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黿(讀音:[yuán] 學名:Pelochelys ),是龜鱉科中的一屬,特點是體型大,體重可達100公斤。該屬共有3種,其中2種生活在新幾內亞島,另外一種生活在亞洲,被Theodore Edward Cantor在1864年發現並命名,故拉丁學名為Pelochelys cantorii,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以及印度東部和南部、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老撾、柬埔寨、越南、菲律賓(呂宋島和棉蘭老島),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由於過度捕殺,已經極度瀕危,屬於世界瀕危保護動物(CITES附錄Ⅱ級)和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文又名沙鱉、藍團魚等、癩頭黿。
2017年8月7日,福建泉州承天寺放生池內,出現一隻巨黿,體長約有1米多,寬有60多公分,頭部粗細程度足有兩個拳頭的大小。 2017年8月8日,記者詢問多位專家後初步判斷"鱉王"可能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但這一說法很快就被否定。經國內多位兩棲動物類方面專家鑑定,承天寺的"鱉王"實際為亞洲鱉。 摺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cm,體重約50~100kg左右,最大的超過100kg。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但也與中華鱉有很多區別,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像中華鱉那樣長而尖。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於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綠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銹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可在水裡和陸地生活,脊背隆起與龜類似,甲殼的邊緣有肉裙。沒有耳朵,全憑眼睛。雌型體積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達到一倍以上差距,在水中時,水面上有吐出的津液,是一種通過口器排泄體內廢物的動物。
摺疊編輯本段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大ꔀ也。《三蒼解詁》似ꔀ而大。《爾雅翼》黿,ꔀ之大者,闊或至一二丈,天地之初,介潭生先龍,先龍生元黿,元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於庶龜,然則黿介蟲之元也,以龞為雌,黿鳴則ꔀ應。《淮南子·說山訓》燒黿致ꔀ,此以其類求之。《埤雅》黿亦思生,其脂得火,可燃鐵。《左傳·宣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又天黿,次名。《周語》武王伐紂,星在天黿。《注》星,辰星也。天黿,次名。一曰䣥枵。○按雲辰星是月在須女,伏天黿之首也。《字彙》謂辰星次名,誤。
又蜤蜴也。《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櫝,化為伭黿,以入王后宮。《索隱曰》亦作蚖,蜤蜴也。
又《廣韻》五丸切《集韻》五官切,$音岏。義同。
又《韻補》葉虞雲切,音輑。蘇軾《季氏潛珍閣銘》因石阜以庭宇,跨飮江之鰲黿,岌飛檐與鐵柱,插淸江之奫淪。
摺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棲息於江河、湖泊中,善於鑽泥沙。以水生動物為食。
行動遲緩,代謝低,耐飢能力很強,溫度過高、過低均進行休眠。
黿不常遷移,喜歡棲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棲息地發生改變時,才會被迫遷移,並有結群現象。黿是夜行性動物,常在晚上游到淺灘覓食螺、蜆、蛙、蝦、魚等動物,且食量極大,通常它能一次吃進相當於體重 5% 的食物,然後半個月內可以不再進食。捕食時,黿會潛伏於水域淺灘邊,將頭縮入甲殼內,僅露出眼和喙,待獵物靠近時,發出致命攻擊。黿不僅能用肺呼吸,還能用皮膚,甚至咽喉吸氧,進行呼吸,正是這種特殊的生理功能確保了黿在水底冬眠時不被淹死!每年 11 月黿都會準時開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 4 月,長達半年之久,可謂"睡神"。而在夏秋季節黿會每隔一段時間浮出水面進行換氣。
浮出水面時一般都是頭部朝下遊動,但是在夏季有時也會頭部朝上遊動而浮起來,民間則認為這種行為預示着暴風雨即將來臨,因此稱其為"氣象預報員"。它的牙齒鋒利,主要吃螺、蜆、蚌和魚、蝦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節至冬眠之前,一次進食量可達體重的 3~5% 左右。它還有較強的耐飢能力,被捕捉後常常先絕食 10~20 天,並且將已經吞食的食物都統統吐出來。
黿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5~9月為繁殖期。雌性大多在夜間上岸,到向陽的沙土地上掘穴產卵,每次產十幾枚到數十枚不等,多達100 枚,卵圓形,圓形,具有白色鈣質卵殼,直徑約40mm,產卵之後用沙土蓋好,還要在上面爬上幾圈,作為偽裝,然後從另一條路返回水中。它的卵靠自然溫度孵化,大約40~60天孵化出幼體。幼體出殼之後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淺水地帶活動和覓食,體重達到1.5kg時再游到深潭中,俗稱"沉潭"。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冬眠期,大約長到體重為15kg左右時達到性成熟。
摺疊編輯本段分布範圍 國外分布於緬甸、馬來半島、孟加拉、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菲律賓群島、新內幾亞島;中國產於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浙江、江蘇等省區。
在歷史上,黿的分布極廣,從南起海南島、北至黃河沿岸的廣大地區,黿呈片狀分布其間。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黿的種群數量日趨銳減,僅在浙江的甌江、廣東綏江和雲南瀾滄江等地有少量發現,其他地區基本滅絕,估計全國黿的總數在200隻以下。
甌江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江,從西北向東南橫貫青田縣全境,曾有"大黿之鄉"的美譽,然而根據青田水利部門的調查,早在2000年之前,這裡的黿就已僅存約80隻,而這已經屬於國內較為集中的黿種群。
摺疊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黿的瀕危處境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1989年,它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極危(CR)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2000年,青田縣鶴城鎮湖邊村段的甌江被浙江省政府列為省級青田縣黿自然保護區,面積達360多公頃。保護區的管理條例規定,區內禁止建設任何建築,不允許有人類生產活動,禁止污染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