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帝國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本軍國主義原圖鏈接

日本帝國主義(又叫日本軍國主義),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形成並發展,其思想淵源為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軍國主義意識支配下的武士道,對內成為毒化和控制日本國民思想的工具;對外則瘋狂擴張,踏上侵略亞洲各國的道路,同時也將日本民族引向災難,成為侵略戰爭的罪惡之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日本帝國主義

時代:明治維新

實現:對外擴張侵略的一種反動思潮

地區:日本

實質: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形成的對軍隊實行"武士道精神"、對外擴張侵略的一種反動思潮。

簡介

日本近代帝國主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孕育形成階段,從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戰爭結束的1877年。在這期間,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了軍國主義的武裝和警察、監獄,並開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

第二階段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完全確立階段。以陸軍卿山縣有朋發布《軍人訓誡》和《參謀本部條例》的1878年至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1894年。這一時期,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各領域均確立起軍國主義體制。

第三階段是發展與演變階段。從甲午戰爭後的1895年至法西斯軍國主義敗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確立後,幾乎是每5年就對外用兵一次,直至徹底敗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則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形式。

今天的日本軍國主義仍然有殘留,右翼勢力極力抹殺在二戰中犯下的滔天大罪,美化侵略,參拜神社等。招致了亞洲國家以及全世界的極力反對。

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t0149433ea7939bb17e.jpg 原圖鏈接

根源

日本軍國主義的三大根基:武士道、神道教與天皇制。

  • 武士道:日本武士道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淵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是武士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藝和絕對服從等封建道德規範及行為準則。武士道對日本政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極其深遠,使日本具有了軍國主義思想文化傳統。日本近代軍國主義淵源於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武家當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產生於8、9世紀,並隨着封建經濟發展和階級關係變化,於11世紀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 神道教:日本統治者極力鼓吹神道思想,神道教漸漸脫離入世思想的拘囿,形成了以神道為主、佛儒為輔的遁世宗教觀。德川時期,幕府獨尊儒術,強化對民眾的思想與信仰控制,隨之派生了神儒相融的理論神道。德川後期,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催生出了神道復古主義,就是反對以神道教附會儒佛思想,主張依據日本的古典作品來探明所謂「真正的日本精神。他們還鼓譟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主導思想的世界秩序,極力推動日本走軍國主義擴張道路。為強化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明治天皇強令神佛分離,廢除佛教的國教地位,拆除宮中佛殿,清洗神道教中的親佛僧人,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神道」。

為了強化皇國體制和對國民灌輸皇國思想,明治政府把原來的民間宗教神社神道提升到國教的至尊地位,宣稱戰死疆場的軍人都會變成「護國神靈」,將會受到上至天皇、大臣,下到平民百姓的祭拜。後來,日本的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就是這種急劇膨脹的皇國思想——軍國主義的具體實踐。

  • 天皇制:日本的人把天皇塑造成神的化身、神的後裔,宣稱皇統即為神統,日本即為「神國」。由於天照大神享有最高尊位,人間的一切都要接受神的後代也即天皇的統治。日本人認為,他們作為「天孫民族」,應當統治全世界。[1]

組成

以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被大權旁落的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鎌倉幕府(在鎌倉地區建立的大將軍府)為標誌,武士階級掌握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國家各級政權。鎌倉幕府是日本第一個武家當政的政權,從此,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成為統治階級達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為第二個武家政權,而德川家康於1603年建立的江戶幕府則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武家政權。日本的武士階級以作戰殺伐為職業,成為古代中世紀的軍國主義的鼓吹者,也自然是軍國主義體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本武士階級還在長達近700年的幕府時代,逐漸發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觀、世界觀,又是武士應盡義務和職責等封建道德規範及行為準則。導源於神道、佛教、儒學的日本武士道,經歷了江戶時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維新後轉化為近代軍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階段,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日本的對外侵略思想亦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日本古代,就已有關於神功皇后的神話傳說,即傳說她於公元210年征討新羅(朝鮮南部古國),三次用兵大獲全勝。後來統治者均大肆宣揚神功皇后開疆拓土之戰功,推崇有加。

