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濂

宋濂
出生 1310年11月4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宋太史、宋學士、宋文憲、宋潛溪、宋龍門
職業 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
知名於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知名作品 《宋學士全集》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

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

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

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基本信息

本名:宋濂

別稱:宋太史、宋學士、宋文憲、宋潛溪、宋龍門

字號:字景濂,號潛溪

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金華浦江

出生時間:1310年11月4日

去世時間:1381年6月20日

主要作品:《宋學士全集》

主要成就: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官職: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

諡號:文憲

人物生平

英敏強記

宋濂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 (11月4日),因與其祖父同日生,故名為壽,後改名濂 。其祖先宋栢在南宋時年遷徙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至宋濂時才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 。

因其母懷孕僅滿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時多病,"每風眩輒昏迷數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親陳氏的悉心照顧,得以順利度過童年。 為人聰明、記憶力強,號稱"神童"。

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精通《五經》。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舉薦,順帝召宋濂為翰林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 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華山為道士,實則入山著書。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龍門山著書。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軍隊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諸暨勾無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顯宗以"五經"師聘,宋濂推辭。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顯宗在郡中設學堂,召宋濂為婺州郡學《五經》師。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被朱元璋召至應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十月,奉命為朱元璋子朱標教授"五經",後又參與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禮賢館,宋濂等人均在館中。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詔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褘為總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詔修《元史》,至二月開修,宋濂、王褘為總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學士、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同年八月,《元史》書成,宋濂被任命為翰林院學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歐陽佑等儒士採得元朝事跡還朝,朱元璋遂於二月初六開局續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褘為總裁,至七月一日,全書告成。 七月,因失朝被降職為翰林編修。

國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卻因祭祀孔子未按時呈上奏章,於八月被貶為安遠知縣。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還任禮部主事。 十二月,升任太子贊善大夫。

同年,甘露屢降,朱元璋問宋濂這樣的天象是什麼預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訴朱元璋受命於人不於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響。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為朱文正求情,說可以將朱文正貶到邊遠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問宋濂作為帝王,應該讀什麼書為主,宋濂推薦給朱元璋《大學衍義》,朱元璋於是命將書中內容貼在宮殿兩邊牆壁之上,召集大臣,讓宋濂給大臣講《大學衍義》中的內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張唯王輝等數十人,將他們都任命為翰林編修,以宋濂為其師。 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仍兼贊善大夫。八月十六日,與詹同同任總裁,奉命修《大明日曆》,九月開館,至次年五月修成, 又輯其中五卷為《皇明寶訓》。同年九月,朱元璋為散官分階定俸,任命宋濂為中順大夫,命他參中書大政,宋濂婉辭。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喪禮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隨太子朱標及諸位講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與朱右等定王國所用禮。 六月,除任翰林學士承旨,其餘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還鄉,朱元璋親自餞行,並命宋濂之孫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頭叩地辭謝,並約定說:"臣沒死之前,請允許臣每年來宮內覲見陛下一次。"回鄉後,宋濂每年乘着帝慶節的機會如約進京陛見。

老而罹禍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與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卒於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 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明憲宗成化(1465-1487年)年間,蜀王朱申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撫馬俊為宋濂上奏申訴,孝宗經禮部商議後下詔恢復宋濂的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其所葬之地舉行祭祀。

明武宗正德年間(1491年-1521年),宋濂獲追諡為"文憲"。[1]

主要成就

思想

宋濂對於佛、道二氏,尤其對於佛教典籍,也曾潛心研究,並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觀方面,他借用醫家與早期道家所使用過的"氣母"即"氣者生之母"的說法,認為宇宙的升降運動和四季庶物的欣榮藏息,是"氣母"即"元氣"運行的緣故。這種"氣母"或"元氣","其出無根,其人無門",無涯無際,人們雖不能覺察它,但它確實存在。宋濂認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絕對的,它通過元氣而致有萬物和運動。

