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

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

中文名 ;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

面 積; 229.5平方公里

區域位置 ;江西省上饒市東部

級 別; 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

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距玉山縣城50公里,距上饒市78公里。三清山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清山地質公園是中國東南部的一座以中生代花崗岩和元古代-古生代地層為主組成的具有豐富地質遺蹟與獨特地質地貌現象的自然地理區域。位處揚子與華夏古板塊結合帶和歐亞大陸板塊東南部與太平洋板塊活動地帶。

三清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東南部江西省上饒市境內。三清山的自然美源於花崗岩和植被的共同組成以及氣象因素在視覺上不斷變化形成的自然景觀。作為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保存了238處(座)道教遺址和其他文化遺產的重要象徵,如古代書院、民居、戲台和祠堂等。該地區主要居住有漢族及畲族等少數民族,是贛劇馬燈戲和賀湯酒等傳統文化的故鄉。

目錄

序言介紹

該地質公園猶如一部地球科學的巨著,她記錄了地球十億年演化發展歷史,遺存有沉積學、地層學、古生物學、岩石學、大地構造學、地球動力學、地貌學等多學科價值的珍貴地質遺蹟;保存了具有兩億多年演化更替歷史的珍稀生物群落,是一個原生態的生物樂園;擁有類型齊全、特徵典型、分布集中的花崗岩微地貌現象,花崗岩地貌與生態、氣象的巧妙融合併以奇特的景觀形式,展示了傑出的自然美,是花崗岩地質地貌學的一座天然博物館、也是世界花崗岩山嶽峰林景觀的典型代表;一千多年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歷史,又給公園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其中按照中國道學"天人合一"思想創建的古建築遺址景觀,被譽為中國道教古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三清山,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三清山地質公園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千多年歷史的典型範例,也是中國政府建立的一個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弘揚文化、傳播科學的大型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面積

三清山地質公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上饒市境內。總面積為229.5km2,為了保護公園環境與地質遺蹟景觀,在公園的外圍設置了168.5 km2的緩衝區。

地形地貌

三清山地質公園位於懷玉山脈的腹地,山脈呈NE-SW走向,綿延300餘千米,植被非常繁茂,是一條美麗的綠色山鏈。公園區域為懷玉山脈主峰地段,也是最美的一個山體,由於花崗岩斷塊的急劇上升,也因濕潤的氣候和節理高度發育的花崗岩受流水深深切割,它形成了峻峭的山地地形。公園中部以構造侵蝕花崗岩中山峰林地形為主,海拔一般在800~1000米以上,山體東、南、西三面陡峻而北面較緩,總的坡度是在水平距離5公里內從山腳200米高度上升至玉京峰的1819.9米。公園邊部為低山與丘陵地形,在溝谷下游和山間窪地發育有少量堆積地形。地貌類型總體是以花崗岩體為中心的山嶽地貌

氣候、水文與水資源

公園屬於中亞熱帶東部季風型氣候區,由於受海拔高程影響,具有山地小氣候變化特點。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涼爽、濕度大,冬季漫長。公園全年平均氣溫為10.9℃,夏季最高氣溫為33℃,冬季最低氣溫為-16.0℃。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1857.7mm,年平均蒸發量為1331.6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

公園水系,分別屬於長江流域中游鄱陽湖水系信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南部水系主要匯入信江與樂安江後注入鄱陽湖,北部水系匯入錢塘江後注入東海。地表水以溝谷溪流水網為主,季節性變化明顯,雨季水源豐沛,旱季水源不足。

土壤

公園內山體風化殼不發育,土壤稀薄,區域的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隨着海拔高度上升,依次分布着山地紅壤(400 m以下)、山地黃紅壤(400~600 m)、山地黃壤(600~1400 m)、山地黃棕壤(1400~1750 m)和山地草甸土(1750 m以上)。在低海拔村落附近,分布有一定面積的水稻土。

植被

公園植被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區域、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植物區系屬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的華東地區。植被以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等為主,植被垂直分帶現象明顯。其中闊葉林主要有青岡類、水絲梨木荷杜英楓香杜鵑類等,針葉林在中山以華東黃杉、台灣松為主要優勢種,低山則以馬尾松占優勢。

