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劇《狀元媒》

中文名稱  : 廣東漢劇

外文名稱  : Guangdong HANCHU opera

別        稱 : 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

起        源 :  清雍正、乾隆年間

興盛地區  :  梅州地區,惠陽地區,韶關地區

淵源關係  : 徽劇、湖北漢劇、祁劇、京劇等

申報單位  :  廣東漢劇院

遺產級別  : 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時間  : 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  : Ⅳ-129

漢劇(也稱廣東漢劇)是一種傳統客家戲劇,舊稱「亂彈」、「外江戲」和「興梅漢戲」,被譽為「南國牡丹」,是廣東省的三大劇種之一,也是客家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品種之一。該劇種主要流行於粵東閩西贛南等地部分客家地區,演繹以中原地區的古調為準,發音近似於現在的普通話

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州地區、惠陽地區、韶關地區等閩粵贛邊區各地。廣東漢劇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被周總理譽為「南國牡丹」。

廣東漢劇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烏淨、丑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等。

2008年6月7日,廣東漢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漢劇,原名「外江戲」或「興梅漢戲」,又稱「亂彈」[1],在晚清被諸多舉人士紳崇為雅樂。

1933年,汕頭公益國樂社出版社刊《公益社樂劇月刊》,主要介紹外江戲劇目、漢樂曲調、潮州音樂等相關資訊。作為刊物主編的埔籍學者錢熱儲,在內文《漢劇提綱》中,提及此劇種似有創自漢口之可能,遂倡議並將其定名作「漢劇」。

歷史

其源流始祖說法不一,有稱「來自徽班」、或是「秦戲班底」等等。但據現有資料記載和考證,當數與湖南祁陽戲(亦稱「楚南戲」)關係密切。

漢劇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清光緒年間至中華民國前期,外江戲在潮州的上流社會唄崇為雅樂。自三慶徽班進京為乾隆祝壽後,講官話的戲劇在廣東受到官府器重,也為士紳文人所推崇。普通百姓認為看官戲是有身份的象徵,故稱之為「雅樂」,受到平民的追捧。廣州地區和潮汕地區普通話基礎差,且各有地方戲劇,如粵劇和潮劇,官戲則因此在這些地方式微。而梅州地區則官話較為普及,百姓亦把官戲看作一種知識追求,因此漢劇重心逐漸轉移到梅州。

1950年代末,漢劇又按分布地區不同,逐漸分成「廣東漢劇」和「閩西漢劇」兩大類,領奏的胡琴(主弦)均為頭弦,都屬於板式變化豐富的皮黃劇種。

角色行當

廣東漢劇的角色行當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紅淨、烏淨七大行。此外還有包單、雜(打雜),俗稱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還可細分為各「當」,如「公」行中分白須、摻白須、烏須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行

又稱小生,主要扮演青、壯年男子角色,用男聲假嗓唱念,身段穩重大方,動作文雅瀟灑。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兩種,文小生表演時「行如秋風,站似玉樹」[2],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鬧嚴府》的曾榮;武小生表演時乾淨利索,講究力度節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戰徐州》的趙雲。此外,還有《販馬記》扮趙寵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韓琪的箭衣小生。

旦行

扮演青年、中年婦女的各種角色,用女聲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見長。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種,正旦也稱烏衣,表演端莊嫻淑,要求「行不動裙,笑不露齒」[3],所扮人物如《秦香蓮》的秦香蓮;青衣,又稱閨門旦,表演要求與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愛;花彩旦,要求身段動作「動如燕,行如風」,所扮人物如《花燈案》的陳彩鳳。此外,還有花旦,如《鳳儀亭》的貂蟬

醜行

扮演各種滑稽詼諧的人物,用男聲原嗓唱念,動作誇張,常走矮步或單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時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緊密配合。行內有「二偷活洛練五冬,偷油活捉最見功」的戲諺,意思是醜行演員必須學會《偷油》、《偷雞》、《活捉三郎》和《洛陽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戲。醜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龍;項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會》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黃巢;童子丑,扮《藍繼子》的藍繼子;武丑,扮《時遷偷雞》的時遷;女丑,扮《鐵弓緣》的蕭氏

公行

又稱老生、鬚生,扮演各種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聲原嗓唱念,儀態莊重大方,步法以穩健的「八字步」為基礎。公行有白須老生,動作較為遲緩,重須功和發功[4],如:扮《百里奚認妻》的百里奚;烏須老生,扮《孔明請東風》的孔明;黲白須老生,扮《狀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會》的黃忠。

婆行

又稱老旦、老媽,扮演老年婦女角色。有貧婆,扮《清風亭》的張元秀妻;貴婆,扮《白虎堂》的畲太君;丑婆,扮《金蓮裁衣》的王婆。

烏淨行

又稱烏面、大花臉,既扮演英雄豪傑,也扮演權奸神怪,用炸音發聲,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動作,要求「舉手投足千斤重,開膀過頭顯英雄」[5]。烏淨有黑花臉 ,扮《太行山》的姚剛;白花臉,扮《擊鼓罵曹》的曹操;青花臉,扮《齊王求將》的公孫衍;金花臉,扮神話戲中的天王神將;二花臉,扮《三氣周瑜》的張飛

紅淨行

又稱紅面,扮演英雄好漢,以原嗓與假嗓結合發聲,唱腔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表演要求龍行虎步,器宇軒昂。紅淨中的頭手紅淨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結拜》的趙匡胤[6];二手紅淨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弒齊君》的崔杼

流傳範圍

經典劇目

知名演員

視頻

漢劇:三娘教子
漢劇:末央宮,演唱:胡望梅,俞啟風,黃天正,老夏_高清
漢劇《打花鼓》 電影版 主演: 李羅克、花碧蘭、黃三愛

參考文獻

  1. 漢劇溯源,中國戲曲網
  2. 廣東漢劇行當生行,中國戲曲網
  3. 廣東漢劇行當旦行,中國戲曲網
  4. 廣東漢劇行當公行,中國戲曲網
  5. 廣東漢劇行當烏淨行,中國戲曲網
  6. 廣東漢劇行當紅淨行,中國戲曲網
  7. 客家漢劇《百里奚認妻》,優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