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淡竹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淡竹葉學名Lophatherum gracile英文名稱:Common Lophatherum[1]),別稱淡竹米長竹葉金竹葉地竹迷身草粘身草山雞米山冬林下竹土麥冬金雞米碎骨子野麥冬草子山麥冬竹葉麥冬竹葉門冬青等>[2],為禾本科淡竹葉屬植物。[1]本種模式種採自於印尼。本種染色體數為X=24。[3]

分佈

淡竹葉分佈於新幾內亞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緬甸印尼中國臺灣日本等地[4][5]中國國內分佈於浙江福建廣東香港[6]廣西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份。[1][2][3][7]性喜陰涼氣候,耐貧瘠 [2],多長於林地、林緣、山坡、道旁蔽陰處等地[1][3]。亦有人工栽培,於春季選用成熟種子以直播法播種,或秋季隨採隨播。[2]

形態

根莖

淡竹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8],具短縮而木質化的根狀莖[3],根狀莖堅硬[2][1][9]鬚根黃白色[2],稀疏[1][4],中部膨大呈紡錘形的塊狀根[1][3][10]直立,表面光滑,具5-6明顯的節[1][3],中空[1],少數叢生[4],高約40[3]-100[9][8]厘米。

互生[2][8],廣披針形[2],先端漸尖或急尖[9],基部收窄成短柄狀[3]或無柄[8][1] 葉脈平行,並具明顯的小橫脈[1],呈長方形的網絡狀[11],背部尤為明顯。[8]無毛或兩面均披柔毛或小刺狀疣毛[3],長約5[1]-22[10]厘米[8],寬約1.5[1][3]-4[4]厘米;葉鞘包稈[1],微粗糙[5],邊緣平滑或外側邊緣略披纖毛[1][3]葉舌褐色,短小,質硬[1],背部披緣毛,長約0.5[5]-1毫米。[3]

為圓錐花序[1][3],頂生[1][2][8],長約10[5][9]-40[4]厘米,長度為植株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10]。分枝較少[10],開展[1]或斜升[3],長約5[9]-16[5]厘米。小穗線狀披針形[2][8],柄極短[3],於花序分枝上排列稀疏[2][4],連短芒長約7-12毫米[3],寬約1.5[3]-2.5[5][9]毫米。中性花,最下一花為兩性花,脫節於穎之下。[1]穎寬長圓形[10],先端鈍[1][3],邊緣較薄呈膜質[3][9],通常具5脈[1][3],不等長[1]。第一長約3-4.5毫米,第二穎長約4-5毫米。[3]第一小花的外稃,卵狀長圓形[10],具7脈,先端具長約1毫米之芒狀短尖頭,長約5-7[9]毫米,寬約3毫米。[3]內稃較短,狹窄[10],其後有長約3-4毫米的小穗軸-7[9][3]不育外稃,互相密集包卷並向上漸狹小,頂端具長約1-2毫米的短芒,中空[10],成束狀似羽冠[8][3][8]花藥長約2毫米[4]雄蕊2枚[3]穎果,深褐色[2],長橢圓形[3][1][3]

藥用

莖葉

淡竹葉的乾燥莖葉入藥[7]中藥名為淡竹葉[1][7],味甘、淡,性寒[1][8][11],無毒[1],歸心、胃、小腸經[2][12][13],為中醫臨床用藥[1],歸類為清熱藥[14]、清熱瀉火藥[12][13],無實火、濕熱者慎服[14],身體虛寒者忌服[15]。藥用之名始載於《名醫別錄》,但所記載的為禾本科竹亞科植物並非本種植物,本種植物為禾本科禾亞科植物,則始載於《本草綱目》。[7]藥材主產於浙江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福建廣東等地[1][11],當中以浙江產量最大、質量優,故稱為杭竹葉[2][7]具清熱除煩、清心火、通利小便等功效<[11],主治心煩、熱病口渴、水腫尿少、小便赤澀、黃疸尿赤、口糜舌瘡、牙齦腫痛、淋濁等治療上。[1][7]現代藥理表明,淡竹葉具有利尿、解熱、抑菌等作用,臨床應用於白塞氏病、小兒口瘡感冒肺結核、病毒性心肌炎、尿路感染、衄血、急性感染引致的發燒等治療上[1][2][7]本種亦為廣東涼茶廿四味的成份之一[16]