交通

公園距上饒市90公里,現有交通主要由浙贛鐵路幹線、320國道、311高速、205國道、206國道、皖贛鐵路、九景婺高速等共同組成"井"字型的外部陸路交通網,園區內有旅遊專線公路,並可通過衢州武夷山南昌航空港通達國內外。2012年,公園外部的上饒市正在建設快速交通系統,包括機場、2條高速鐵路、3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施工中,將成為快速交通樞紐;公園連接外部快速交通樞紐的旅遊專用便捷交通系統也在改擴建,將為世界各地遊客進出公園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

人文歷史

公園已知有1600多年的人文歷史。在古代,為著名宗教(道教)活動中心。1984年成立上饒地區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公園區域歸上饒行署統一管理、並實施統一規劃利用。1985年被批准為江西省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歸省保護管理。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開始納入國家保護管理;2005年9月,為加強地質遺蹟景觀保護利用列入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1月列入中國自然遺產,2008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進一步加強了對公園區域的自然遺產、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全面、系統、嚴格、規範的保護管理與科學規劃。[1]

社區與人口

公園社區有2個鄉鎮、15個行政村,2012年總人口為16167人,包含有漢族和畲族。人口分布相對集中,並主要分布在公園邊部的山間谷地、河流邊岸及公路沿線地帶,公園核心區無常住居民。社區事務(包括社會公共管理、產業與經濟發展等)由公園管委會領導和直接管理。

產業與經濟

公園建設之前,社區居民以傳統農業與林產品為生,長期自我生產、自己消費。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旅遊業以來,逐步向旅遊服務業轉型,在社區保留有傳統生態農林業和生態養殖業。公園經濟來源主要為門票收入、稅收收入和提供各類旅遊服務、公園土特產品銷售等帶來的經濟收入。

地理交通

三清山地處江浙交界處,附近有梨溫高速公路(滬瑞311高速)、景婺常兩條高速公路和320國道、構成縱橫交錯的公路交通網絡、浙贛鐵路連通左右、景德鎮機場、浙江省衢州機場構築空中走廊。公路、鐵路、空運使三清山的旅遊初步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 注:利溫高速公路指滬瑞311高速公路(上海至瑞麗高速公路)在江西省境內的東段,東起玉山縣的梨園,與浙江省衢州至窯里高速公路相連接,西至江西省進賢縣溫家圳,與江西省的溫厚高速公路相連接,橫跨上饒、撫州、南昌三個設區市、全長245公里。)

鐵路交通

浙贛鐵路線直達上饒市或玉山縣

上(江西省上饒市)南(福建省南平市)鐵路線直達上饒市或玉山縣。

京廣鐵路線在南昌市中轉車次;皖贛鐵路線在貴溪市、景德鎮市(經過婺源縣)中轉車次。

公路交通

上海市杭州市經過311滬瑞高速公路直達玉山縣城分別需要四個小時和三個小時,從南昌市經過311滬瑞高速公路(梨溫段)直達玉山縣城需要三個小時。 311滬瑞高速公路(東面)經過與昌九高速公路和贛粵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連接、上承溝通(北面)湖北等省,下接溝通(南面)廣東、福建等省,左聯溝通(西面)湖南等省。

三清山的國道公路交通有320國道連浙江省、上海市;205國道連接福建省各地;206國道經過景德鎮市銜接婺源縣,連接安徽省江蘇省等到各地,從景德鎮市經過婺源縣到達三清山需要3小時。

上饒市 三清山:92公里 上饒市 南昌市:290公里。

上饒市 上海市:610公里 景德鎮市 婺源縣:85公里。

婺源縣 三清山:81公里 。

景區內環山旅遊公路連接南北景區,三清山至玉山縣城、上饒市區、婺源縣、德興市的公路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三清山環山公路起點為玉山縣城、終點至浙江省小關,全程94千米,連接景白公路和景婺常公路。

玉山-三清山金沙旅遊服務區(東部)全程54千米,均為國家一級旅遊公路,路途平坦,環三清湖而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旅遊者及自駕游的首選交通路線,該路線班車較多。玉山-三清山金沙服務區往返:自6:30-18:00每40分鐘一趟,分別在玉山汽車站、三清山金沙服務區發車。節假日及旅遊旺季開通加班車。承擔該線路運輸的玉山縣三清山旅遊客運有限公司可提供旅遊包車業務。

