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津春節習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曆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時段

天津春節的時段廣義上是指從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1]。天津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的說法。但狹義上講,天津春節當天僅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風俗特點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闔家歡樂」,其社會意義是保證宗法社會下父系家庭的團圓。農曆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準備臘八蒜和臘八醋。從臘月十五開始,天津的年貨攤販要「上全街(gāi)」,就是各商店把年貨全部上齊,把所有吃喝玩樂的商品都擺上販賣。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對子。」的天津俗語也體現了年前天津人民準備過年的特點,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們往往換上新的楊柳青年畫、擦玻璃、收拾屋子、貼好紅春聯、「倒有」和「倒福」、紅剪紙「掛千」、貼「吊錢兒」等等。其中,吊錢兒是一種用彩紙或者紅紙剪刻成的圖案,天津人民將其貼在門窗的玻璃或者橫棱上,每家每戶貼上的吊錢兒必須要到農曆正月初五那天才能損壞,否則就會暗示一年不順利。此外,鞭炮和焰火基本上也貫穿整個正月。臘月二十三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買糖瓜兒並等到夜裡十二點祭祀灶王爺。大年三十,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破」、「壞」、「沒」、「死」、「光」、「鬼」、「殺」、「病」、「輸」、「窮」、「沒有了」和「少了」等不吉利的話語,大年初一天津人習慣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迎春花。另外在這一天,每家每戶的米缸不能空着,如果空着就寓意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正月初五不能到別人家拜年,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正月十六晚上要一家人出去遛遛彎兒,這叫遛百病,為的是新年不生病。大年初二,天津有「回娘家」的傳統。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每家每戶要吃餃子,並且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湯圓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除此之外,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髮、看病、吃藥、打孩子

飲食習俗

春節期間,天津的飲食習俗有獨特而又普遍的特點。天津人稱農曆臘月初八為「臘八兒」[2],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醃製臘八醋的習俗。此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的諺語也體現了天津在臘月的飲食風俗。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此外在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有吃紅果糖葫蘆的習俗,用來表示來年吉祥,已婚未生子的女人們還要吃棗和栗子,取其諧音「早立子」。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乾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視頻

天津春節習俗 相關視頻

北京天津春節習俗
關於春節習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