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居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居古鎮

中文名稱;安居古鎮

外文名稱;Anju

地理位置;重慶市銅梁區安居鎮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57.4平方公里

著名景點;九宮十八廟,黃家壩濕地公園。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重慶市

原名;赤水縣

始建朝代;隋朝

安居古鎮是重慶市批准的20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於2008年授予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重慶市銅梁區安居鎮境內,因境內有大安溪(瓊江)而得名,有安居樂業之意。景區面積13.2平方公里,內含安居古城核心區3平方公里以及黑龍嘴、琵琶島、黃家壩、波侖寺等文化旅遊功能區塊。

4000多年前安居就有人居住。安居古城始建於隋朝,原名赤水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重慶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鎮,自古便有"安居依山為城,負龍門,控鐵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歷千里而入境,與篼溪瓊江烏木溪水會於城下,繞城三匝陷為深潭"之句。

安居古鎮現在非常漂亮,而且沒有商業化,不像有些古鎮幹什麼都要排很長的隊,這裡很適合休閒,九宮十八廟非茶漂亮,還有城門和清澈的江水也是兩江交匯的地方。 [1]

序言介紹

地理區位

銅梁區安居鎮位於縣城以北17公里處,面積56.78平方公里,人口4.22萬,距重慶市區66公里,地處瓊江、涪江交匯的南岸,距渝遂高速公路少雲互通口3.5公里,國道319線橫穿境內,因其水陸交通方便,曾於明朝成化17年(公元1481年)建縣,後於清雍正6年(1728年)撤併入銅梁縣,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百強鄉鎮",商貿中心鎮,重慶主城功能的重要拓展區;同時也是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潼南楊氏故居等渝西旅遊環線的中心節點,區位優勢明顯。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歷來帆檣蟻聚,商賈雲集,貿易繁榮,而且是兵家取道涪江的要塞和屯兵紮寨的住所。安居鎮依山傍水,風光綺麗,景色迷人。歷史上的"安居八景"和"九宮十八廟"曾聞名遐爾,前來遊山玩水的文人騷客和燒香朝聖的信徒絡繹不絕摩肩接踵。 唐人有"危城三面水"之句。

安居人傑地靈,湧現出福建巡撫王恕、安徽巡撫王汝璧、河南巡撫胡堯臣、陝西巡撫帥祥、貴州巡撫胡峵、南京都御史周達、大理寺少卿周南、《四庫全書》編修王汝嘉、翰林吳鴻恩、北京西城區巡城兵馬司指揮張雲逵、大理寺丞胡禹臣、戶部員外郎胡如川等一大批優秀人才。據統計,安居自宋至明清,中舉人者多達200餘人,其中進士23人,舉人17人,解元1人,其中清朝翰林4人。

新興的集鎮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現代化的建築已經逐步取代土木結構的街坊。重慶直轄後,安居鎮列入首批小集鎮重點建設對象,集鎮建設規模已經超過解放初期的3倍,占地面積由原來的1平方公里,擴大到3平方公里。是銅梁區境內除縣城巴川鎮外的第一大鎮。

交通優勢

自古安居為水陸要衝,沿涪江上溯川北,順流入嘉陵江匯入長江,明初時便為銅梁、大足、潼南、合川等縣的物資集散地。歷觀諸史,凡兵家之爭者,多取道涪江。

瓊江、涪江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水路年承運裝卸能力達100萬噸,鎮上建起了三級階梯的水運碼頭,年搬運量在30萬噸以上。涪江河畔有得天獨厚的沙石資源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加之319國道和合川通向成都等方向的省級公路經過這裡,是安居鎮更加顯示出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運輸優勢。

歷史沿革

早在4000多年前,安居古鎮已有人類聚居。

南朝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始建場。

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銅梁建縣,安居為縣轄十二鎮之一。

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劃銅梁、遂寧二縣部分地置安居縣,轄11個鄉鎮,隸屬重慶府。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撤銷重慶府的安居縣、合州屬的銅梁,併入合州。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復置銅梁縣。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撤安居縣併入銅梁縣。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置安居為鄉,屬重慶府,設巡檢飛把總各一員,鄉轄八場。