自然界所以充滿生機,就是因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過元氣在起作用。

他認為,求道問學,修養道德,就在於體認和獲得這個"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夠"衝然"、"淵然"、"渾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與天地並運,與日月並明,與四時並行,於是便實現了"君子之道"。而人所以能體認"天地之心",則是因為"吾心"本具"太極",它無大不包,無小不涵,因而能與天地之"太極"感應而"桴鼓"相應,所謂體認"天地之心",原不過為發抒"吾心"本有的"天地之心"而已。

六經的實質就是記錄"吾心"所具之理,故六經與"心"同樣具有絕對性,"心之為經,經之為心",如形影不可分離。此種態度,反映了金華朱學重經史的傳統。

對於"吾身之心",宋濂稱之為天下"至寶",因而人"心中自有聖人",不勞外慕,關鍵在於如何去"識心"、"明心"。

而"識心"、"明心"的方法則為不斷克除"人偽",做到"存心"。克除"人偽"之法又在於學,學的內容就是記錄聖人之心的六經。

同時,宋濂也曾談到格物致知,但未論述其具體的方法、步驟,而更熱心於倡導佛教破二邊的不二法門,以佛教為"人道之門"。因而宋濂之學兼有朱學、陸學的特點,並受佛學的影響。其學說為元代開始的朱陸合流到明中期王學出現之間思想嬗變的環節之一。

文學

一代文宗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劉基贊其"當今文章第一"。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風淳厚飄逸 ,文章中較多頌揚封建統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宋濂此類文章,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響,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傷情緒。他的文名遠播國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高麗日本安南等國使節曾出雙倍價收購宋濂文集。 明代及明以後的文學家對其詩文也多有評論:

陳旅:辭韻沉鬱,體裁簡嚴。 (《名山藏》引)

歐陽玄:氣韻沉雄,如淮陰(韓信)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翩然騫舉,不沾塵土;辭調爾雅,如殷彝周鼎,龍文漫滅,古意獨存;態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才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於斯? (《名山藏》引)

楊維禎:文浩博淵,深聲鏗蔚。如春江之濤,湠漫無涯涘。如平沙漫漫,鐵騎數萬,縱橫馳逐,不可控馽。如武庫一開,千珍萬寶,光采爛然。如尋河源,至於底柱,至於龍門,至於積石,至於崑崙,不得不止焉。 (《宋學士文集·序》)

劉基:宋濂(文)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又其次張孟兼。 (《藝苑卮言》引)②文主六經,奴百氏。馳騁之餘,取老佛語,資嬉劇譬,猶飯粱肉而茹苦茶、飲茗汁。 (《國朝獻徵錄》引)

徐尊生:南都有博學士兩人,曾以舌為筆,宋以筆為舌,實相儷也。 (《玉堂叢語》引)

王世貞:①文章之最達者,則無過宋文憲濂、楊文貞士奇、李文正東陽、王文成守仁。宋庀材甚博,持議頗當,第以敷腴朗暢為主,而乏裁剪之功,體流沿而不返,詞枝蔓而不修,此其短也。若乃機軸,則自出耳。 (《藝苑卮言》引)②宋景濂如酒池肉林,直是豐饒,而寡芍藥之和。 (《藝苑卮言》引)③二君名雄虎觀,價重雞林。黼黻皇猷,明昌治藻。一時文字之顯,未覩厥敵。初不以詩名,然亦嚴整妥切,文寔不太過之。宋有子珩,翰詞雋發。泛駕之才,汗血便隕。薦紳悲憫之矣。 (《明詩評》)

林時對:夫以劉伯溫之瑰奇、宋景濂之溫醇、解大紳之豪爽、曾子棨之英邁、高季迪啟之超脫、李賓之東陽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簡嚴、王敬夫九思之高邁、崔仲鳧銑之修潔、吳匏庵寬之純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楊用修慎之奧衍、王槐野維楨之簡練、康德涵海之雄駿、廖鳴吾道南之富有,此權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間耳。 (《荷閘叢談》)

紀昀: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閒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度。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史學

