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欽差行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欽差行臺
圖片來自台北旅遊網

欽差行臺,是光緒18年(西元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達臺灣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所興建的行館,鄰近於臺灣巡撫衙門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改為「籌防局」。台灣日治時期前期充作臺灣總督府,後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文物館。位置位於今臺北市中山堂 附近,設有「清布政使司衙門舊址」紀念石碑一座,部分建築於西元1932年遷至中正區 (臺北市)南海路台北植物園內,全臺灣僅存的衙門建築,現為國定古蹟

歷史

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為接待抵達臺灣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耗資二萬銀兩於福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今臺北市中山堂附近)興建行館,做為宴會、會議之用。落成當年(西元1894年)正逢甲午戰爭,西元1895年,清廷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予日本,引起臺灣人民群情激憤,便擁護末任巡撫唐景崧成立臺灣民主國並擔任大總統,便將欽差行臺改為「籌防局」做軍務之用。[1]

台灣日治時期前期,籌防局被改為臺灣總督府廳舍,經歷七任總督大正8年(西元1919年),臺灣總督府(今中華民國總統府)新廈完工啟用後,舊廳舍轉為臨時性展覽聚會場所。 昭和6年(西元1931年)10月,以紀念裕仁天皇登基為由,在舊臺灣總督府廳舍前廣場興建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 (臺北市))。將部分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建築遷入圓山動物園(今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淨土宗臺北別院(今(台北市)善導寺)及臺北植物園內保存,其餘房舍於西元1932年8月拆除。僅剩欽差行臺的頭門、儀門、大堂與廂房保存於植物園內,其後改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物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做為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迄今。西元1985年8月19日由中華民國內政部以「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登錄為衙署類國家二級古蹟(今為國定古蹟)。 西元1998年成立布政使司文物館。 西元2007年,任教中原大學李瑞宗教授接受臺北植物園委託進行考證,從而確認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為土造建築,與臺北植物園內的磚土、石造建築有所差異,是全臺灣僅存清代衙門建築。 西元2013年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查閱相關史料後,正名為「欽差行臺」。

建築

欽差行臺位於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今座落植物園內的建築係七開間三進式,為縱長形「田」字形平面配置的官署建築,方位座東朝西稍偏北。

建築空間分別由橫向的頭門儀門大堂構成,頭門與儀門間以縱向的廂房連接,儀門與大堂間則由左右兩側迴廊相連,形成封閉的四合院。屋脊曲線平緩,有短小的燕尾翹脊,室內空間採用高大柱列顯得十分莊嚴。牆面以唭哩岸石砌造。

參考文獻

  1. 欽差行台介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