歷史

到16世紀末,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首次提出征討朝鮮、進占中國印度,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並於1592、1596年兩次出兵侵朝。豐臣的擴張思想和侵略野心之大,集日本統治者之大成,達到空前程度。

豐臣之後,日本的統治者及許多思想家,不斷鼓吹其計劃、宣揚其思想,致使日本對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間延綿不絕且日益猖獗。從18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力倡"海防論"、"開國論"、"海外雄飛論"及"攘夷論"的日本經世學家及維新運動的先驅者們,如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淵藤田幽谷會澤安吉田松陰等代表性人物,都大肆鼓吹對外擴張思想。這些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重要的思想來源。

日本用軍國主義教育國民原圖鏈接

同時,日本軍國主義也存在着深刻的社會基礎。

背景

改革不徹底

明治維新這場日本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不徹底性。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舊武士等級不復存在,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是主導力量。1871年時,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時,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統治集團中的骨幹多是武士出身者,最著名的"維新三傑"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以及壟斷日本政權近50年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等均為舊武士出身。到大正時代的首相原敬、加藤高明,昭和時代軍部法西斯魁首東條英機、宇垣一成,板垣征四郎等也都是士族出身。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極自然地成為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產生髮展的主要社會力量。

在經濟原因方面,由於地稅改革和士族授產等改革,使農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濃厚封建殘餘,農村成為"國內殖民地",因而國內市場狹小。又使大批士族無法生存而對明治政權不滿,統治階級則以對外侵略擴張將心懷不滿的農民、士族的不滿情緒引向海外征戰,使他們成為軍國日本的基本社會力量。

日本侵華原圖鏈接

起步較晚

日本資本主義起步晚,卻迅速發展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是以對東北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和武裝侵略為重要手段的。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迎來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是主體,是諸政策之首。"強兵富國"路線的推行,使日本工業化的實現即產業革命的完成均與侵略中、朝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緊密相連。待日本急速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更與侵略戰爭捆在一起,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點,使日本被納入軍事、戰爭軌道,進入從戰爭走向更大戰爭的惡性循環之中。

無有制約

日本國內外均無制約和阻遏軍國主義發展的形勢和力量。日本國內曾有三次民主運動高潮,即自由民權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和護憲三派鬥爭、反法西斯鬥爭,但均遭失敗;日本對外侵略時,屢屢冒險卻均較輕易得手,更刺激其向軍國主義道路迅跑。

對外擴張

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所謂「富國強兵」路線,開始對外向海陸兩個方向擴張侵略。

窮兵黷武 二戰日軍兵工廠罕見照片原圖鏈接

第一階段

東海擴張。1872年日本吞併琉球王國,1879年設立沖繩縣。1874年,日以琉球漁民受到台灣少數民族襲擊為藉口,出兵台灣。1885年日本對釣魚島進行調查,圖謀霸占。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次年1月乘機竊取釣魚島,4月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占台灣,勒索白銀2.3億兩。

第二階段

向大陸擴張。《馬關條約》中,日一度割占遼東半島,但在俄法德三國干涉下被迫放棄。日視俄為大陸擴張的主要障礙,提出「臥薪嘗膽」,大力擴張陸軍,準備與俄爭霸。1904年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次年與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迫俄承認其獨占朝鮮半島,並與俄瓜分中國東北,取得南庫頁島。1905年日宣布朝鮮為其「保護國」,1910年正式併吞朝鮮

一戰爆發後,日借對德宣戰之機,進占青島山東半島。借俄爆發十月革命之機,日本1918年進軍西伯利亞。日侵略野心引起歐美警惕,在國際壓力下日被迫放棄山東權益,從西伯利亞退兵。日國內侵略勢力反彈,日與西方關係惡化,並日益敵視中國的民族革命和南北統一進程。在北伐戰爭中,日先後製造「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以阻擋中國統一。1927年,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田中奏摺」,全面暴露其征服世界的野心,鼓吹「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1931年日本陰謀製造九一八事變[2],建立偽滿洲國,並策動內蒙獨立、華北五省「自治」。

