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景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景濂先生

宋景濂先生(1922年~1994年),江南絲竹簫笛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學會會員。由於其在洞簫上的造詣和影響力,被譽為「江南簫王」。

宋先生1940年7月畢業於嘉興一中。1978年,擔任江南絲竹研究組組長,努力投身於民族樂曲的整理與創作活動。先後接待了美國日本瑞典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的文化團體,進行民族音樂交流50餘次。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以《簫笛老人的春秋——訪民間音樂家宋景濂先生》為標題,以他為主演奏的8支樂曲作貫穿,組織播發了一組專題報道。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選的世界音樂專集,選入了他與徐匡華古琴、洞蕭合奏的《思賢操》、《平沙落雁》、《和平頌》3首樂曲。1983年起多次在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義演,受到熱烈歡迎。他根據自己50多年豐富的演奏經驗,用五言詩的形式寫出了《絲竹演奏法要領》的學術性口訣[1]

宋先生出生在湖州埭溪鎮上的一個音樂世家,在他漫漫人生風雨歷程中,都是奉獻給他深深依戀的洞簫事業。祖父精笛藝,父親好吹笙,姑母、姑父喜弄琵琶二胡。良好的家庭氛圍,使他從小耳濡目染,深得音樂薰陶。7歲時,他開始擇學吹,從而邁出了長達六十多年藝術歷程的第一步。

少年宋景濂有一段頗為傳奇的學簫經歷:一個風清月明的夜晚,還在讀初中的宋景濂像往常一樣,端坐在湖州飛英塔下練簫。簫聲引起了過路的湖州白雀山寺方丈寶豐的注意,於是就主動收他為徒,帶入寺里悉心指教。寶豐原系清末翰林,乃博學廣識之士,其簫笛技藝堪稱精妙[2]

「樂聲優雅,品性優雅

一生好為和平頌

曲旨高遠,才品高遠

四海四鄉思賢操」

這是1994年宋景濂先生逝世時,劇作家錢法成先生為其所提寫的輓聯。

徐匡華與宋景濂先生琴簫合奏《和平頌》

徐匡華與宋景濂琴簫合奏《和平頌》(1982年)

本曲原名《普庵咒》,又名《釋談章》,曾用名《古寺鐘聲》。其樂譜最早見於明末的《三教同聲琴譜》(1592)。《天聞閣琴譜》評:「音韻暢達,節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靜,可謂平調中第一操也。」曲式上有一些類似絲竹曲中曲牌聯結的形式。其音韻暢達,節奏自然,清夜彈之,似聞暮鼓晨鐘,唄經梵語;如游叢林,如宿禪院。此處更名《和平頌》,主旨在於用音樂呼喚和平,反對戰爭。

1982年,宋景濂與我國當代著名古琴家徐匡華先生合奏的《思賢操》、《平沙落雁》、《和平頌》,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入《世界音樂專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省、市電台及電視台也曾多次為他們錄音錄像,播放他們演奏的曲子。1983年他們應邀赴香港演出,引起很大反響[3]

視頻

參考資料

  1. 洞簫名家 宋景濂 代表作品及相關資料簡介. 2015-07-30 [2021-10-19]. 樂器圈
  2. 樂聲優雅品性優雅,曲旨高遠才品高遠,江南簫王——宋景濂. 2017-07-04 [2021-10-19  ].  搜狐
  3. 徐匡華與宋景濂先生琴簫合奏《和平頌》(1982年). 2020-03-12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