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樂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是一座佛教寺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該寺從建成以來,從無駐寺僧人。
歷史
普樂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武烈河東岸、磐錘峰以西的平崗上,坐東朝西,在溥仁寺東北,安遠廟對面。普樂寺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歷時一年零八個月建成。
普樂寺的興建名義上是供新歸附清朝的杜爾伯特、左右哈薩克、東西布崔豪特(柯爾克孜族)瞻仰用,但是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並不信奉佛教,而是信奉伊斯蘭教,可見這並非乾隆帝興建該寺的真正意圖。乾隆帝的真正意圖見於碑亭中的御製碑。乾隆帝建寺是採納章嘉國師的意見,乾隆帝定名「普樂」是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帶有普天同樂之意。[2]
清朝時,該寺不駐喇嘛,由內務府管理。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十五,各廟喇嘛來此念經。
清朝末年和中華民國時期,普樂寺遭嚴重破壞,古樹遭大量砍伐,古建築接近坍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樂寺受到保護。1961年,普樂寺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普樂寺作為「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遺產項目。1980年代初,國家撥出專款對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進行保護修繕,其中包括普樂寺。[3]
2010年,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這是中國繼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保護工程、長城保護工程後的又一項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普樂寺保護修繕工程是該保護工程的項目之一。承德市文物局依照《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要求,組織編制《承德普樂寺保護修繕方案》並通過國家文物局論證審批及河北省文物局核准,2011年10月經公開招標方式確定了保護修繕工程施工單位、監理單位。2012年4月18日,普樂寺保護修繕工程正式開工。普樂寺保護修繕工程包括本體修繕工程以及安消防工程兩個部分。[4]2012年12月,普樂寺保護修繕工程如期完工。[5]
建築
普樂寺東西長195米,南北寬93米,占地2.4萬平方米。建築為漢藏結合,前半部分承襲伽藍七堂,後半部則融入藏式風格。[6]主要建築有:
- 山門
- 天王殿:天王殿面闊五間,卷草琉璃瓦殿脊,中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像。
- 鐘樓、鼓樓:位於天王殿前南、北兩側。
- 宗印殿:面闊七間,屋脊裝飾琉璃件,數條綠琉璃雲龍貫空,中置琉璃塔,塔兩側嵌浮雕吉祥八寶。宗印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即中為釋迦牟尼,東為藥師琉璃佛,西為阿彌陀佛。三佛的背光上浮雕大鵬金翅鳥。殿內兩側供奉八大菩薩,右為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左為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除蓋障菩薩。
- 慧力殿:位於宗印殿前左側(南側)。內供金剛佛。
- 勝因殿:位於宗印殿前右側(北側)。內供金剛佛。
- 旭光閣:位於寺院後半部,為普樂寺的主體建築,是藏式闍城。闍城又稱經壇、壇城,共三層。第一、二層為正方形石台,第一層有門殿三間,四周環繞72間廊廡。第二層台有雉碟,四面各開一個門,四角與每邊的中點置琉璃喇嘛塔座,共八座琉璃喇嘛塔,四角的塔是黃色,四邊的塔分別是黑、青、紫、白色。第三層石台四周是雲龍紋石欄,中央是旭光閣,木構重檐圓攢尖頂,旭光閣高23米,直徑21.68米。旭光閣和闍城是曼陀羅(壇城)的變體,十字對稱布局,方圓相間,八座喇嘛塔象徵曼陀羅八柱,與旭光閣共成 「九山」。旭光閣內中央圓形石須彌座上,旋轉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製曼陀羅,用37塊木頭組成,象徵三十七道品。曼陀羅內供勝樂王佛(又稱上樂王佛)雙身銅像,俗稱「歡喜佛」、「歡樂佛」,為觀世音菩薩的變體。據說觀世音菩薩在普陀洛伽山上面朝東修煉,故該佛也面朝東,和避暑山莊內的永佑寺六合塔以及磐錘峰在同一條線上。旭光閣頂部有大型天花藻井,呈半球形,中央為龍口銜軒轅鏡,襯以浮雕雲紋,向外的第二、三圈裝飾有斗拱,第四圈浮雕孔雀,第五圈為游龍,第六圈裝飾有斗拱,最外側是雲紋飾邊。
參考文獻
- ↑ 普樂寺簡介,承德避暑山莊旅遊網,於2015-01-05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1-06.
- ↑ 普樂寺,中國網,2006-11-28
- ↑ 河北:承德普樂寺保護修繕工程正式開工,國家文物局,2012-04-19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1-05.
- ↑ 承德普樂寺修繕工程正式開工,新華網,2012-04-20
- ↑ 河北承德普樂寺古建保護修繕工程如期竣工,中國新聞網,2012-12-11
- ↑ 普樂寺,新華網,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