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宜蘭文昌廟
圖片來自xuite

宜蘭文昌廟,又稱文武廟廟宇雖是兩主神,但此廟多被慣稱「文昌宮」或「文昌廟」。從小在廟旁長大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博物組職員許文漢發表見解說,一般總以為文昌帝君才是此廟唯一的主神,把「二合一」的廟看做是一座廟,這與國人重文輕武的觀念,可能不無關係。,舊稱文昌壇,是位於臺灣宜蘭縣[1] 宜蘭市中山里的文昌廟關帝廟,過去也是仰山書院的所在。

目錄

歷史沿革

清治時期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由通判高大鏞倡建。陳淑均所著《噶瑪蘭廳志》一書中稱其為「文昌壇」,左右各設廂房且前庭東址並置敬字亭一座。官方從四川梓潼迎回文昌帝君供奉,並樹立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夫子牌位,以及倉頡夫子神位。

道光二年(1822年),官員邱竣南創立考棚,作為每年四月童生考試之所。道光五年(1825年)通判呂志恆以東廂作為仰山書院使用,並於臨街處建一門樓,地方名人如楊士芳李望洋等均曾任書院山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通判朱材哲倡捐改建為左、右二殿,左奉文昌、右奉關帝。咸豐元年(1851年)居民拓建外牆、山門等。

日治時期

初期,仰山書院曾被移作警察署與警察官吏宿舍使用,原本書院右側的廂房整個被拆毀,改建為日式宿舍。1905年,兩個主殿與五夫子祠都作為宜蘭公學校一年級學生的教室,前方廟埕則是小學生的運動場,剩下的書院建築則教授漢學。開學典禮就在廟內舉辦,當時設有五個班。1910年,阿元師(陳榮元)重修屋頂剪黏及瓦作。之後亦歷經數次整修。1923年,宜蘭女子公學校(今宜蘭國小)新校舍建築完成,才將學生移出此廟。 1925年重修文昌廟聖像、五夫子牌位,並在牌樓東南側牆垣立有捐修碑。碑上的廟名刻為「文武廟」。

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的1947年整修,其碑記也刻為「文武廟」。

廟方空房舍由政府開放讓人民自由登記佔用,被本地鄉民「蔡老瓜」(蔡姓綽號「老瓜」),將書院的房舍整間佔有,再分租給其他人住。院落、日式宿舍群以及周邊既有的空地,均陸續被當地居民、外省退伍榮民佔用。老兵們佔居在文廟內,除使用神像後方的貯藏室,也在廟殿之內搭建廂房,並扮演起廟公的角色。過去,總蘭社經常在廟埕的空間聚會練習,所以武廟的空間使用率很高,香火曾比文昌帝君鼎盛。後來,由於老兵的經營,加上民眾對教育的重視,文廟逐漸興旺起來,反而是武廟因為北管音樂的沒落,漸漸冷清。

文昌廟前大片的空地為西門市場,昔日為宜蘭市重要的集貨市場,但因交通模式改變而沒落。1980年代,老兵過世之後,由地方組成的祈安會(媽祖會)接管,經過角力,才逐漸由現在的文昌廟管理委員會完全接手。前庭的照壁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在原內埕的地方新建一公尺多高的牆垣。1978年時,加建牌樓,並陸續填高廟埕,新建香爐、天棚、文殿、武殿前方兩側的鐵皮屋與廁所。

廟方1990年開始發放清寒子女獎助學金,宜蘭縣大學、高中、國中清寒學生,每校可推薦6名。該年也增設魁星神像。

廟地屬於國有財產局,因廟方多年未繳交使用費,2004年左右被國有財產局宜蘭分局命令繳交新台幣128萬元的不當得利補償金。

空間配置

廟宇臨文昌路側為一牌坊,上懸「文昌宮」匾,雙柱對聯為「祈學業進步」、「求金榜題名」,牌樓後為西門市場舊址。

過西門市場後另有一三門牌坊,面對牌坊正面中間懸掛「文昌廟」匾(匾上載明中華民國六十七年春立),右邊門上懸「文教熾昌」匾,左邊門上懸「武揚關聖」匾,左右門背面分懸「文稱六府」、「武統三軍」匾。1997年時的新聞報導表示,十幾年前牌樓上曾懸有時任縣長題字寫著「文武廟」三字的匾額。

進入三門牌坊後為內埕廣場,上有天棚遮蔽風雨,東側供奉文昌帝君之坐騎麒麟,西側供奉關聖帝君之坐騎神馬。

主建築分為東西兩側,東為文昌宮,西為武昌宮。兩宮皆開三門並各設天公爐,室內以水泥牆分隔,僅留一小門相通。

文昌宮(以下未特別註明者均為神像)

武昌宮

祭祀活動

宜蘭孔廟竣工前,此廟實質上扮演了文廟、武廟的雙重地位[2]

日治時代,文昌廟仍持續進行著清朝時的春秋祭典,由廟方董事邀請當地保正與文武舉人生員,分派執事參列與祭。春祭延續三天,三日時致祭文昌,並恭送聖蹟,四日致祭武聖,五日則致祭五夫子祠,行三獻禮。戰後時期,廢祀祭典,該廟的官方色彩漸減弱,少具有官方科儀色彩。[3]

農曆六月二十四為關聖帝君和西秦王爺共同的誕辰,除了兩神共同出巡,在西門市場的空地間也會擺戲臺做北管、布袋戲或歌仔戲。廟方在每年五月或八月或農曆二月九月,則會迎清水祖師或是關渡媽祖來廟坐鎮。

每逢考季許多考生影印准考證到此廟祭拜文昌帝君,也有少數考生會來拜關聖帝君,如報考軍校或是體育系、或是考生拜錯。

參考文獻

  1. 宜蘭縣,e-land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李界木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莊雅惠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