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泛日耳曼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泛日耳曼主義19世紀於德國流行的一種極端民族主義。以操德語或日耳曼語的居民實現政治統一為目標的理論和主張,後來發展為反映德國大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擴張野心的沙文主義思潮和運動。又名大日耳曼主義、泛德意志主義。出現於19世紀60、70年代。

起因

德意志帝國境內以日耳曼族為多數,少數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德意志帝國政府於普法戰爭後害怕法國會出兵報復,於是和其他歐洲國家結盟,以在外交上孤立法國。由於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族,德意志帝國政府積極拉攏奧匈帝國與其結盟,為此推行泛日耳曼主義,大打民族牌[1]

意義

泛日耳曼主義意義在於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屬日耳曼族,並且大力鼓吹建立一個以日耳曼民族為中心的大日耳曼帝國。

野心

開始只是提倡擁有日耳曼血統的民族應具有共同的「種族意識」,爾後則致力於操德語居民和德語地區的政治聯合,並統一為一個國家。其範圍包括中歐、東歐、尼德蘭地區,甚至還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因此,泛日耳曼主義具有明顯的擴張主義性質。19世紀末葉起,它從宣揚日耳曼民族至上發展成為極端沙文主義、極端帝國主義、極端反猶主義的反動運動。

發展

德國的泛日耳曼主義者多為上層資產階級、官吏和上層知識分子,1891年組織日耳曼總同盟,1894年改組為泛日耳曼同盟(或譯泛德意志同盟),該組織標榜「超黨派」,實際是德國帝國主義的宣傳工具,其成員不多,但影響較大,成立之初就在國內外建立了27個分組織。1894~1908年的同盟主席E.哈塞公開鼓吹德國向整個歐洲擴張,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同盟的機關報《泛日耳曼報》炮製和宣揚「地緣政治學」、「生存空間論」、「人種優劣論」、「武力決定論」等學說和理論[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組織提出建立中歐帝國的綱領,攻擊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對法西斯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918年後,泛日耳曼同盟積極進行反共產主義和反魏瑪共和國的宣傳,鼓吹建立「民族專政」,遏制「外來的民族性」。希特勒當政後,泛日耳曼主義被用來推行第三帝國對外侵略和擴張的政策。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泛日耳曼主義的影響日趨衰落。

結果

奧匈帝國不斷向巴爾幹半島作出擴張,於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阻止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合併。終於和推行泛斯拉夫主義的俄國發生衝突。

視頻

泛日耳曼主義 相關視頻

日耳曼民族的崛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