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油紅燒雞翅土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年又是一年的,我也做了六年的媽媽了,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做了母親之後才知道養育孩子是件多麼複雜和操心的事情,也理解了當年我媽說的「養閨女比養兒子更累心」的那句話。所以,每次我帶着女兒在外面玩的時候,遇到有人跟我說「羨慕我家有兩個女兒,,不用那麼拚命」這類話,我都微微一笑,然後就會想到我媽說的那句話。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都要好好教導,能夠健康成長,自力更生,將來才不會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拖累。 而我們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要想一想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他們卻老了,像我這種遠嫁的女兒,不能陪伴在身邊,才真真是白養了,只能平時節假日的時候多抽空回去看看他們,陪陪父母。老家的飲食一向口味較重,我媽做菜還喜歡多油多鹽還會很辣,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其實是不利的。每次回去,我都會勸我媽做飯少放油少放鹽,儘量清淡一點,但他們飲食習慣已經養成,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所以平時我也會研究一些少油少鹽但口感卻很好的食譜,打電話告訴媽媽,讓她按我的方法來製作。今天分享一道不放油不放鹽的紅燒雞翅土豆,做法簡單,味道還特別好,老人和孩子都很適合食用,快來看一下吧,學會了好給家人露一手!

紅燒雞翅土豆的用料

  • 雞翅中400g
  • 小土豆500g
  • 熱水
  • 生抽醬油
  • 冰糖
  • 老抽
  • 蚝油

紅燒雞翅土豆的做法

  1. 雞翅中清洗乾淨;
  2. 小土豆用刀背刮去外皮,洗淨備用;
  3. 不粘炒鍋上火,放一杯熱水,加八九塊冰糖,水加熱後會將冰糖融化;
  4. 倒進一大勺生抽醬油,小火煮冒泡;
  5. 把雞翅中放進去,翻炒均勻,讓雞翅中都染上醬油的顏色;
  6. 再放入一大勺蚝油、一小勺老抽醬油,注入熱水,水量能蓋住雞翅;
  7. 水沸騰後,把小土豆放進去,土豆如果個頭比較大,就切成兩到三塊再放進鍋里;
  8. 蓋上鍋蓋,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煮約8-10分鐘;小火燉煮中,中間記得打開鍋蓋翻動一下,順便也能觀察到水量是不是合適,如果中途需要加水,一定要加開水;
  9. 湯汁收濃,可以關火出鍋了,這做法是不是很簡單呢!
  10. 不僅做法簡單,味道還超級贊呢,看,一盤美味的紅燒雞翅小土豆就做好了,色澤還很漂亮。雞翅里的油脂和膠質都燉煮出來了,一起煮的小土豆吸收了雞翅中的油脂,咸中帶甜,軟糯可口,翅中脫骨,孩子一手拿一個,啃的不亦樂乎。
  11. 備註:因為這道菜沒有放油,建議用不粘炒鍋來製作,避免破壞雞翅中的表皮,保持雞翅中的完整形狀,讓賣相更好看;另外因為生抽醬油、老抽醬 油、蚝油里都含有鹽份,所以這道菜不需要放鹽,但糖必須要加,可以綜合以上三種調味料中的鹹味,讓雞翅和土豆的味道更鮮美。
  12. 感謝閱讀,我是愛做飯的多媽,學幾道簡單又健康營養的拿手菜,周末回家,給爸爸媽媽露一手吧。如果你也是位媽媽,那也學一學,給自己的孩子做些好吃又好做的飯菜吧。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食譜,歡迎留言,一起交流怎麼做出更營養更健康的家常飯菜吧![1]

馬鈴薯百科: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 L.),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馬鈴薯又名山藥蛋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土豆等。馬鈴薯在不同國度,名稱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意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並稱為世界五大作物。馬鈴薯塊莖含有大量的澱粉,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熱量,且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其維生素含量是所有糧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馬鈴薯早就成為第二主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2]

名稱由來

  •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谿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歷史起源

  1.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2.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它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3.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人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植株形態

鬚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羽狀複葉。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 ~ 20 cm;葉柄長約2.5 ~ 5 cm;小葉,6 ~ 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 cm,寬達3.2 cm,最小者長寬均不及1 cm,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 ~ 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 ~ 8 mm。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 cm,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輻狀,直徑約2.5 ~ 3 cm,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 mm,冠檐長約1.5 cm,裂片5,三角形,長約5 mm;雄蕊長約6 mm,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 mm,柱頭頭狀。果實圓球狀,光滑,綠或紫褐色,直徑約1.5 cm。種子腎形,黃色。

塊莖形態

果實為莖塊狀,扁圓形或高15 ~ 80 cm,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 ~ 10 cm,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品種分類

彩色馬鈴薯有紫色紅色黑色黃色馬鈴薯,七彩馬鈴薯等。中國已培育出以紫色、紅色為主的彩色優質馬鈴薯,將紫、紅色馬鈴薯老品種與優良高產馬鈴薯品種雜交,改良篩選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馬鈴薯。與老品種相比,改良後彩色馬鈴薯芽眼小,外觀好看,抗病性強,畝產可達到1000至1500公斤。彩色馬鈴薯還可作為特色食品開發。由於其本身含有抗氧化成分,因此經高溫油炸後彩色薯片仍能保持天然顏色。另外,紫色馬鈴薯對光不敏感,油炸薯片可長時間保持原色。

黑色馬鈴薯之所以呈現黑紫色,是因為其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時,還具有主稈發達、分枝少、生長勢強、抗病性強的特點,畝產達1500公斤,比普通馬鈴薯品種增產20%左右。同時,由於該品種抗病性的提高,在生產中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劑量,有利於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產量分布

  1. 2005年11月,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上,秘魯常駐代表提出一項尋求將世界關注重重點轉移到馬鈴薯對糧食安全以及增強發展中國家對於馬鈴薯種植的重要性的提議,此提議在當年獲得通過,聯合國宣布認定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在2010年,馬鈴薯的世界產量已經達到了3億2418萬1889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第一產量大國,將近7500萬噸。
  2. 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
  3. 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甘肅定西市寧夏固原市、西南、內蒙古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使甘肅省定西市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甘肅省定西市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和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每年向全國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馬鈴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