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尹吉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尹吉甫

尹吉甫西周尹國國君,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又官名,稱尹吉甫。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尹吉甫周宣王命與南仲出征獫狁,獲大勝,反擊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後又發兵南征,對南淮夷征取貢物,深受王室的倚重。遺物有「兮甲盤」。有子伯奇伯封。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經》的主要採集者。

2009年4月23日,「中華詩祖」尹吉甫(兮甲)的墓碑紀事碑(刻有墓志銘),在湖北十堰市房縣青峰鎮松林埡宋家溝水庫壩底部出土。[1]

王國維《兮甲盤跋》認為:「甲」是天干的開始,而「吉」也有開始的意思,兮甲為對周王謙虛自稱,與兮吉通用。《毛詩》開始於字前加「尹」,尹是官職之名。

人物簡介

宰相尹吉甫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人物,是西周奴隸制王朝(春秋戰國時代之前)的一代宰相、軍事家、詩人、哲學家。尹吉甫(生卒年不詳),即兮伯吉父。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鎮)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內史,有文武才。西周宣王時,北方獫狁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侵擾甚劇。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周宣王命出征獫狁,率軍反攻到太原而返,駐防今平遙城一帶。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誌》載:「周宣王時,平遙舊城狹小,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曾駐兵於此。筑西北兩面,俱低。」又載:「受命北伐獫狁,次師於此,增城築台,教士講武,以御戎寇,遂歿於斯。」

相關傳說

尹吉甫,姓兮,字伯吉父房陵(今房縣)人,死後葬於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歷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是《詩經》的主要編纂人。

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繼位,選賢用能,國家興旺,周室中興。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為大臣。尹吉甫文武雙全,文能治國,武能安邦。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奴隸制商朝之後的第一個封建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稱[[東周],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西周周宣王親命大臣作詩為頌「文武吉甫,天下為憲」。被封為太師

古房陵有與中華文明幾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的故土有着大量的尹吉甫的文化遺存。西周以後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為「忠義」至尊的化身,後來一直成為王宮大臣們做人為官的典範。特別是房陵歷朝歷代官員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廟,不僅是為了紀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詩房陵,葬於青峰的歷史事實,更是為了啟迪後人做「忠孝」的榜樣。

房縣民間有着大量有關尹吉甫的鮮活生動的傳說故事,更有大量翔實的文物遺蹟。有關尹吉甫的遺蹟,有多處,其中為祀祠尹吉甫而修建的石窟「青峰寶堂寺」,大門用方石雕刻,寺中精美的石門、石窗、望柱、挾欄等就在絕壁上雕鑿而成,寺內供奉着尹吉甫的石像,其像手中還握着一個大毒蜂。(另有傳說)寺前有八間木雕結構廟房,還有高大莊嚴的龜馱碑,有二遵高浮雕龍鳳碑、鳳帽,都是遠古御碑。清朝又兩次擴建。有一巨立碑記。首句就點到說:「夫青峰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之佳城(佳城指古墓地)……」有關尹吉甫的傳說故事在房縣經群眾口耳相傳,世代不絕,與相關遺蹟交相映證,特別是與尹吉甫有關的多處天官墳在房縣的傳說,更為生動傳神。

房縣民間詩經民歌傳唱從古到今,流傳甚廣,全縣東、西、南方八個鄉鎮中大批農民能夠用不同形式歌調唱出詩經「關睢」、「伐檀」等多首《詩經》詩歌。一篇《詩經》作者的故鄉仍在傳唱《詩經》的文章,曾經轟動大江南北,響徹海內外。

人物評價

有人說尹吉甫房陵人;也有人說他是古蜀國江陽人,只是食邑房陵。過去縣城東關有一方贔屓座的大石碑,俗稱龜馱碑,記載尹吉甫生平事跡,文革後不知去向。聽說房縣博物館現藏有一方周太師尹吉甫碑,不知是不是那方龜托碑

尹吉甫姓兮名甲,字吉甫,尹是官名。後人以官為姓,稱作尹吉甫;成為尹姓的濫觴。尹吉甫東周宣王時的名臣,用後世通俗的說法,可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當時北獫狁入侵宗周,進攻到了涇水北岸,形勢相當吃緊。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周宣王命出征獫狁,取得勝利,反攻到太原,並在平遙一帶駐防。尹吉甫還曾奉命在成周一帶徵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銅器兮甲盤,記載了尹吉甫征伐獫狁有功受賞及向淮夷征貢賦。《詩經六月》也詳細的記載了尹吉甫獫狁之事。

