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屬波利尼西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法屬波利尼西亞

 

 

 

法屬波利尼西亞海外屬地(法語:Pays d』Outre-mer au sein de la Répubique, POM),簡稱「法屬波利尼西亞」(英語:French Polynesia;法語:Polynésie française),又名塔希提。是聯合國非自治領土,位於太平洋的東南部,西與庫克群島隔海相望,西北臨萊恩群島。由社會群島、土阿莫土群島、 甘比爾群島、土布艾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等118個島嶼組成,其中社會群島的塔希提島最大。面積4167平方公里,其中可居住面積3521平方公里。總人口275918人(2017年)。 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首府是帕皮提(Papeete),1818年建城,人口2.69萬人(2017年)

簡介

公元300年已經有人在此居住。

1595年,西班牙人蒙達那首先登上馬克薩斯群島。

此後的三百年間,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先後發現了這些群島並開始爭奪所有權。

1843年,塔希提島成為法國保護領地,1880年,塔希提島淪為法國殖民地。至19世紀末,其他島嶼亦被法占領。

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領地,1956年與法國政府達成自治框架協議,1957年正式命名為法屬波利尼西亞,由總督管理,領地議會和政府委員會協助其工作。

1977年開始實行地區自治,1984年實行內部自治,但法國仍掌管外交、國防、財政和司法權,政府委員會的權力,尤其是商務方面的權力有所增強。法國委派高級專員取代總督為最高行政首腦,管理政府委員會。

1984年9月改政府委員會為部長會議,主席由領地議會選出。加斯通·弗羅斯當選為首任主席。

1991年4月、1996年5月和2001年5月弗羅斯連任主席。

2000年1月,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通過憲法修正案,將法屬波利尼西亞地位從海外領地提升為海外屬地(Collectivité d』Outre-mer, COM),加大自治權利,並有權與其他太平洋國家簽署國際條約。

2004年2月,法國國民議會將波利尼西亞提升為具有高度自治的海外屬地(Pays d』Outre-mer au sein de la République,POM),享有自主選舉領導人、議會立法、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及組織全民公投等權力,政府主席改稱法屬波利尼西亞主席。法國中央政府保留外交、國防、司法、安全、海關等涉及主權事務的權力。

2013年5月17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將法屬波利尼西亞重新列入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

地理環境

法屬波利尼西亞位於太平洋的東南部。由社會群島土阿莫土群島甘比爾群島土布艾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等共有118個島嶼組成,其中76個島嶼有人居住,社會群島為主要群島。其中塔希提島(又譯「大溪地」)系法屬波利尼西亞最大島嶼,島上山峰聳立,最高峰奧羅黑納峰海拔2241米。

法屬波利尼西亞屬熱帶雨林氣候,每年5月至10月為旱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全年平均氣溫為24-31°C,年均降水量1625毫米。歷史上曾多次遭受颶風襲擊。

經濟

綜述

法屬波利尼西亞是大洋洲地區位於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之後的第五大經濟體。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旅遊業已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自1966年以來,由於法國在南太平洋進行核試驗,在波駐軍日益增多,促使建築業和服務行業急劇發展,外來勞務人員大量湧入塔希提島,使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遭到破壞。農業長期投資減少,使農產品出口變成進口,約80%的食品靠進口,椰干因國際市場價格低落而出口銳減。每年靠法國政府提供援助補貼財政虧損。1995年法國與波利尼西亞達成協議,1996年~2006年,法國每年將提供283億太平洋法郎援款;並於1996年初最終停止核試驗。該協議有望能促使波利尼西亞發展多樣化經濟,增強長期堅持獨立的傾向。為增加財政收入,1997年10月政府宣布實行增值稅。波是太平洋共同體成員,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方面獲得該共同體的援助、技術指導和培訓。波政府正在努力尋求與亞洲和太平洋國家發展緊密的經貿關係,以促進其出口的能力。

波的經濟增長點主要在於服務業和與旅遊相關的行業,這兩個行業為波創造了可觀的就業機會。波的農業大溪地島上的諾麗果產量占世界總產量80%以上,世界上大約有95%的諾麗產品都源之於塔希提群島上。波的珍珠養殖行業則增長較慢,這主要是由於受到日本經濟衰退的影響,而日本是黑珍珠的最大進口國。90年代後期波經濟持續增長,1998年增長6.2%,99年增長4%,2000年增長4%。波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法國的財政支持和波的旅遊業的發展。[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