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孔明燈亦稱天燈,相傳為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發明,也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起初是為了傳遞訊息之用,但目前通常則被當成節慶祈福許願的工具。
由來
孔明燈相傳源自中國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代,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系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宋朝此鎮更以造紙聞名,後人為紀念諸葛亮,放孔明燈漸變成節慶儀式。[1] 現今,孔明燈更常用於祝福。這是一個象徵收穫的成功和幸福每一年。
另外,知名學者李約瑟指出,公元1241年蒙古人曾經在列格尼卡戰役中使用過龍形天燈傳遞信號。
構造
天燈是由鐵絲或竹子製作底部框架,上面再黏上紙,底小頂大,避免熱空氣流失。底架中間放置簡單的油紙,點燃之後由於裡面的熱空氣較外面冷空氣輕,所以就會冉冉上升。
一般中國南方的天燈是由鐵絲製作底部框架,而台灣的天燈除了使用鐵絲製作底部框架,上面的宣紙或做成四個面;施放的人通常會在四面上寫下一些祝福或祈福的詞句。
2018年,台灣文化保育媒體文化銀行找來機械工程師合作,經過三十多次的測試後,最終提出以紙材取代鐵絲和電線膠布作材料,製成在空中徹底燃燒成灰的全紙天燈。燈罩以用澱粉作基礎研發出來的新款糯米紙製作,遇水即溶,遇火能燒,即使未能燒成灰的細碎紙屑被雨水沖刷後也可快速分解,而支架則以參考雞蛋防撞盒的設計原理,以紙塑熱壓的加工方式製作結構穩固的紙支架[2]。
習俗
四川省的平樂,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困時算準風向,製成會漂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信息,得以脫險。《火井縣誌》中記載,諸葛亮曾在火井屯兵煉鐵,而當時的火井縣衙就在平樂。由最初的紀念諸葛亮,到現在逐漸演變成一種節慶儀式,平樂完整地繼承了燃放孔明燈的習俗。
天燈後來除了在戰時傳遞訊息外,不同地區後來也都有相同的故事,也就是通知躲到外處或山中避難的居民,村內盜匪已走。中國南方許多地區統一在元宵節施放天燈,祈求平安。
近年來,在中國大陸的一些內地城市,春節燃放天燈更有大規模蔓延之勢。
視頻
孔明燈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在年節燃放孔明燈許願祈福,梳理諸葛亮家族命運感嘆古今世事滄桑,網易, 2019-2-14
- ↑ 孔明燈成「縱火器、飛行垃圾」?一群台灣年輕人用文創拯救孔明燈,騰訊網, 201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