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絲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絲梨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水絲梨

拉丁學名:Sycopsis sinensis Oliv.

別 稱:肝心柴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目:虎耳草目(Geraniales)

科: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屬:水絲梨屬(Sycopsis)

亞 屬:水絲梨亞屬

種:水絲梨

分布區域:浙江安徽台灣

福建四川貴州

廣西廣東等地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

水絲梨(shuǐ sī lí),學名 Sycopsis sinensis Oliver,俗名:假蚊母,異名:Sycopsis formosana Distylium formosanum Sycopsis sinensis var. integrifolia ,金縷梅科水絲梨屬。常綠喬木。高達14米,小枝有鱗毛;葉互生,革質,葉片矩圓狀卵形,全緣或中部以上有數個小齒,側脈6對,具短柄;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短穗狀花序,雌花6—14朵為頭狀花序,無花瓣;蒴果近圓形。 分布在我國浙江安徽台灣福建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等地。繁殖用播種或扦插。喜溫暖,充分陽光,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土壤。溫暖地區適作園林綠化或在樹木園內種植。寒冷地區冷室越冬。 [1]

水絲梨形態特徵

水梨絲 常綠喬木高14米;嫩枝被鱗垢;老枝暗褐色,禿淨無毛;頂芽裸露。葉革質,長卵形或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上面深綠色,發亮,禿淨無毛,下面橄欖綠色,略有稀疏星狀柔毛,通常嫩葉兩面有星狀柔毛、兼有鱗垢,老葉禿淨無毛;側脈6-7對,在上面干後輕微下陷,在下面不顯著;全緣或中部以上有幾個小鋸齒;葉柄長8-18毫米,被鱗垢。

雄花穗狀花序密集,近似頭狀,長1.5厘米,有花8-10朵,花序柄長4毫米,苞片紅褐色,卵圓形,長6-8毫米,有星毛;萼筒極短,萼齒細小,卵形;雄蕊10-11個,花絲長1-1.2厘米,纖細,花葯長2毫米,先端尖銳,紅色;

退化雌蕊有絲毛,花柱長3-5毫米,反卷。雌花或兩性花6-14朵排成短穗狀花序,花序柄長2-4毫米;萼筒壺形,長2毫米,有絲毛,子房上位,有毛,花柱長3-5毫米,被毛。 蒴果長8-10毫米,有長絲毛,宿存萼筒長4毫米,被鱗垢,不規則裂開,宿存花柱短,長1-2毫米。種子褐色,長約6毫米。

水絲梨生長環境

僅見於麻栗坡,海拔1600—1800米的混交林中。

水絲梨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四川、雲南、貴州、 水絲梨(18張) 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生于山地常綠林及灌叢。

水絲梨主要價值

可用作庭園觀賞樹。木材可培育香菇。

水絲梨本屬特徵

Sycopsis Oliv.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無毛,或被鱗片及星狀毛。葉革質,互生,具柄,全緣或具細齒,羽狀脈或兼具三出脈;托葉小,早落。花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常同株,穗狀或總狀花序,有時雄花組成短穗狀或近頭狀花序;總苞片3-4,具苞片及小苞片。

兩性花及雌花萼筒壺形,萼齒1-5,不整齊;無花瓣;雄蕊4-10,或部分敗育,着生萼筒邊緣;子房上位,2室,每室1垂懸胚珠;花柱2,分離,柱頭尖;雄花萼筒短,萼齒不規則,無花瓣;雄蕊7-11,花絲常不等長,花葯2室,紅色,藥隔突出,有或無退化雌蕊。蒴果木質,萼筒宿存,常不規則開裂。種子長卵形,9種,我國7種,菲律賓及印度各1種。

水絲梨本亞屬物種

三脈水絲梨 SycopsistriplinerviaChang 三脈水絲梨

常綠灌木,嫩枝有星狀絨毛;老枝稍有糠粃狀鱗垢,干後黑褐色;頂芽裸露,被毛。葉革質,矩圓形或倒卵矩圓形,長5-14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尖銳,基部圓形,三出脈離基2-3毫米;上面綠色,稍發亮,中肋及側脈有星狀柔毛,下面橄欖綠色,略有星狀柔毛;側脈2-3對,在上面稍下陷,在下面突起,網脈在上下兩面均不明顯;全緣或偶有1-3個不明顯的小齒突;葉柄長6-13毫米,有星狀柔毛。短穗狀花序近似頭狀,頂生及腋生,長約1.5厘米,有花10-12朵;總苞片2-4片,卵形,長5-6毫米,苞片廣卵形,長6-8毫米,有褐色星狀柔毛;花序柄短,長3-5毫米。雄花或兩性花無柄,萼筒壺形,長1.5毫米,有鱗垢,萼齒卵形,與萼筒約等長;雄蕊8-10個,花絲長8-10毫米,花葯長3毫米,藥隔突出;子房有絲毛,花柱長1.5毫米,有毛。果序短穗狀,果序柄長不過1厘米;蒴果卵圓形,長1.2厘米,有絨毛及長絲毛;宿存萼筒長約2毫米,有鱗垢,不規則裂開;宿存花柱長4毫米,有星狀絨毛。種子褐色,發亮,長約6毫米。

分布於四川及雲南東北部的彝良及大關。 嫩枝有毛,多分枝,葉有離基三出脈,下面有毛,花序近似頭狀,苞片廣卵形,宿存萼筒長僅2毫米。它和華水絲梨 S. sinensis 很接近,後者嫩枝無毛,不具離基三出脈,下面幾無毛,雄蕊及宿存萼筒均較長。

水絲梨古樹群落

2012年4月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勝祥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水絲梨古樹群落,為國內面積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水絲梨古樹群落。   

保護區內的楊家河、新崩河、灰沙溪和關門峽一帶,集中分布着150公頃以上的水絲梨群落,絕大多數植株胸徑都在18厘米以上,最大可達60厘米。經測量推算,胸徑18厘米的植株樹齡達110年,胸徑在60厘米的植株樹齡為300年左右。按照樹齡超過100年為古樹的評定標準,保護區內的水絲梨群落可定為古樹群落。

參考來源

  1. 水絲梨,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