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江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江舟
出生 196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 《走近畫家——張江舟》
《中國畫壇.60一代——張江舟卷》》

張江舟

男,1961年生於福建漳州,祖籍安徽定遠

1986年畢業於中州大學美術系。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水墨》主編,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中心主任。

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日中水墨合同展,

首屆全國人物畫展並獲優秀獎,全國首屆國畫家學術邀請展獲國畫家獎,

中國當代傑出中青年國畫家新作展,水墨延伸--中國人物肖像作品展,

中國當代繪畫展,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等。[1]

個人簡介

張江舟,男,1961年生,祖籍安徽定遠。

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院委、研究員。

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美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委、

文化部「群星獎」評委、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評委、「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入選畫家。

北京唐風美術館特聘畫家。

張江舟以創作時間和理論研究的雙重成果著稱當代中國畫壇。作品多以歷史事件和現實人生為題,倡導藝術創作、精神性功能和現實文化意義。張江周范治斌等藝術家在繪畫探索道路上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崇尚崇高、壯美、聖潔、博大的大美境界,其作品《熱血12.9—北平12.9學生運動》、《高地》、《血祭》、《逝》、《殤.戊子記憶》系列作品,以壯闊的精神氣象,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鮮明的當代特徵,實踐着提升人類品質、撫慰人類靈魂、塑造人類理想的推動性功能。《邊地風情》系列作品是張江舟藝術實踐中的另類成果,畫面中由牧人、氂牛、草場、陽光構成和諧生活之大美,透射出作者置身都市繁華,對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美學的無限嚮往,以遠離現代文明的方式,實現着對現代都市文明的深刻反省。

創作實踐的同時,張江舟專注於理論的研究,大量論文刊發於各類報刊。其專著《思與境偕》以寬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嚴謹的思辨勾畫出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現狀與未來思考。

張江舟已出版個人畫集二十餘部,理論專著兩部,大量作品參加全國、國際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豐碩的創作研究成果和積極向上的學術作為,已使張江舟成為當代畫壇具有廣泛影響的代表性人物。

個人專集

出版《走近畫家——張江舟》

《中國畫壇.60一代——張江舟卷》

《名家寫生——張江舟人物寫生集》

《巨匠之門.中國水墨聯盟調查報告——張江舟卷》

《中國畫研究院畫家作品集——張江舟卷》

《當代中國畫家研究叢書——張江舟卷》

《水墨風格——張江舟卷》

《中國畫名家書系——張江舟卷》等個人專集。

藝術簡歷

1979年

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地速寫》一組發表於《戰鬥報》;

1981年

《我們正年輕》、《炊》參加全軍美展;

《我們正年輕》、《炊》發表於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作品集》、《解放軍報》、《羊城晚報》;

1983年

在河南大學藝術系(現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進修;

1984年

考入中州大學工藝美術專業(現中州大學藝術學院);

1985年'

《戰士、陣地、祖國》、《十五的月亮》、《第十八張生日照》入選「前進中的中國青年全國美展」,同時發表於《解放軍報》、《羊城晚報》;

1987年

畢業於中州大學工藝美術專業(現中州大學藝術學院);

連環畫《不貞潔的女人》發表於《中國連環畫》;

《門》等5幅作品發表於《時代青年》雜誌;

《待渡》等3幅作品發表於《百花園》雜誌;

1988年

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創作壁畫《春天》;

1989年

為某部軍史館創作浮雕壁畫《光榮頌》;

1990年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美術編輯,作文學作品插圖和裝幀作品100餘件;

國畫《天高雲淡》入選全軍美展,並收入《全軍美術作品集》;

1991年

油畫《大決戰》入選全軍美展,並獲一等獎;

1993年

《逝》入選全軍美展,並收入《全軍美術作品集》;

創作《祈望》、《熱風》等藏區題材作品十餘幅,其中六幅參加中國美協「新人新作展」;

1994年

《山坳》入選全國美展,《紅塵》等作品發表於《美術》、《江蘇畫刊》;

長篇連環畫《人們崇尚那顆星》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敦克爾克大撤退》由九洲出版社出版;

1995年

《紅塵》入選「全國人物畫大展」並獲優秀作品獎,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創作《血祭》等作品十餘幅,其中六幅作品發表於《國畫家》;

作品《血祭》參加中國國家畫院邀請展,另有作品3幅參加「當代傑出中青年國畫家作品展」並收入同名畫集;

《解放軍報》、《文藝報》、《中華兒女》、《軍營文化天地》、《橋》、《文化月刊》等報刊分別專文介紹其藝術成就;