淡竹葉的乾燥根莖及塊根入藥,味甘,性寒。中藥名為碎骨子,具清熱、利尿、墮胎、催生等功效[17],主治心煩、口渴、發熱、小便不利等[18]

藥材鑑定

本品乾燥的莖葉入藥,長約25-75厘米[8];於每年5-6月未開花時採收,切去鬚根後曬乾[1]呈圓柱形,表面淡黃綠色,有節,斷面中空[8][11][2]片披針形,表面黃綠色或淺綠色,多為皺縮捲曲[2][8][11]葉脈平行,並具明顯的小橫脈,呈長方形的網絡狀[11],背部尤為明顯長約5-20厘米,寬約1-3.5毫米。[8]葉鞘開裂。[8]體輕,質地柔韌[8];氣微,味淡。[2][11]傳統經驗則認為以色青綠、葉多者為佳[11]。本品種載錄於《中國藥典》2005年版,定為中藥淡竹葉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主要透過性狀、組織特徵等鑒別資料,以控制藥材的質量[7]

典故

相傳東漢建安 (東漢)十九年時,曹操天子以令諸侯劉備亦已取漢中,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兵討伐曹操。劉備派出張飛馬超作先鋒將軍,兵分二路。[13]張飛剛到巴西郡城邊,即與曹操所派的大將張郃相遇,張郃自知不敵張飛,便築寨拒戰,張飛急攻不下命士兵到陣前叫罵,但張郃依舊拒戰及於山寨上佈置擂木炮石,並喝起酒來。[13]張飛見已對峙數天,氣得火冒三丈致口舌生瘡,士兵們亦因罵又陣多時致熱病煩躁不安。諸葛亮得知情況,命人送來五十瓮佳釀,實為瀉火除煩的湯藥淡竹葉湯,並囑咐張飛依計行事。張飛使出誘敵之計,吩咐眾將士席地而坐,打開酒瓮大碗地飲用,划拳行令,張飛更把瓮狂飲。張郃登高見此大怒,傳令夜襲張飛軍營,結果遭張飛埋伏,張郃大敗而回[12][19]

參考文獻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淡竹葉Danzhuy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實用中草藥圖典》. 實用中草藥圖典編委會. 商務印書館. 2010年1月: 第37頁. ISBN 978-962-07-5525-5.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淡竹葉 (PDF). 中國植物誌 9(2): 35–36. 
  4. 4.0 4.1 4.2 4.3 4.4 4.5 4.6 淡竹葉 (PDF). 浙江植物誌 7: 116. 
  5. 5.0 5.1 5.2 5.3 5.4 5.5 淡竹葉 (PDF). 安徽植物誌 5: 200. 
  6.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  .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當代藥用植物典 2》. 趙中振、蕭培根. 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 2007年2月: 第56-59頁. ISBN 978-988-9922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8.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1995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 三聯書店. 1996年11月: 第426頁. ISBN 962-04-1326-1. 
  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淡竹葉 (PDF). 河南植物誌 4: 71. 
  1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淡竹葉 (PDF). 海南植物誌 4: 366–367.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常用中藥材鑑別圖典》. 趙中振、陳虎彪. 萬里機構. 2010年1月: 第432頁. ISBN 978-962-14-4150-8. 
  12. 12.0 12.1 12.2 《中藥的故事》. 陳沬金. 百花文藝出版. 2010年4月: 第146-147頁. ISBN 978-7-5306-5563-4. 
  13. 13.0 13.1 13.2 13.3 《家有百草-單味中藥的妙用》. 龐浩龍.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7年11月: 第26-27頁. ISBN 978-7-5091-0997-7. 
  14. 14.0 14.1 淡竹葉. 意古中醫.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2). 
  15. 認識中藥 -淡竹葉 (PDF). 臺中榮民總醫院: 29. 
  16. 淡竹葉. 樹木谷  . 
  17. 《精編本草綱目圖文本》. 沈連生. 華夏出版社. 2004年5月: 第105頁. ISBN 978-7-5080-2966-5. 
  18. 碎骨子. 意古中醫.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19. 《208種中藥典故》. 張虹、湯金城.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76-77頁. ISBN 978-7-80739-716-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