尹吉甫和《詩經》很有些關係,《詩經》中有些篇章是讚美尹吉甫功績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象《大雅》中《崧高》、《烝民》、《韓奕》、《江漢》諸篇。謝安石曾問他那位詠柳的侄女謝道蘊詩經》何句最佳,道蘊答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我們現在看吉甫作頌,和《國風》中的一些篇章相比,象是缺乏低徊感人的氣質。大官作詩,空見辭藻,少見性情,古今皆然。

更新的說法是《詩經》一言以蔽之是尹吉甫一人所作,持此說的好象是台灣李辰冬先生,他作了一本《詩經研究方法論》,認為「三百篇的形式有點像民歌,實際上,作者是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他的內心,並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無個性,而三百篇篇篇有個性。所謂個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如果李先生的說法成立,尹吉甫可不是率爾操觚,而是比屈原早五百年的大詩人。但李先生的說法僅是一家之言,和《詩經》是民歌總集的傳統說法相比,顯得單薄,不好輕信。

尹吉甫也有不能讓人首肯的地方。曹植貪惡鳥論》云:「昔尹吉甫信用後妻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黍離》有句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對父親尹吉甫的哀怨溢於言表。

出生地

關於尹吉甫的出生地,中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房縣青峰)人,一說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另一說是西周封鉅(今河北滄州南皮)人,目前已確認吉甫房陵人氏,尹吉甫仕於西周,征戰於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地,食邑房,卒葬於房。

中國湖北人說尹吉甫是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十堰青峰)人的依據是------成書於南宋理宗嘉熙三年的《方輿勝覽》中就說尹吉甫為房陵人。尹吉甫 死後,葬於十堰青峰山,今碑文尚存。明嘉靖間,知縣夏維寧為其專修一坊,曰:"忠孝故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縣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鑲嵌東門城樓。唐朝時期和明朝時期以及清朝時期湖北省地方志《鄖陽府志》中都記載說尹吉甫是湖北青峰人,留有歷史遺蹟在。而清代貢生張開隱也有詠房州青峰佳景雲:"記得房陵古號州,青峰更見景多幽。山為文峰巒環繞,寺有清泉水長流。同治年間仙佛在,尹公墓側斷碑留。"舒新城主編《辭海》中華書局1947年版載:"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業,進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歸。"現仍有《詩經》詩句在湖北一帶盛傳。

中國詩經過學會會長、河北師大教授夏傳才先生說:"尹吉甫西周宣王時代的重臣,於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業,是對華夏民族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又是確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詩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詩保存,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藝術上已相當成熟,比戰國時代楚國屈原要早四百年。論先後,中國詩史應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縣,其後裔世居於此,以湖北省房縣為籍里,可考可信。詩經中華文化的原典,詩經學是世界性的學術,尹吉甫房陵人而不是古蜀國江陽人,河北南皮縣山西平遙縣吉甫墓都是紀念性的墓,四川瀘州之說系誤傳,湖北省房縣發掘出當地民歌與《詩經》樂歌的結合,以及與尹吉甫相關的民間傳說,很有價值。"

中國河北人說尹吉甫西周封鉅(今河北滄州南皮)人的依據是------尹吉甫滄州南皮今碑文尚存。尹吉甫墓位於河北滄州南皮縣城東3公里處,現墓封土很小,墓碑現存於縣文保所。文武兼備,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眾,武以威敵"的賢臣,死後葬於此地,專家多次考證,以及有關史料研究表明,該墓是南皮尹氏家族協商決定築墳,集資復立墓碑只是為紀念尹吉甫而修建的紀念性墓。1982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四川人說尹吉甫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陳鑫明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撫琴台遺址"琴台霜操",乃古瀘州八景之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志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瀘州人,但是瀘州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並無其他歷史遺蹟,因此,尹吉甫也不是瀘州人

湖北省房縣史志辦負責人鄒主任表示,尹吉甫房縣人這個問題"已經沒有爭議"。鄒主任說,早在10年前,全國詩經研究專家就確定,尹吉甫的出生地和安葬地均在房縣。"我們這裡有尹氏宗祠族譜墓葬等文物遺址,並經過國內眾多的詩經研究專家確認。尹吉甫出生在房縣,安葬在房縣,已成為史學界公認的事實。"