1949年12月解放,銅梁設立安居區公所,為第三區公所駐地,轄九個鄉鎮。1958年改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建制,仍設安居鎮。1994年撤區並鄉建鎮,即現在的安居鎮,轄26個村4個居委會。

自然資源

安居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有瓊江、涪江總長33公里。可利用發電的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投資2。1億元、裝機容量3萬千瓦的安居水力發電站是重慶市"七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對安居經濟的騰飛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砂石資源十分豐富。[2]

安居八景

摺疊化龍鍾秀 所指為安居城內化龍山,《光緒銅梁縣誌》載:山自城東迤邐而來,迥翔起伏,勢若蟠龍,三水環繞,為舊治八景之一。

飛鳯毓靈

所指為飛鳳山,安居城東南,巴川鎮北,突起巨石如台。《光緒銅梁縣誌》載:出引鳳門過平橋,兩岸柳絲如織,曲徑通幽。人岱廟後即飛鳳山,後人以峰巒秀麗欲蜚勝於鳳九肖併名。由飛鳳山東行里許即玻侖山

玻侖捧月

千年古寺,位居鎮東兩里地外的玻侖山上。《光緒銅梁縣誌》載:黃昏至寺......忽覺清光大來,澗鳥飛鳴,水鏡冰輪,月光似從山頂湧出,飛掛於老樹虬枝間,寺後山石嶙峋,高不勝寒,下方仰視,又疑巨靈伸指,捧出白玉盤也。

石馬呈祥

所指城東峭壁臨江上的石嶕嶢,形如石馬,岩間歲有落石,前人以為科第之占,屢試不爽。

瓊花獻瑞

每到夏秋漲水時節,涪江水急而渾濁,瓊江水靜而清澈。兩江交匯後,涪江水從江底貫入,直衝水面,層層湧出,似瓊花怒放,變化萬千

紫極煙霞

所指為紫極山,在安居鎮北泉溪鄉境內。《光緒銅梁縣誌》記載:乘小舟入瓊江,可七八里,岸轉山出,翠壁直插雲霄,上為紫極山,竹樹蒙密中,有古觀。每旭日初升,溪煙四合,鐘樓隱隱,紺宇沉沉,如展楚江清曉圖,有天然畫意,反返照入江,餘霞散綺,金碧燦爛,紫翠欲流,一日之間山容屢變。相傳東嵐之下舊有紫霞寺,晚鐘答響,白雲往還,更可想當時幽趣。

關濺流杯

所指為昔日流杯池,在關濺鄉關濺溪附近,《光緒銅梁縣誌》載:從紫極山下槳南折而入,過 海棠溪,貫篤萬個,拂水悉成緣雲,鹽泉噴薄,皚皚如雪,則濺盤之水所從出也。其水入處激為飛湍。昔賢於其旁鑿為流杯池,引上游之水瀠洞而入池,曲折而歸溪,平曠幽潔可坐而休。當風暖日遲名流修禊相與與詠其間,而波光似鏡,杯渡如飛,左右逢源,中央宛在攬勝者竟以比諸會稽蘭亭雲。

聖水晚眺

所指為聖水寺,有短垣、紫竹環繞。《光緒銅梁縣誌》載:萬籟皆寂, 白雲沉沉,煙光欲暮,獨立梳妝,石畔遙望,江城一帶,蒼茫如在雲間,迨明月高揭,野渡人歸,隔江漁火二三,星猶隨艇子搖漾渡江而來。

交通信息

重慶北站(龍頭寺)南廣場汽車站可乘車直達安居古鎮

主要景點

安居古鎮旅遊景點眾多,"安居八景"和"九宮十八廟"聞名遐邇,安居景色清幽奇特,風光旖旎,既有別具特色錯落有致的古鎮建築(傳統街區),又有遍布古鎮精湛的歷史遺蹟(九宮十八廟,王翰林大院、吳翰林大院、曾家翰林院、舉人周際同周家祠堂、百年老字號桂林春大藥房、歷代名人手跡);既有風光綺麗的山水美景(特色生態農業),又有獨具韻味的傳統風情(龍舟競渡,民間彩扎,名特小吃)。[3]