1996年

任中國國家畫院專職畫家,參加無錫全國人物畫創作研討會,論文及國畫作品刊發於《中國畫研究》;

1997年

《大轉經》、《磕長頭》、《青海湖》參加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國畫家學術邀請展」並獲獎,此3幅作品同年刊發於《國畫家》雜誌;

1998年

赴甘南藏區寫生,創作《聖途》等作品十餘幅其中6幅刊發於《國畫家》並同時發表論文《東窗夜深》;

1999年

創作都市題材《99逆光》系列作品幅,參加「水墨延伸——中國畫作品展」,同是收入同名畫集;

《大轉經》和柔石撰寫的《張江舟作品述評》一文同時刊發於《文藝報》;

2000年

《OO狀態》系列作品10幅和論文《感受困境、搜尋突圍》刊發於《美術觀察》,同時刊發的還有邵大箴劉驍純楊悅浦翟墨范迪安、徐恩存的點評文章;

《99逆光》《OO狀態》刊發於《振龍美術》並同時發表論文《遭遇迷茫》,8幅肖像作品收入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人物肖像集》;

2001年

6幅《OO狀態》系列作品參加「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參加文化部主辦的「聚集西部——中國畫家西部行」採風團赴甘南、西雙版納寫生,寫生作品和採風隨筆刊發於《中國文化報》和《水墨》雜誌《大轉經》;

《磕長頭》參加「百年中國畫大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並發表於《中國書畫報》、《美術》、《水墨》等報刊;

《聖途》參加」全國畫院雙年展「同時收入同名畫家集並發表於《水墨》雜誌;

《雕塑西部》等5幅作品參加「聚集西部——中國畫家西部行作品展覽」同時收入同名畫集,並發表於《美術觀察》、《美術》、《水墨》、《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報刊;

《雕塑西部》等3幅作品和徐恩存撰寫的《當下空間中的筆墨操作——張江舟訪談》一文同時刊發於《文藝報》;

2002年

參加這個畫研究院寫生團赴河北寫生十餘幅作品參加「中國國家畫院寫生作品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6幅;

《女人屋》系列作品參加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2002水墨本色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女人河》等6幅作品和《創作札記》一組收入《水墨狀態》叢書第一期十餘幅作品收入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典——人物卷》;

《走近畫家——張江舟》由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3年

《壬午記憶》等5幅作品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提名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風》系列作品和梅墨生撰寫的《張江舟作品的個性闡釋》一文同時發表於《江蘇畫刊》;

韓國參加「中韓美術大會」,作品《邊地陽光》在韓國竹圃美術館展出;

策劃並主持「東方之韻——2003中國水墨」活動,該活動由「再識傳統——當代中國畫成就展」、「解讀當代——當代中國畫探索展」和「追求卓越——當代中國畫論壇」三項內容組成,並出版同名文獻集;

《都市記憶》入選「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並獲學術大獎;

2004年

作品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銅獎;

參加《南京中國畫傳媒展》、《深圳水墨雙年展》榮獲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學術大獎」,同時獲2004年度「黃賓虹獎」;

參加《2004黃賓虹獲獎畫家作品展》,《回望—中國當代畫家作品展》;

2005年

中國畫《人•物》參加「南京水墨傳媒三年展」;

《女人屋》參加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數十件作品參加「首屆中國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2005上海青年美術大展邀請展」、「正當代•盛世中國」等十餘個全國性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國畫研究》、《名畫典藏》、《畫壇》、《中國畫苑》、《藝術中國》、《中國藝術家》、《藝術經典》、《中國畫收藏導報》等報刊均有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成就,被評為「2005年全國最具增值潛力的30位畫家」;

台灣考察寫生,並參加「兩岸情深畫展」,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播出個人專題片;

2006年

《邊緣地帶》參加「農民•農民——中國美術館邀請展」;

《暖風》等6幅作品參加《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洛杉磯邀請展》;

4幅作品參加「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赴挪威奧斯陸美術學院展出;

有三十餘幅作品參加「2006國畫家提名展」、「炎黃藝術館學術委員作品展」等10餘項全國性展;

大量作品入編《東方墨》、《東方之韻》、《美的星座》、《當代30位中國畫家投資評析》、《當代中國畫100家》、《中國畫小品集》、《北京畫壇》等畫集;

《美術觀察》、《書畫收藏》、《中國畫收藏導報》、《藝術跟蹤》、《國畫家》、《北京晚報》、《新聞晚報》、《中國商報》、《中國經營報》等報刊均有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成就;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2006中國畫名家年鑑——張江舟卷》;

