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座頭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座頭鯨 (一種為熱帶暖海性鯨類)

座頭鯨(學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humpback whale),其「座頭」之名源於日文「座頭」,意為「琵琶」,指鯨背部的形狀。為熱帶暖海性鯨類。身體較短而寬,一般長達13~15米。座頭鯨以其躍出水面姿勢、超長的前翅與複雜的叫聲而聞名。活動時多一雙一對活動,性情溫順,有洄游習性,惟游泳速度較慢。主食為小甲殼類和群游性小型魚類。

座頭鯨棲息於世界各大洋,中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南海黃海北部較少,台灣南部海區較多。

座頭鯨原圖鏈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 綱 :獸亞綱
  • ;鯨目
  • 亞 目 :鬚鯨亞目
  •  :鬚鯨科
  •  :座頭鯨屬
  • ;座頭鯨
  • 分布區域 :世界主要海洋
  • 命名人及年代 :Borowski,1781年
  •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外型特徵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座頭鯨成體平均體長雄性為12.9米,雌性為13.7米,最大記錄雌性18米。體重25~3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面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鯨鬚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厘米左右,為鯨類中最大者,幾乎達體長的三分之一,鰭肢上具有4趾,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鋸齒,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尾鰭寬大,外緣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35條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由下頜延伸達臍部。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面和胸鰭呈黑色,有斑紋,腹面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面和胸鰭也呈白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口大,進食時上下頜間特殊韌帶結構可使口張開90度的角度。鯨鬚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鬚毛皆黑灰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1]

生活習性

洄游

多成對活動,性情溫順,同伴間眷戀性很強。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洄游: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餌,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洄游期不進食。游泳速度較慢。每小時約為8~15公里,常發出類似「唱歌」的繁雜聲音。[2]

捕食

這種龐然大物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米,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太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只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由于越冬期間好幾個月都不進食,為了維持那碩大無朋的身軀所需要的體能,在夏季里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連續吃上18個小時。由於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帶的海灣里浮游生物大量滋生,養育了以浮遊動物為食的鱗蝦,數量巨大,常常數百萬隻群集在一起,因此為座頭鯨提供了極為豐盛的食物來源。

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衝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着或仰着身子朝蝦群衝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只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米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遊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集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隻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面,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有時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3]

活動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15公里,在海面緩緩遊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象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體。游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面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遊動,僅用幾秒鐘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面呼吸時,從鼻孔里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面,高度可達6米,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公里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着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着許多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4]

發音

雄性座頭鯨每年約有6個月時間整天都在唱歌,而且其歌聲中敲擊音與純正音的比例與西方交響樂中兩者的比例非常類似。這種龐然大物至少能夠發出7個八度音階的音,但它不是毫無章法地在吼叫,而是按照一定的節拍、音階長度和音樂短語來歌唱。

研究人員還發現,座頭鯨還十分擅長用一種人類歌唱家常用的「A—B—A」格式來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着進一步闡述,然後再回到稍加改變的原旋律上來。此外,它們還會進行「藝術交流」,印度洋的座頭鯨移居到澳大利亞的太平洋海域後,不出三年時間,澳洲「土著」座頭鯨就放棄了它們的傳統曲目,轉而演唱這些外來戶帶來的新曲。

相關研究

直線洄游定位

座頭鯨每年洄游的距離可達上萬英里(16,093公里),但它們從來不會迷路,而且洄游的路線幾乎是直線。它們導航的原理一直深深地困擾着人們。科學家研究發現,座頭鯨可能綜合利用了太陽、月亮及星星來為其導航 在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坎特伯雷大學的專家指出,座頭鯨主要依靠「身外之物」進行導航,它們可能結合太陽的位置、地球的磁性和星圖來指引航程。

科學家曾在16隻座頭鯨身上安裝了跟蹤設備,然後利用衛星技術進行跟蹤。這些座頭鯨從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向北遊了數千公里,但科學家仍無從得知它們是如何在洶湧的海水中實現如此精確的導航。