波侖捧月

"安居八景"之中,首推"玻侖捧月"。在鎮東兩里許,有一座玻侖山,一座千年古寺(波侖寺)雄踞山頂。寺內大雄寶殿之中,如來佛像鐫刻於岩石上,形成形態豐腴慈善,右臂下垂,左手捧念珠齊胸前,雙目凝視。中秋之夜,皎月凌空,之時初至,月光透過窗欞圓孔,直射佛主手心,宛如捧月。人們便以為這是"玻侖捧月"。然而,舊縣誌說:"黃昏至寺......忽覺清光大來,澗鳥飛鳴,水鏡冰輪(注:指月亮),月光似從山頂湧出,飛掛於老樹虬枝間,寺後山石嶙峋,高不勝寒,下方仰視,又疑巨靈伸指,捧出白玉盤也。"這才是"波侖捧月"的真正景致。

據記載,唐初(618年)有異僧自什邡建寺於此。明萬曆年間修大雄寶殿。清康雍年間兩次廟僧募金修葺。20世紀50年代,波侖寺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這些古代文化瑰寶,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被毀於一旦,而今,只殘留下唐代詩人韓愈的"鳶飛魚躍"、宋代書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石刻和清代翰林王恕為禪堂所題的"法界禪宗"匾額,以及幾尊破損的佛像,遺憾之餘仍可使人品味出古寺的流風餘韻

湖廣會館

安居湖廣會館,始建於明朝中葉,明末毀於戰亂。清乾隆年間重建,咸豐又毀於火災,光緒年間由湖廣士紳捐資重修。2003年由銅梁縣安居繅絲廠出資培修,會館座落在安居古城南邊。左與媽祖廟(天后宮、福建會館)共壁,右與齊安公所(帝主宮)接壤。會館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387平方米。有戲台一座。會館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多重進深。宮門上方書"萬世永賴"。從戲樓下步入寬大院壩,背牆上已被風化的草龍隱約可見。古戲台前柱上斜撐雕刻精美,神仙人物栩栩如生。天井、院落造型獨特,房間布局錯落有致,石欄杆雕有獅子、麒麟、盤龍等多種瑞獸和吉祥圖案。前後天井欄杆雕有二十四孝等人物圖案。整座宮院可容上千士民在此聚會。

九宮十八廟

依山傍水的秀麗佳境,自古以來就頗受佛道青睞,從唐代開始 ,安居一帶陸續有寺廟興起,至明、清最為鼎盛,先後建起"九宮十八廟",這些廟觀殿宇,或雄踞山頂,或懸置山腰。或立於市街,規模龐大異常,構造巧奪天工。廟中香煙梟梟,鍾馨之聲不絕於耳。那情景,煞是動人心弦。就是這"九宮十八廟",把夕日的安居這個水鄉古鎮裝點得異常繁華。今天,人們只能憑藉鎮北山下紫雲宮、鎮東東嶽廟、鎮西建於康熙三年(1737)的萬壽宮(江西會館)和玄天宮的殘垣斷圯,還能想見當年"九宮十八廟"的壯觀情景。

媽祖廟

原系福建會館,又名天后宮,主要是漁民用於祈禱神靈保佑的宗教性建築。抬梁式結構和穿斗結構相結合,構造獨特。尤其是徽式建築風格為巴渝罕見,具有極其珍貴的文化藝術價值。廟內平面組織精妙,庭院樓台布局嚴謹,徽式建築特色的馬頭山牆,造型高低錯落,富於變化,青瓦白牆,雕刻裝飾題材豐富。

城隍廟

城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萬曆四十七年(1619)知縣唐運生重修,明末被焚,清乾隆十年(1745)僧一川募眾重修,道光六年(1826)巡檢沈安慶不補修,改觀音殿為寢宮。城隍廟依山而建為"三合頭"構造,中間合檐,兩邊飛角精雕細鏤,十分美妙。

城隍廟主祀城隍神,品級為縣城隍,封"顯佑伯",配奉有判官、諸司、范謝將軍等。城隍主殿左殿供奉祀有財神趙公明、文昌帝君、藥王孫真人,右殿奉祀的是慈航真人和註生娘娘,又稱"送子娘娘",以及王母娘娘。出右殿拾級而上,是恢復重建的真武殿,奉祀的是真武大帝。在真武殿前還有正待恢復重建的玉皇閣,在這裡登高一望,安居古鎮全景盡收眼底。

