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溪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納溪區瀘州市轄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長江之南,永寧河下游兩岸,東連合江縣,南接敘永縣、興文縣,西連江安縣,北鄰瀘州市江陽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5°09′-105°37′、北緯28°02′14〞-28°26′53〞,東西寬41千米,南北長46千米,形似正方,總面積1150.6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12年)。全區轄3個街道、12個鎮:安富街道、永寧街道、東升街道、大渡口鎮、護國鎮、打古鎮、上馬鎮、合面鎮、新樂鎮、豐樂鎮、白節鎮、天仙鎮、渠壩鎮、龍車鎮、棉花坡鎮。區政府駐安富街道友誼路,距市政府21千米。

南高北低,平壩、丘陵、低山兼有,海拔在230米—963.2米之間,全區最高點在打鼓鎮普照山白土岩。境內有大小溪河130餘條,總長度640餘千米。長江流經區境北部長28.8千米。永寧河是本區長江最大支流。年降水量851毫米,年均氣溫17.5℃。隆瀘鐵路、廈蓉高速公路、321國道、308省道過境。特產有護國沙田柚[1]、納溪泡糖等。有鳳凰湖——來鳳森林公園。

歷史沿革

西漢至西晉本江陽縣地,成漢(304—347年)時江陽郡為夷僚(少數民族)所據,江陽郡寄武陽縣地(今井研縣南),後寄治武陽縣治(今彭山縣東北),稱西江陽郡,後復故土。東晉穆帝(345—361年)於此(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置漢安縣,初屬江陽郡,後為東江陽郡郡治。《永樂大典·瀘州志》:「[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於納溪口置軍寨,元豐元年(1078年)徙都巡檢使主之,紹定中(紹定五年,即1232年)升[納溪]寨為縣,縣治距州城下流三十里。」屬瀘州瀘川郡。《永樂大典·瀘州志》:「納溪,古寨名。……昔諸葛武侯平雲南,於溪右立寨[招]降。……納溪縣,縣名。古之有溪,上控永寧界首,下注瀘江,昔諸葛武侯平定雲南,蠻夷(少數民族)納貢而出此溪,因名納溪,又曰云溪。」

春秋戰國時,屬巴國、巴郡地。漢、晉、南北朝為江陽、漢安、綿水等縣地。隋分屬瀘川、江安、漢安等縣地,唐屬江安(漢安)、涇南縣地。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在今永寧河入長江的河口置納溪寨。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升納溪寨為納溪縣。先屬瀘州,後屬江安州。元、明、清三代均屬瀘州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屬川南軍政府,後屬下川南道、永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撤銷永寧道,直屬四川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隸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3日,納溪解放,同月12日成立納溪縣人民政府,隸屬瀘縣專署。1952年改屬隆昌專署,1953年初屬瀘州專署。1960年,改屬宜賓專區。1969年1月18日成立納溪縣革命委員會。1983年6月建立省轄瀘州市,納溪縣劃歸瀘州市管轄。(以上分別摘自《瀘州年鑑》2004年版及2005年版)

1996年,納溪區面積1139.7平方千米,人口45.8萬人,轄1個街道、8個鎮、5個鄉:安富街道、護國鎮、花果鎮、大渡口鎮、白節鎮、合面鎮、上馬鎮、打古鎮、豐樂鎮、棉花坡鄉、龍車鄉、渠壩鄉、新樂鄉、樂登鄉。區政府駐安富街道。 ?年,樂登鄉改天仙鎮。調整後,納溪區轄1個街道、9個鎮、4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納溪區總人口425333人,其中:安富街道67916人,大渡口鎮37329人,護國鎮27252人,打古鎮30522人,上馬鎮25722人,合面鎮29948人,花果鎮27425人,豐樂鎮28437人,白節鎮31997人,天仙鎮14669人,棉花坡鄉39899人,新樂鄉24675人,渠壩鄉15462人,龍車鄉2408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納溪區常住總人口451401人,其中:安富街道33196人,永寧街道50020人,大渡口鎮31871人,護國鎮54795人,打古鎮31038人,上馬鎮26543人,合面鎮33870人,棉花坡鎮33738人,豐樂鎮33628人,白節鎮35996人,天仙鎮14952人,新樂鎮28090人,渠壩鎮17526人,龍車鎮26138人。

2013年,省政府批覆同意將棉花坡鎮的柿子村、九川村、大林村、大溪村、朱坪村、五頂村和五頂山社區共7個村(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永寧街道管轄,將新樂鎮的炳靈村、百梯村和百梯社區共3個村(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安富街道管轄。2013年末,全區1150.22面積平方千米,總人口48.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45萬人。轄2個街道、12個鎮,22個城市社區、21個農村社區、176個行政村。

2014年,瀘州市政府(瀘市府函[2014]33號)批覆同意設立東升街道,轄柿子、九川、大林、大溪、五頂5個行政村。

視頻

納溪區 相關視頻

四川省納溪區
納溪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