湖北河北四川、三省都留有尹吉甫的歷史記載和遺蹟,尹吉甫在各自的地方都小有名氣,三個地方都認為尹吉甫是是各自地方的人,沒有任何正史明確記載在歷史上有尹吉甫這個人,除湖北十堰市房縣有多處證據及歷史遺蹟以外,其他兩處地方所有的依據均為尹吉甫死後2000多年的地方志,都有人為編造和虛構的嫌疑。

學術研究

研究過尹吉甫的主要學者:晚清李南金胡壁,1980年代台灣著名的文化學者李辰冬,21世紀中國大陸的著名青年學者、作家、文化專家金久皓,中國詩經學會會長、文化學者夏傳才河北研究人員杜志勇等。

台灣著名的文化學者李辰冬先生畢生研究尹吉甫並認為詩經是尹吉甫一人所做轟動世界,但是一直沒有得到認可,因為《詩經》中許多作品產生於尹吉甫死亡之後平王到春秋中期。人死了,怎麼還能作那些詩歌呢?這是尹吉甫的學說受台灣學術界反對的根本原因。不過,這件事情證明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專門研究尹吉甫,並給予很高的評價。李辰冬最後的結論雖然錯誤,但他開始了台灣學術界的尹吉甫研究。

大陸的著名青年學者、作家、文化專家金久皓先生髮表了大量的關於尹吉甫的文章,最早發出"尹吉甫到底是哪裡人?"的疑問,而引起全國人民對尹吉甫的關注,引起全國新聞單位對尹吉甫的關注,使得尹吉甫在世界的地位得到提升,金久皓教授研究尹吉甫的多篇作品成為"標杆性"文章而被世界媒介和所有研究關注尹吉甫的人大量引用,新華通訊社中國新聞社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香港台灣的許多媒介引用的其實都是金久皓先生的見解和話語表述。網絡上有許多文字假借金久皓教授的名譽進行傳播。據說由於受到著名青年學者、作家、文化專家金久皓教授作品的影響,湖北作家郭光林父女創作出版了第一部反映尹吉甫的長篇劇本《尹吉甫》,金久皓教授為研究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驅吉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中國現今研究尹吉甫的帶頭人。

中國詩經學會會長、河北籍文化學者夏傳才先生以發表論證:"尹吉甫采邑在房縣,其後裔世居於此,以房縣為籍里,你們調查的材材可考可信。二《》是西周推行文王之化的樂歌,當然會廣泛地推行於尹吉甫的采邑,並深入民間。你們發掘出當地民歌與《詩經》樂歌的結合,以及與尹吉甫相關的民間傳說,很有價值。"的言論而聲名大震。

河北研究人員杜志勇一直懷疑沒有尹吉甫這個人,因為詩經上沒有記載。此外湖北的研究民間傳說的人員傅廣典袁正洪等一直為尹吉甫造勢找名人資源。

吉甫盡忠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姬靜繼位,國家興旺發達,人民安居樂業。尹吉甫智力超群,博學多才,周宣王對他十分器重,他也對周宣王特別忠誠。周宣王封他為太師

尹吉甫的遺物

尹吉甫青銅器,歷代出土甚多,最著名的除兮甲盤 外,見於著錄的還有清代出土的兮吉父簋,道光年間陝西寶雞縣出土的兮伯吉父盨蓋,1940年陝西扶風縣任家村銅器窖藏出土的吉父鼎善夫吉父鼎,善夫吉父鬲(10件)、善夫吉父簠、善夫吉父盂、善夫吉父 (2件),1972年陝西扶風縣北橋村銅器窖藏出土的伯吉父鼎、伯吉父簋和伯吉父匜等。兮甲盤自宋元以來,有宋張掄的《紹興內府古器評》、元鮮于樞的《困學齋雜錄》、清代吳大澄的《愙齋集古錄》、近代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嚴一萍的《金文總集》、吳鎮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等35種圖書著錄,方浚益王國維郭沫若楊樹達李學勤連劭名等十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考釋,足見其重要程度。

前任:
尹佚
尹國國君
繼任:
尹武公

參見

尹吉甫鎮

參考資料

  • 兮甲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