下紫雲宮

始建於明,清代補修,建築面積401平方米,坐南朝北,木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梁架,面闊6間,垂帶式踏道54級,高6米,宮門雄踞,飛檐翹脊,青瓦白牆,古樸凝重,氣勢恢宏。

引鳳門

位於十字街,高15米,寬7米,厚5米,有城牆一段,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長約300米,高6米,寬3米。

會龍橋

始建於明弘治年間,知縣余誠創建以磚,萬曆知縣詹時宜去磚易以石,清乾隆十七年(1752)補修,東西走向,石結構3孔拱橋,橋長15.8米,寬5.4米,高5米,跨度5.7米,橋面用條石鋪成。

水力發電廠

就在一江之隔的對岸,規模宏大的重慶市安居水力發電廠於1992年建成,它給銅梁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照亮了"近水樓台"的安居鎮廣闊的前景。 安居古城自古就有"端午划龍船"、"春節玩龍燈"的習俗。流經安居鎮的涪江在這裡和瓊江匯合,形成一個廣闊的水域,是"端午劃龍舟"的絕好地點。安居從明代開始盛傳龍舟比賽,如今也是銅梁縣每年舉辦賽龍舟的地方。

古鎮特色

安居同時也是銅梁民間彩扎工藝的發源地之一,現代民間工藝大師-傅全泰,為中華銅梁龍的設計造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法中友協藝術委員會主席讓·皮艾爾·吉萊姆夫婦專程來這裡參觀銅梁龍燈的工藝品。 關於安居這個古老小鎮,民間傳說很多,在以後的章節里會有詳細介紹。著名的古代愛情悲劇"碧玉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傳說魯班也在這裡修建過寺廟,著名的"玻侖寺"傳說中就是魯班設計建造的。與玻侖寺隔江相望的奎角寺,傳說中是魯班的大徒弟趙僉所造。安居的名勝古蹟在近代遭到慘重的破壞,要是這些景觀得以保存,將是銅梁、乃至重慶地區的不可多得的旅遊觀光的絕好地方。[4]

==文獻記載 據《方輿紀覽》載:安居鎮"東起飛鳳山,南繞煙坡包,化龍山,西跨小溪,接冠子山,北面涪江,山勢高峻,壁立江岸。" 安居因境內有大安溪(瓊江)而得名。 安居鎮是一座古老的小鎮。史志記載:北宋時期,銅梁縣治在東流溪壩時,安居為銅梁縣轄12鎮之一,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劃銅梁、遂寧兩縣的一部分設置安居縣,這裡作為縣城。後歸銅梁管轄。

據光緒元年(1875年)《銅梁縣誌》載,"安居八景"有"化龍鍾秀"、"飛鳯毓靈"、"玻侖捧月"、"石馬呈祥"、"瓊花獻瑞"、"紫極煙霞"、"關濺流杯"、"聖水晚眺"。這八大景觀美妙絕倫,既互相映襯,又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讚不絕口,歷代文人留下不少題詠"安居八景"的詩文。如今,八景不見,唯有"玻侖捧月"是古鎮的驕傲。只要你向古鎮人打聽古鎮那兒可玩可看,人人都會給你指點"玻侖捧月"。其實,"玻侖捧月"一座寺廟,位居鎮東兩里地外的玻侖山上。據說,月明時,好似玻侖山把月捧在手裡,於是有了"玻侖捧月"。

安居的"九宮十八廟",現萬壽宮、下紫雲宮、元天宮、城隍廟、東嶽廟、媽祖廟等八處保存較好。這些古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獨特,萬壽宮具有東南亞異國風味,媽祖廟體現出安徽異地風情民俗,元天宮等處處可見龍形圖雕,生動再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龍文化,顯示了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

相關視頻

銅梁安居古鎮隨拍~

卯時拍客安居古鎮

記住鄉愁安居古鎮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重慶銅梁安居古鎮好玩麼? , 360搜索 2016-04-01
  2. 安居古鎮宣傳片 , 人民網 2018-09-20
  3. 重慶安居古鎮 ,攜程旅行網 2014.07.03
  4. 重慶銅梁·安居古鎮_三言一語 ,新浪網 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