策劃並組織「生活之路——紀念黃胄先生誕辰80周年中國畫畫家寫生作品展」並為畫展撰寫前言;

8幅寫生作品參加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惠風和暢》參加「苦心禪境——水墨小品邀請展」;

作品19幅和專題文章刊載於《中國畫拍賣》雜誌;

作品《瑪曲陽光》等刊載於《中國畫市場》雜誌第9期;

作品《惠風和暢》等刊發於《紙上筆墨》、《炎黃藝術》、《中國鑒寶》、《中國畫風景線》、《中國畫市場》、《國畫指數》等雜誌;

作品《寧夏印象》等6幅作品參加郎紹君主持的「筆墨經驗專題聯展」;

作品18幅刊載於《中國畫博覽》雜誌第一期;

《淡月清暉》等8幅作品刊載於《中國水墨》;

作品《夏山》等6幅作品入編《06年中國畫精品集》;

人文藝術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畫市場調查報告•張江舟卷》;

《寧夏印象》等12幅作品入編《當代30位畫家投資價值評析》;

作品《雕塑西部》、《女人河》和付京生的文章《求索探真•純化語言——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二)》刊發於《中國畫苑》第三期;

作品《聖途》、《人•物》、《女人河之二》和付京生的文章《精彩回放——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三)》刊發於《中國畫苑》第4期;

《中國書畫》雜誌第4、第5期刊發國畫作品《青海湖》等人物和作品《青海湖》入編《2006中國文化年鑑》;

作品《邊地牧歸圖》等9幅作品入編《國畫經典》叢書第一卷,同時配發樊波的評論文章《筆墨縱橫中的文化思考——張江舟的繪畫心路》;

策劃組織「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作品《淡月清暉》刊發於《美術觀察》雜誌第2期;

作品《吟月圖》、《清暉》、《人物寫生》刊發於《美術觀察》雜誌第6期,同時配發風起的評論文章《筆墨語言與表現題旨的契合——張江舟近作簡析》;

作品《寧夏印象》等7幅作品刊發於《中國報道》雜誌,同時配發王昭李尚錕的評論文章《水墨中追求時代聖境》;

作品《淡月清暉》等6幅應邀參加「東方之韻——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洛杉磯邀請展」;

《熱血一二•九》草圖初選入圍「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2007年

作品《景洪記事》、《街市》參加「回歸•交融——祖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美術家交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風》、《邊地》、《瑪曲秋風》參加「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赴挪威奧斯陸美術學院展出,同時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秋天不單有落葉》等8幅作品參加「水墨品質——2007年度當代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作品《世家系列》和付京生的文章《重視生活體驗令榛莽變通途——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四)》刊載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一期;

作品《清露》等6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永恆專題的表率——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五)》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二期;

《藝術跟蹤》叢書第6至15輯持續跟蹤報道張江舟藝術行蹤「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師生作品展」在鄭州美術館升達分館舉行,同時召開作品研討會,《國畫家》、《美術報》專題報道;

作品《秋的霞色》等3幅作品和專題文章刊發於《世界知識》雜誌第七期;

作品《婉風》受邀參加「第三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國畫大家》封面人物專欄刊發論文《恢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壬戌記憶》等國畫作品30幅,同時配發樊波的評論文章;

論文《中國繪畫的傳統性》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4期;

作品《溪水清音》等三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立足當代文化心理的直覺表現——張江舟繪畫藝術美學研究(六)》刊載於《中國畫苑》第三期;

《藝術典藏》叢書入編《清露》等國畫作品20幅,配發范迪安的評論文章《感覺灰色——張江舟新作片談》;

《工會博覽》雜誌第6期刊發《雕塑西部》等國畫作品19幅,並配發與付京生的談話錄《把自己變為自己的主題》;

9月,參加「第二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

作品《素月》等7幅入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叢書,同時配發與付京生的對話錄《把自己變為自己的主題》;

作品《日落秋色遠》、《湖畔清風》應邀參加「巴黎•中國美術周作品展」;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畫名家畫系——張江舟卷》,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水墨風格——中國當代名家研究•張江舟卷》;

作品《清露》、《人物寫生》和部分文獻資料入編《寫魂•藝術文獻展畫集》;

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會議,並與工程辦公室簽訂創作委託責任書;

三次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草圖觀摩會;

2008年

中國畫作品《瀾滄江》、《晨光》參加「六〇人物」畫展,並刊載於同名畫集;

策劃組織「新時期中國畫之路1978——2008作品回顧展」及學術論壇,該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是改革開放30年重要紀念活動之一;