1937年日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大半個中國。日在侵華戰爭期間,製造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平頂山等一系列慘案,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使用化學武器、細菌武器,通過731部隊[進行活體實驗,強征中國勞工、從軍慰安婦。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傷亡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

第三階段

向太平洋擴張。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摧毀美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英同時對日宣戰,日一度占領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日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緬甸等地製造多起大屠殺,殺害包括華人在內的當地平民數十萬,虐待致死大量盟軍戰俘。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東方戰場牽制和消耗了日陸軍絕大部分力量,有效策應和支持了歐洲戰場,美從海上發起反擊。1945年8月,蘇聯參戰,美在日廣島長崎擲下兩顆原子彈,日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接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盟國剝奪侵略擴張得來的一切領土。這標誌着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向大陸和海洋侵略擴張的路線徹底破產。[3]

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原圖鏈接

特點

  • 一、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性和封建性的特點貫穿着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
  • 二、世界上最典型的軍國主義。普魯士德國和日本是兩個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是在學習普魯士德國軍國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了東西方軍國主義的特點,故而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軍國主義。
  • 三、近代天皇制軍國主義。近代天皇制本身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體制中,天皇是"兵馬大元帥",軍隊是"皇軍",士兵必須一心一意為天皇賣命。
  • 四、軍隊統帥權獨立,保障軍事發展不受軍外勢力左右,軍部則可輕易制約軍外勢力,因而更加飛揚跋扈。
  • 五、軍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化、體制化,採取一切措施強化軍國主義意識形態。
  • 六、建立了軍人極權主義統治體制,成為法西斯主義。

影響

日本軍國主義德國法西斯主義一樣,是帶給世界人民深重災難的一種意識形態。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一直奉行軍國主義戰略,四處侵略擴張,尤其在二戰中,日本給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儘管二戰結束後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本進行了和平改造,但軍國主義勢力並沒有得到徹底根除。戰後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思潮中表現明顯,這些右翼勢力活躍在日本政界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否認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戰爭歷史企圖通過教科書事件和修改戰後日本憲法等為軍國主義招魂。日本右翼勢力猖獗、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有其深刻的根源,它威脅到日本平民的安寧生活,是當代日本社會一顆難以根除的毒瘤。

  • 首先,日本軍國主義有其濃重的歷史根源。日本是一個軍事封建色彩十分濃厚的島國,有着一脈相承的皇國戰略思維傳統。日本歷代的以擴張、侵略為主的理論為軍國主義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而日本長期的內戰與對外擴張實踐為孕育軍國主義的肥沃的歷史土壤。擴張政策與戰略的結合產生了日本軍國主義,在歷史的實踐中,這種軍國主義不斷得到深化與提升,其固有的歷史特性使其在二戰結束後雖遭到失敗卻難以從根本上被清除。
  • 其次,日本軍國主義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一方面,天皇制的確立為日本軍國主義提供了制度基礎,而神道教將日本軍國主義推廣,使其深入到日本人內心之中,成為宣揚軍國主義的精神工具。

兩者的結合使軍國主義廣為傳播並得到一般日本民眾認可。另一方面,千百年來深刻在日本民族心靈上的武士道成為軍國主義猖獗至極的助推力量。畸形發展的武士道精神已與日本軍國主義融為一體,成為危及和平的危險因素。

  • 最後,日本的民族特性決定了軍國主義的存在。可以說,日本軍國主義與日本民族主義有着密切的關係。唯我獨尊的特徵使日本人產生民族優越感和"日本中心論"觀念。這種民族特性本身就帶有擴張的自大性質,因此,民族主義走向極端容易導致軍國主義的形成。

綜上所述,日本的軍國主義蘊含了太多的日本特色於其中,已成為影響日本的一種綜合性的歷史積澱,這在短時期內是難以消除和改變的。它就像飄蕩在靖國神社周圍的幽魂一樣,在日本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