宋濂有史才,曾主持編纂《元史》二百一十卷,王禕將其與司馬遷相比 ,四方學者稱其為太史公。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掩蓋了史學成就,據說他青年學習《春秋三傳》時,就擅長記憶歷史年代;成年後,也喜歡創作人物傳記、行狀墓誌。他在《洪武聖政記》中,改變之前"以古為鑑"來勸諫君主的方法,創造了"以今為鑑"的勸諫方法,他是"以今為鑑"的"資鑒派",《洪武聖政記》及他的另一部著作《浦陽人物記》,對於有明一代的史學頗有影響。但宋濂的史學只是他藉以宣揚經學的工具,雖然從事歷史著述卻不想以此名世,宋濂的在《元史》中的創作也不能與其散文、寓言等作品相比。

個人作品

宋濂著作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諸子辯》、《龍門子凝道記》二十四篇、《潛溪內外集》三十卷、《鑾坡集》二十五卷、《蘿山吟稿》二卷、《浦陽人物記》二卷、《翰苑集》四十卷、《芝園集》四十五卷、《洪武聖政記》二卷、《朝京稿》五卷等。 還著有《篇海類編》二十卷,《洪武正韻》十六卷。他曾主編《元史》二百一十卷。除《洪武聖政記》一向單行及《元史》集體所撰外,其它作品後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亦稱《宋文憲公全集》或《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其中《送東陽馬生序》收錄於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八年級下學期文言文單元。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軼事典故

宋和尚

宋濂精於釋老之學,而僧人宗泐精於儒學,朱元璋每每稱道:"泐秀才,宋和尚。"

少年神童

宋濂六歲時入小學,一日便讀完唐人李瀚編著的《蒙求》,其後日記兩千言。九歲能作詩,人稱"神童"。十五歲時,六里人張繼之聽說宋濂善記,邀請他到自己家中,問多少日可通背四書經傳,宋濂說只需一周。張繼之不信,隨機抽取雜書、稗記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誦,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張繼之大為驚異,對宋濂的父親說:"這個孩子天分非凡,應當讓他隨名師學習。"

性格慎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宮中問對的話,絕對不會告訴別人。應制的作品,也將其草稿刪毀。曾在居室的牆壁上寫"溫樹"二字,有人向他問及宮內之事,他指二字來給他們看。 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陳說事情,質樸無隱,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問,他也一一回答。曾經說:"人君就像父親、像天一樣,難道可以欺騙他嗎?"宋濂曾與客人飲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宋濂都以實回答。朱元璋笑着說:"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朱元璋因此越來越相信他的誠實。宋濂常常告誡子孫說:"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樣,要怎樣回報呢?只有做到誠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貢獻出萬分之一罷了。"

朱元璋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朱元璋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會了解他們。"

主事茹太素曾上奏章一萬多字。朱元璋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說:"這裡不敬,這裡的批評不合法制。"朱元璋詢問宋濂的意見,他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朱元璋查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朕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清廉高風

宋濂面對財物非常廉潔,曾經在門上寫了大字:"寧願忍受飢餓而死,不能貪利而活着。"君子把這句話當成名言。權貴如果是宋濂不喜歡的那個人,即使拿一滿袋子黃金,只要談論中有一點矛盾,即使把錢送給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兩黃金送給他,宋濂推辭而不接受。朱元璋問他這件事,宋濂回答說:"天朝的侍臣卻接受蠻夷小國的金錢,不是維護國體的做法。"

米上書字

宋濂視力很好,能在一粒米上寫"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字。

別號

宋濂號潛溪,除此之外,他還有許多別號,如:龍門子、玄真遁叟、仙華生、元貞子、元貞道士、仙華道士、幅子男子、無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宮散史、禁林散史等。

後世紀念

墓葬

據《明史》及《夔州府志》記載,宋濂先被葬於蓮花山下,後又遷到華陽城東。 但墓址今已不存。

故居

宋濂故居遺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上柳家與禪定寺中間,潛溪南岸,面積約400多平方米,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

橫溪宋宅村宋濂祠堂離浙江省蘭谿市區37公里,蘭谿市政府於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書法欣賞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