三清山景區內公交(金沙服務區往返外雙溪服務區):全程25千米,每天6班。

玉山-三清山外雙溪旅遊服務區(南部):全程56千米,每50分鐘1班(中巴)。

玉山縣-婺源縣:途徑三清山金沙旅遊服務區,全程120千米,每天4班。

上饒市­-三清山外雙溪服務區:全程92千米,每天2班(春、夏、秋季)由體育館停車場出發。

上饒市-玉山縣:全程40千米,每20分鐘1班(5:50分18:00分)。

上饒市-德興市:每30分鐘1班(5:30分16:30分)。

德興市-三清山北部汾水(華西台景區):全程98千米,每天6班中巴(8:40分15:30分)。

上饒市-三清山北部汾水(華西台景區)經過浙江常山:每天2班(7:45分13:00分)。

江衢州-三清山(汾水):全程144千米。

管理機構

主管機構:江西省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

法律地位:依據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由政府授權的機構江西省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是江西省上饒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與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合署辦公,簡稱"三清山管委會",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全面負責公園各類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利用、規劃建設及公園管護、社會經濟管理,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共有管理幹部和職工183人,其中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8人。

公園管委會下設有辦公室、地質公園管理局、景區管理局、規劃建設局、旅遊局、國土資源分局、林業局、財政局、經濟發展局、社會發展局、社區(鄉鎮、村)、信息化辦、監察大隊、博物館、地質遺蹟與環境監測站等相關職能機構。各機構分工明確、各司其責、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為公園的保護、利用、管理和公園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保護

1.地質公園當前面臨的或潛在的壓力

三清山山高、坡陡、處於多雨與暴雨區,公園當前面臨的壓力,主要為自然災害,包括因氣候變化或氣候異常帶來的冰雪災害、暴雨型地質災害、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壓力。如:2008年遭遇了百年難遇的長時間凍雨、冰雪氣象災害,給公園的森林植被、部分花崗岩景觀、公園交通、遺產展示及解說設施、旅遊及公眾教育設施等造成較嚴重的損害,2010年夏季的特大暴雨,在公園局部地方引發了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災害,威脅了公園局部居民、基礎設施及地質遺蹟景觀安全。而在乾旱乾燥的氣候季節中,存在森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的隱患,特別是園區用火安全與火災隱患是公園保護管理面臨的壓力之一。 公園潛在的壓力是園區發展壓力,主要表現為潛在的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一是公園社區經濟增長與發展需求不斷提高所帶來的潛在發展壓力;二是隨着公園形象宣傳、知名度的不斷提升,遊客數量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公休日與節假日期間的遊客數量高峰時段,是公園面臨的與潛在的環境及旅遊接待管理服務方面的壓力。[2]


2.地質公園園區地質遺蹟保護現狀

地質公園內十億年的地球歷史檔案、獨具特色的花崗岩峰林地貌、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生物的多樣性、類型齊全的石構古建築遺址、原生態的環境、燦爛的中國特色(道教)文化等,這些都是地球歷史和人類歷史中遺存給我們的寶貴財產。

公園屬國家所有,法律地位與權屬明確,公園邊界清晰,保護對象具體、明確,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健全。公園的建設與發展中,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科學規劃、永續利用"原則,園區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以及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遺產的突出價值與遺產的完整性維持在自然的演化狀態。

3.地質遺蹟管理及數據維護

【保護管理對象】 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已記錄的59處地質遺蹟,包括地層剖面(9處)、典型沉積構造(15種)、古生物化石(3個門類)、典型岩石(19種)、典型礦物(2處)、典型褶皺形跡(5處)、典型斷層形跡(6處)、典型節理構造(三清山花崗岩體中心部位)等。二是361處有記錄的花崗岩峰林景觀,包括峰巒、峰牆、峰叢、石林、峰柱、崖壁、峽谷、象形石、瀑布等十種有記錄的不同形態類型的地貌景觀。其中,在核心景區內集中了48處山峰、89處象形石。

除此之外,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道教石構建築遺址等自然與文化遺產,都納入了統一的保護管理對象。

【保護管理規劃】 針對公園的突出世界價值提出了有效的保護措施,根據地質遺蹟景觀、生物與生態、歷史文化遺產等科學價值和保護價值,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進行區別保護,並劃定相應保護區域、制訂了保護管理要求。