《中國畫研究》雜誌第二期刊載《張江舟訪談》;

作品《泉》、《秋酣》參加「上和合作組織元首峰會」畫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暉》、《清露》、《寧夏印象》,參加「寫意中國•水墨時代——首屆中國當代代表畫家水墨成就提名展」在日本名古屋展出,入編同名畫集,並擔任中國畫家代表團團長赴日參加開幕式;

作品《邊地陽光》等4幅作品入編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家精品集》;

組織賑災筆會,為汶川災區籌建救災資金並多次參加民政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主辦的賑災筆會,向民政部捐贈大型作品《中國士兵》用於賑災專項拍賣;

作品《林趣》參加「2008全國中國畫學術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秋》參加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邀請展;

作品《瀾滄江》、《晨光》受邀參加「水墨心境——中國當代水墨展」在中國美術館、柏林國家博物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分別展出;

帶領工作室學生赴勝利油田寫生,並出版《中國主流畫家影像現在時——張江舟勝利油田寫生全紀錄》(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論文《當代中國畫創作形態分類與辨析》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五期;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美的嬗變——賞析當代中國畫壇50家》入編張修竹的文章《邊地,當代與筆墨——賞析張江舟》並配發國畫作品《吟月圖》;

作品《素月》受邀參加「第22屆亞洲國際美術作品展」赴印度尼西亞萬隆賽拉塞爾•蘇納爾沃藝術空間展出;

作品《索馬里陽光》參加「同一個世界」展,隨中國國家代表團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展覽開幕式,並與澳州藝術家交流;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藝術與生活——張江舟》,受邀為多蘭多•皮特創作肖像畫《永遠的奧運冠軍》,並參加「永遠的奧運——奧林匹克史詩畫卷展覽」;

2009年

完成《熱血一二•九》創作,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作品入編同名畫集;

《文化參考報》藝術周刊以8個版的篇幅,以《中國水墨名家——張江舟》為題出版特刊;

《全球商業經典》雜誌以《穿透灰色的靈魂碰撞》為題,刊發《熱血一二•九》和專題評論文章;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工作室訪談錄》入編張江舟訪談,同時刊發《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作品十餘幅;

《中國畫觀察》雜誌刊載張江舟作品專題,並配發樊波的文章《筆墨酣暢•一起清和》;

《殤•戊子記憶》等6幅作品入編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國畫經典》;

國畫作品《壬午記憶》刊發於《收藏熱點》雜誌;

作品《吟月圖》、《殤•戊子記憶》應邀參加「2009當代最具實力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隨中國畫家寫生團赴湖南湘潭鳳凰寫生,作品《殤•戊子記憶》系列作品4幅入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美術60年——60位著名中國畫家作品集》;

《紅旗》雜誌第八期刊發張江舟藝術專題;

《2009中國美術大記事》編入張江舟作品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專題片《心存高遠志•豪情寫詩篇——中國國家畫院「名家風采錄」之張江舟篇》;

2010年

作品《殤•戊子記憶》等12幅作品入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盛世收藏•國畫卷》;

《藝術鏡報》刊發國畫作品《熱血一二•九》等三幅作品,並配發曹玉林的文章《形而下之藝與形而上之思——張江舟人物畫散論》;

《中外文化交流》雜誌第12期刊載國畫作品《熱血一二•九》和《殤•戊子記憶》系列共6幅,同時配發曹玉林的評論文章《形而下之藝與形而上之思——張江舟人物畫散論》;

《國畫家》雜誌、《中國藝術報》刊載「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蘭州)展」作品選;

展覽於1月15日在蘭州美術館舉行開幕式,同時召開作品研討會;

《中國藝術報》1月8日刊載《熱血一二•九》並配發徐濤的文章《「一二•九」創作六法與我——張江舟談熱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

作品《殤•戊子記憶之六》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書法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殤•戊子記憶之六》參加「中國•東盟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中華英才》期刊第22期刊發《高地》、《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6幅作品,同時配發鄧麗君、劉娜的評論文章《張江舟•寫意人生大境界》;

《中國美術報》刊發《清月》和採訪錄,《國酒書畫》雜誌第5期出版張江舟專號,收入作品50餘幅;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名師寫生——張江舟寫生集》;

《2010中國美術大事記》編入張江舟新作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專題電視片《理性的思索•感性的光輝——張江舟人物畫作品都市系列篇》;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片《墨海橫笛展• 寫意識出——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蘭州)展》;

