龜返回岸邊產卵,而在大海中直接產卵。

目前已知最小的滄龍類是Carinodens belgicus,身長3到3.5公尺,可能生活於岸邊的淺海,用牠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海膽為食。較大的滄龍類較為典型:滄龍屬本身身長可達13~15公尺。

滄龍類的身體形狀類似現代巨蜥,但為了適應游泳,而更為修長、流線性。牠們的四肢骨頭長度縮減,牠們的鰭狀肢由修長指骨間的蹼形成。牠們的尾部寬廣,可提供移動時的力量。牠們的運動方式也許類似現今海鰻海蛇的運動方式。這些動物可能採埋伏,而快速加速方式捕抓獵物,而非獵食方式。

滄龍類有雙鉸鏈狀的頜部、頭顱骨(類似今日的),能將牠們的獵物整個吞下,這種類似蛇的習性能幫助確認滄龍類化石遺骸裡的未咀嚼物質。在南達科他州發現的一個海王龍化石裡,發現了黃昏鳥、一個硬骨魚、一個鯊魚、以及一個較小的滄龍類(硬椎龍)。曾經在滄龍類的骨頭上發現了銳利的牙齒嵌進骨頭內。

許多研究人員基於相同的特徵,例如上頜雙排突出的牙齒、雙鉸鏈狀的頜部、適應縮小的四肢、以及可能的運動方式,認為蛇與滄龍類有相同的祖先。這個理論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69年提出,他提出「Pythonomorpha」來包含兩者。這個名詞有超過一世紀的時間被人遺忘,直到90年代再度被提起。[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