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豆黃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豆黃卷 英文名:Sojae Semen Germinatum。[1]一種常見中藥,別名:大豆卷《本草經集注》,大豆櫱,黃卷(崔禹錫食經》),卷櫱《食療本草》,黃卷皮《本草圖經》,豆櫱《本草綱目》,豆黃卷《長沙藥解》,菽櫱《本經疏證》。[2]性味甘,平。歸胃經。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的種子經加工發芽的乾燥品。主要功效用於,解表袪暑,清熱利濕。

型態

大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複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釧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3]

化學成份

天門冬酰胺膽鹼黃嘌呤(xanthine)及次黃嘌呤(hypoxanthine),另含等。此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4]

製作方法

取黑大豆洗凈,浸泡至外皮微皺,撈出,置竹籮內,上蓋濕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發芽。至芽長1厘米時,取出攤在筐內,先置有風處吹至半干(防止脫殼)。再行曬乾即成。制大豆黃卷:取大豆黃卷置鍋內,加入用淡竹葉燈芯草煎成之藥汁共煮,至藥汁吸盡後,取出曬乾(每大豆黃卷100斤,用淡竹葉20兩,燈芯草10兩)。

乾燥種子呈橢圓形,稍扁,長0.7~1.2厘米,直徑5~7毫米,種皮黑褐色或紫褐色,有橫向皺紋或縱裂,多數破裂,露出黃白色的子葉。子葉兩片,肥厚;胚根細長,伸出於種皮之外,長5~10毫米,極彎,淡褐色,硬脆易斷。氣無,味淡,有油膩感。以粒大飽滿、色黑褐、有皺紋及短芽者為佳。[5]

藥理作用

  1. 抑菌作用:對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6]
  2. 抗病毒作用:用於病毒性感冒、流感。[7]

功能主治

清解表邪,分利濕熱。治濕溫初起,濕熱不化,汗少,胸痞,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濕痺,筋攣,骨節煩疼。臨床上可用於治暑濕外感,頭風,濕痺,胃中積熱,大便結澀,治水病,通身腫痛等。[8]

  • 《別錄》:"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毒(一作' 止痛 ')。去黑皯,潤澤皮毛。"
  • 中藥志》:" 發表利濕。治濕熱內蘊,汗少,小便不利。[9]

使用禁忌

無濕熱者忌用。[10]

各家論述

  • 本草匯言》:大豆黃卷,活血氣,消水脹之藥也。蓐婦藥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腫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濕痺久著與筋攣膝痛,皆血與水氣之所結也。《局方》牛黃清心丸,用此以去風痰,解煩鬱,通心氣,安神明昏亂,亦藉此開通發越之意雲。
  • 長沙藥解》:大豆黃卷,專洩水濕,善達木鬱,通腠理而逐濕痺,行經脈而破血蘗,療水鬱腹脹之病,治筋攣膝痛之疾。
  • 吳醫匯講》:周思哲曰:大豆黃卷,古人罕用。《本草》載其性曰,治濕痺筋攣膝痛,五臟不足,益氣宣胃,破婦人惡血,除胃中積熱,消水氣脹滿。即《金匱》虛勞門薯蕷丸於氣血並補方中佐之。後之著方解者,有宣發腎氣之論,亦未謂其發表也。近來誤作表藥者,其故何歟?蓋因吾吳人喜服輕方,而昔之治病,俱於醫家取藥,有雲馬元儀預用麻黃湯浸豆發蘗,凡遇應用麻黃者,方開豆卷,俾病家無所疑懼,渠得藥投中病,曲以兩全,此心亦良苦矣。後醫不明細底,竟認豆卷與豆豉同類,公然影射作為表劑,但肆中豆卷豈亦有麻黃湯浸發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論之,豆得水而發蘗,或能些微宣濕,亦不能力通表藥也。若用二、三錢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陽耶?[11]
  • 本經疏證》:夫濕痺而筋攣膝痛,濕閉於下者宜升,濕不閉則筋自舒,筋既舒則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獨取大豆黃卷?夫木瓜治轉筋,非治筋攣,薏苡治筋急拘攣,不治筋攣,牛膝治筋攣,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攣,又欲其濕升者,舍大豆黃卷別無物矣。所以者何?濕流關節,關節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於腹,濕既痺於此,勢不能下,又不能升,與其逐而下之,仍無出路,莫若就近使上於腹,或從小便,或從汗出而解。仲景薯蕷丸治風氣百疾,取此與柴胡、桂枝、防風、白斂為伍,亦豈不以其能發耶?
  • 本草便讀》: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與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則有生髮之氣,故亦能解表。至於宣風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濕所困耳。[12]
  • 張壽頤:豆黃卷,孟詵謂破婦人惡血,瀕湖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則此藥之性情效用,蓋與豆豉大同小異,本不在發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中,則亦以麻黃湯浸過,發汗又確有證驗,是因製法之變遷,而藥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藥分量,隨其人體質,酌量輕重,亦如豆豉之例。[13]

相關記載

  1. 神農本草經》:大豆黃卷
  2. 千金翼方》:大豆黃卷
  3. 新修本草》:大豆黃卷
  4. 吳普本草》:大豆黃卷
  5. 醫學入門》:大豆黃卷
  6. 本草乘雅半偈》:大豆黃卷
  7. 證類本草》:大豆黃卷
  8. 得配本草》:大豆黃卷
  9.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大豆黃卷
  10. 名醫別錄》:大豆黃卷
  11. 本草分經》:大豆黃卷
  12. 藥性切用》:大豆黃卷
  13. 本草崇原》:大豆黃卷
  14. 本草從新》:大豆黃卷

影片

by YouTube 大豆黃卷

參考文獻

  1. 大豆黃卷 中草藥知識網
  2. 中藥材大豆黃卷 每日頭條
  3. 大豆黃卷 中華本草
  4. 大豆黃卷 中華本草
  5. 大豆黃卷 中藥大全
  6. 大豆黃卷 中草藥知識網
  7. 大豆黃卷 中華本草
  8. 每天使用此物泡水喝 能清熱透表除濕利氣利水消腫 雪花新聞
  9. 大豆黃卷 中藥大全
  10. 大豆黃卷 中草藥知識網
  11. 大豆黃卷 醫脈通
  12. 大豆黃卷 中華本草
  13. 中藥名稱:大豆黃捲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