2011年

《鑒寶》雜誌第一期封面人物專欄刊發張江舟藝術專題;

國畫作品《殤•戊子記憶》系列共4幅作品應邀參加「自由的尺度——中國當代水墨關懷名家邀請展(第二回)」併入編同名畫集;

《解放軍美術書法》第一期刊發《熱血一二•九》、《高地》、《殤•戊子記憶》等作品8幅,同時配發《軍人:我永遠的身份——張江舟訪談錄》;

《金鑰匙理財》刊發《熱血一二•九》等作品8幅,同時配發曹玉林的評論文章《繪畫之上,風骨常秀》;

帶領工作室學生赴山東煙臺大欽島寫生,「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昆明)展」在雲南美術館舉行,之後帶領學生赴西雙版納寫生;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參加國家畫院30年院慶「東方既白——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書法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中國鋼筆書法(書畫教育)》期刊封面人物,欄目刊發《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作品4幅,同時配發宓可紅采寫的專訪文章《張江舟•隱喻世界裡的大詞》;

作品《高地》參加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殤•戊子記憶》三幅作品入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水墨語境——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名家作品集》;

《國畫風景線》(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編入吳楊的文章《一窗陽光——張江舟片段》並配發作品4幅;

作品《殤•戊子記憶》3幅,《人物寫生》4幅應邀參加「盛世水墨•相約金陵——中國畫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系列,《人物寫生》系列計18幅入編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藝術沙龍》雜誌第二期,同時配發論文《回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

《國家藝術》雜誌第二期封面人物,專欄刊發作品15幅,同時配發論文《關於寫生》和《回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2011中國美術大事記》入編張江舟新作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拍攝播出專題片《版納之約——張江舟西雙版納寫生創作親記》,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昆明)展》,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片《薛永年解析張江舟人物畫作品》,數字電視「天下收藏」頻道錄製播出三集電視片《張江舟談藝錄》;

2012年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應邀參加「都市•田園——中國美術館中國畫提名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邊地晨起風亦清》等4幅作品受邀參加「中國風格 ——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邀請展」隨中國畫家代表團赴美國紐約華盛頓訪問,並與美國相關藝術機構交流,同時參訪中國駐紐約領事館,赴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官邸做客;

作品《彼岸風》、《流螢谷》、《清月》參加「藝術•經典——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參加「書畫頻道」赴鄂爾多斯活動,參加「走進鄂爾多斯——當代中國畫展」開幕式;

汶川採風,為汶川博物館捐贈作品一幅;

作品《彼岸風》、《流螢谷》、《清月》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版畫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極地光》等3幅參加「中阿論壇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天地詞》、《月光賦》、《殤•戊子記憶》、《熱血一二•九》應邀參加「紙上方式——567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家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寧夏寫生》等18幅刊載於《藏家》第五期;

《人民政協報》3月9日刊載《當代中國畫50家——張江舟作品專題》;

中國教育電視台錄製播出電視片《探索創新突破——水墨中國•張江舟中國畫特色》;

2013年

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刊載《晚鐘》、《風語》、《花逝》、《彼岸風》等國畫作品等7幅,同時刊載論文《回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

《民政協報》2月1日刊載《當代中國畫50家——張江舟作品專題》;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全國巡展,4月至12月在中國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省美術館西安美術館山東省博物館巡迴展出;

藝術評價

「張江舟以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齊頭並進,學術文章與創作實績相互映發而顯於世」(曹玉林語),其中國畫作品多以歷史事件和現實人生為題,倡導藝術創作的精神性功能和現實文化意義,崇尚崇高、壯美、聖潔、博大的審美境界。其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作品《熱血12.9—北平12.9學生運動》和《高地》、《士兵》、《大夢典》、《日全食》、《花逝》、《傷戀》、《極地光》、《流螢谷》、《殤·戊子記憶》系列等作品,以壯闊的精神氣象,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鮮明的當代特徵,實踐着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和對人類理想的不懈追求。《邊地風情》系列作品是張江舟藝術實踐中的另類成果,畫面中由牧人、氂牛、草場、陽光構成的和諧生活之境,透射出作者置身都市繁華,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美學的深情嚮往,以遠離現代文明的方式,實現了對都市文化的深刻反省。

創作實踐的同時,張江舟專注於理論研究。其論著《思與境偕》以寬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嚴謹的思辨勾畫出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現狀與未來思考。

目前,張江舟已出版個人畫集二十餘種,理論專著兩部,大量作品參加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豐碩的創作研究成果和積極的學術作為,已使張江舟成為當代中國畫壇具有影響力的代表性人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