在洄游中,座頭鯨偏離洄游路線不會超過5度。在2003年至2010年間跟蹤的這些鯨魚,儘管受到天氣及海洋水流的影響,但它們幾乎維持了直線,偏離角度竟然小於1度。

人們一直認為很多動物在進行遠距離遷移時利用地球磁場或太陽方位進行導航。但科學家表示,這兩種方法都無法解釋座頭鯨如此超凡的導航能力,因為地球的磁性變化太大,無法解釋座頭鯨的直線洄游,而在水裡也無法找到太陽導航所需的參考點。他們因此懷疑座頭鯨採用了一種組合導航的方式。

座頭鯨每年夏季在極地水域捕食,在冬季會遷移到溫暖的熱帶海洋,然後在那裡進行交配及分娩。座頭鯨的遊動速度相對較慢,具有非常精確的遠距離導航能力,這使得科學家可以按照跟蹤數據的實證分析、探究新的遷移導航系統。[5]

特殊神經細胞

座頭鯨的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神經細胞,這種細胞以前只在人類、類人猿以及海豚等的聰明大腦中發現過。這表明,座頭鯨等鯨類的大腦也不容小視。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解剖學紀錄》雜誌。 報告說,他們在一頭成年座頭鯨的大腦皮質中發現了一種紡錘體神經元,這種特殊神經元以及在大腦中所處的位置均與人類及類人猿類似。座頭鯨大腦中這種特殊神經元的具體功能還不確定,但他們猜測可能與座頭鯨的認知能力有關,比如學習、記憶以及環境識別等。 另外,座頭鯨大腦的皮質中也有一種類似島狀的神經元結構,研究人員說,這些島狀結構的作用可能是促進腦部神經元之間快速、有效交流。 座頭鯨屬於鬚鯨類,一般認為鬚鯨類不如海豚等齒鯨類聰明。而研究人員此次將座頭鯨與長鬚鯨以及幾種齒鯨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座頭鯨的整個大腦皮質的複雜程度並不遜于海豚。 上述新發現說明座頭鯨等鯨類可能比人們以前認為的要聰明得多,也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鯨類諸多有別於普通海洋生物的聰明舉止。比如,鯨類具有一套十分複雜的交流技巧,同類之間講究合作等。[6]

繁殖方式

座頭鯨的配偶為一夫一妻制,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着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兇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它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餵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嘆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着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70年。[7]

地理分布

座頭鯨在各大海洋中均有發現,它們分布在從南極冰緣到北緯65度的廣闊海面。這是一個有遷移特點的物種,它們夏天生活在涼爽的高緯度水域,但是在熱帶或亞熱帶水域交配繁衍。座頭鯨通常每年遷徙路程長達25,000公里(16,000英里),使它們成為哺乳動物中最好旅行者之一。但是生活在阿拉伯海的座頭鯨是例外,它們長年都生活在那些熱帶海域。座頭鯨在東地中海、波羅的海和北極海域未被發現。[8]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海域):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島、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南極洲、巴哈馬群島、孟加拉、巴巴多斯、貝寧,百慕大群島、巴西、喀麥隆、加拿大、佛得角、開曼群島、中國、智利、可可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布)、庫克群島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古巴、丹麥、吉布提、多米尼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斐濟芬蘭、法國、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屬南半球領地、加蓬、岡比亞、加納、格陵蘭島、格林納達、瓜德羅普群島、關島、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愛爾蘭、牙買加、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朝鮮、韓國、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馬達加斯加、馬耳他、馬提尼克群島、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墨西哥、摩洛哥馬約特島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瑙魯、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卡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紐埃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克恩島、波多黎各、留尼汪、俄羅斯聖赫勒拿阿森松、波蘭、葡萄牙,聖基特和尼維斯島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陵納丁斯、西薩摩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所羅門群島、塞舌爾、索馬里、西班牙、斯里蘭卡、斯瓦爾巴特和揚馬延島、中國台灣省、坦桑尼亞、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圖瓦盧阿聯酋、英國、美國、烏拉圭瓦努阿圖委內瑞拉、越南、維京群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也門。[9]

種群現狀

野生種群

中國:

