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鱉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斑鱉屬(學名:Rafetus)又稱斯氏鱉屬,是鱉科、鱉亞科下的一屬,由19世紀英國動物學家約翰•愛德華•格雷在1864年以西亞兩河流域所產的幼發拉底鱉(原名:Testudo euphraticus)為模式種建立。
現僅存2種,即幼發拉底鱉和斑鱉[1],均為生活在亞洲的大型淡水鱉。主要特徵是背面第八對肋板萎縮或消失,且腹部僅有兩個退化的胼胝體。
古生物學界認為,斑鱉與幼發拉底鱉的分化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抬升隔斷了兩者共同祖先之間的聯繫,最終使它們發展為兩個物種。
下級分類
綜述
斑鱉屬現存幼發拉底鱉(Rafetus euphraticus)和斑鱉(R. swinhoei)2個物種,模式種為幼發拉底鱉,產自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胡齊斯坦省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水系,由於缺乏保護而被 IUCN 評估為瀕危物種。
斑鱉主要產自中國長江下游、太湖及流貫中國和越南的紅河水系,自命名以來一度被誤認為是黿(Pelochelys cantorii)或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的同物異名,直到1987年才被划進斑鱉屬,重新確認為有效物種。因長期未得到關注與保護,斑鱉現已成為世界上最接近滅絕的動物之一,被 IUCN 評估為極危物種[2]。截至2020年末,世界上已知的活體斑鱉僅剩四隻:一隻飼養於中國蘇州上方山動物園,兩隻生活在越南河內同莫湖水庫,另有一隻通過環境 DNA 檢測認為存在於河內宣漢湖。
此外,曾生活在河內還劍湖的斑鱉,被部分越南學者認為是一個與斑鱉不同的獨立物種,稱之為還劍鱉。越南學者何廷德於2000年首次將還劍鱉命名為 Rafetus leloii(種名意為「黎利鱉」,源自越南後黎朝開國皇帝黎利向神鱉歸還寶劍的傳說)。然而,還劍鱉的獨立物種地位並未得到學界的認可,國際上大多數權威龜鱉類專家都將其視作斑鱉的異名。2016年1月19日,已知的最後一隻還劍鱉被發現死亡。
被歸入斑鱉屬的化石鱉類,目前僅有波西米亞鱉(R. bohemicus)1種,模式標本產自捷克(古稱波西米亞)的中新世地層,化石年代約在1597-1365萬年前[3][4]。
參考文獻
- ↑ ITIS Standard Reprt Page: Rafetus. ITIS. [2020-12-14].
- ↑ Template:IUCN
- ↑ Liebus A. Neue Schildkröten aus den Tertiären Süsswassertonen von Preschen bei Bilin in Böhmen. Rozpravy Státního geologického ústavu Ceskoslovenské Republiky. 1930, 4: 1–57 (德語).
- ↑ Rafetus bohemicus. Fossilworks. [2020-12-1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