特級保護區:把珍稀植物群落集中分布區以及風景區內微地貌景觀、原生狀態的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豐富的地區劃為特級保護區。特級保護區內的景物、景觀與自然環境必須維持現狀,僅配置必要的科學研究和安全防護設施,禁止遊人進入,禁止建設任何建築設施。

一級保護區:以一級景點的視域範圍為主要依據劃定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內僅安置必需的遊覽步道和防護設施,嚴禁建設無關的設施,不得安排食宿床位。

二級保護區: 把地質景觀區範圍之外的區域劃為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內可以安排少量餐飲設施,但必須限制與風景游賞無關的建設。

三級保護區:對以上各級保護區以外的區域劃為三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內,按照規劃有序控制各項建設與設施,並與景觀環境相協調。

【保護管理措施及維護】 公園社區居民具有尊重自然、保護資源的良好傳統和公園主管機構高效有序的管護,使三清山的地質遺蹟景觀、生態系統及1600年道教歷史文化遺存得到了完好的保存。長期以來,不論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都沒有從根本上影響三清山地質公園的突出價值。2012年,公園區域的地質遺蹟、生物多樣性、自然景觀、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等納入統一的規劃管理體系之中。為加強公園地質遺蹟的保護管理,公園專門設立了地質遺蹟與環境監測保護站,明確了保護監測管理職責與任務,制定了三清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辦法,編制了地質遺蹟分布圖與保護規劃圖。保護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工程保護措施:對典型遺產景觀景物,採取了隔離工程措施如防護網、隔離通道、加固保護工程等。重要地質景觀安排有專人看守管護;

--科學監測管護:建立了覆蓋公園全部區域的相關監測保護管理站。

--禁止破壞地質遺蹟的保護管理通告,有公用性通告、單個地點管理通告、保護標示標牌等。同時,依據相關法規,公園全部區域實施了有效保護管理控制,禁止開山、採石、採礦、森林砍伐,嚴格審查和限制各類建設工程活動。對地質遺蹟保護設施,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管理、維護。

相關收費標準

門票費用: 1、執行:150元/人

2、淡季:130元/人(每年12月1日-次年2月28日,閏年另外)

旺季:150元/人(每年3月1日-11月30日)

優惠政策,免票:

1、現役軍人;

2、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或廣播電視總局頒發的記者證、攝影記者證;

3、國家級攝影家協會會員證;

4、持有授籙證、歸依證、皈依證、度碟的宗教人士;

5、70周歲以上老年人、身高1.2米以下的兒童;

6、國導、江西省導及三清山講解員;

7、殘族人;

半票:

1、1.2米-1.4米兒童、持有學生證的學生購買半票;

2、管委會規定的其他享有優待的遊客。

索道費用:

1、上山索道55元,下山45元,為雙人吊廂式,需時38分鐘,

2、平日運營時間:7:30-18:30,周六運營時間:5:30-18:30,周日運營時間:6:30-18:30

優惠政策:1.2米以下兒童免票;1.2米-1.4米兒童、持有學生證的學生購買半票

導遊費用:

導遊公司服務內容:

1、景區旅遊業務諮詢

2、提供景區講解服務

3、接受講解活動的預訂並及時派遣講解人員

4、講解員日常管理

服務收費:

景區導遊服務費200元/團/次,同團每增加一天遊程加收服務費100元/團/天,以此類推,黃金周期間上浮50%(不足一天均按一天計算)。

地質博物館

三清山博物館位於公園東部銀湖灣旅遊服務區,占地35000平米,總建築面積6256平方米,總投資約6000萬元。在規模及資金投入上,三清山博物館是已知國內已建成地質公園博物館中體量最大的。因此,三清山博物館應定位為打造成為三清山一道新的標誌性景觀,是以供遊客觀賞、休閒及科普於一體的,以地質科學展示為主,集生物多樣性、道教文化、紅色革命史及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於一身的綜合性博物館。融科學性、觀賞性、趣味性於一體,以能夠吸引並留住遊客參觀遊覽為第一要旨,別於其他以科普為主的地質博物館。[3]

相關視頻

世界地質公園 三清山

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道教博物館,魅力三清山

上饒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即為「信美之郡」,是生態之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