大部分棲息於太平洋一帶,總數只剩下4000隻左右。中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1952年11月,福建省福清縣擱淺1頭。

1989年3月30日,福建連江縣誤捕1頭。

廣東汕頭至海南島一帶,經常有座頭鯨出沒,尤以惠陽縣大亞灣為主要漁場,20世紀50年代初期每天都可以發現數十頭。1996年4月30日,1頭座頭鯨在大鵬澳沙灘擱淺。

海南島文昌縣的七洲、瓊東縣近海於1957~1959年均有擱淺,1975年仍有擱淺報道。

1959年3月20日,大連海洋島漁場發現1頭座頭鯨,南海區以台灣省南部為主要漁場,廣東省惠陽縣大亞灣12月至翌年3月也曾有捕獲。

1962年,山東石島漁場獲1頭。

2006年1月31日,1頭座頭鯨在福建擱淺後死亡。

2009年3月18日,香港海域發現1頭座頭鯨。 全球:

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種群分別約10,400和6,000頭。

種群呈現上升趨勢,全球數量未知,但根據IWC科學委員會最新的數量評估,種群已經恢復至1940年的水平,雖然總體趨勢在增長,部分種群仍處於受威脅的狀態。

2018年,IUCN統計數為84000頭。[10]

生存威脅

海灘擱淺

2010年10月,多達80頭座頭鯨在新西蘭北部一處偏遠海灘擱淺,其中至少40頭不幸死亡。這已經是該地區近一個月來發生的第二宗座頭鯨集體擱淺事件。同年8月曾有58頭座頭鯨在新西蘭凱里凱利海灘擱淺,儘管當時有數百人協助它們脫困,但最終只有9頭鯨魚回到大海。2007年時,也有101頭座頭鯨在同一海灘上擱淺。據新西蘭環保部門統計,自1840年以來,已有超過5000頭鯨豚在該國海岸附近擱淺。這一現象通常發生在鯨類進出南極水域的時候,但專家們迄今仍未能查出它們擱淺的原因。[11]

船隻碰撞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1萬多頭鯨目動物聚集在美國夏威夷周圍海域進行繁殖。而座頭鯨在夏威夷海域正面臨新的危險,這一結論是分析1975年至2011年輪船致座頭鯨死亡的歷史記錄後得出的。在這36年間,共報道了68個船隻碰撞鯨魚的事件,其中包括撞擊傷害一隻座頭鯨幼仔。[12]

科學家尚未確定受到致命傷害或當場死亡的鯨魚數量,因為有超過63%的座頭鯨碰撞事件涉及到幼鯨和接近成年的座頭鯨。科學家認為,這些幼鯨更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和成年座頭鯨相比,它們會花更多的時間浮出水面呼吸。

令人擔憂的是,碰撞鯨魚的數量每年都在穩步上升。據《鯨類動物研究與管理雜誌》報道,這並不是因為鯨魚數量的增多,相反,事件的增多很顯然是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和座頭鯨在夏威夷海域發生碰撞的船隻中,大部分是中小型船隻(船身長度少於21.2米),科學家表示,發生碰撞船隻的尺寸恰好是商業觀鯨船的大小。美國聯邦法規要求這些船隻至少要離座頭鯨100碼。觀鯨遊客的船隻除了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外,還要保持適當的速度:該團隊發現,大多數碰撞發生時,船隻以10~19節的航速行進—很明顯,過快的速度導致船隻和座頭鯨發生碰撞。[13]

商業捕殺

2007年日本開始了南太平洋捕鯨活動。令人驚訝的是,該次的捕殺名單上,竟然有瀕危的座頭鯨。早在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就禁止商業捕鯨以保護瀕臨滅絕的鯨。但日本一直以科研為名繼續大肆捕鯨,2007年以前的10年裡,已經捕殺了1萬多頭鯨,2007年的捕殺計劃更是高達1035頭,數量是1997年的兩倍多。儘管日本辯解說,鯨的數量已經反彈,不會有滅絕危險,但國際社會反對這種大規模捕殺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14]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15]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列入《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附錄Ⅰ。 [16]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8年評估。 [17]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