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大荔县)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荔縣: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原圖鏈接來自 信息辦 的圖片

大荔縣,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距今約二十萬年前,大荔人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自春秋時代起,大荔便設州建府。境內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魏長城遺址、唐金龍高塔,宋岱祠岑樓、清豐圖義倉文物古蹟同州梆子碗碗腔斐聲中外,大荔面花、同朝皮影等13項傳統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誕生了隋文帝楊堅等4位皇帝、救時宰相閻敬銘等15位宰相、信武將軍張齊等42位將軍,以及原教育部長張奚若、鐵人王進喜、速算大師史豐收等名人。  

位置境域

大荔縣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匯流之地。南界渭河與潼關華陰華縣為鄰,西繞洛河與蒲城、臨渭區毗連,北沿台塬與澄城、合陽縣接壤,東瀕黃河山西永濟相望。介於東經109°43′-110°19′,北緯34°36′-35°02′之間,總面積1800平方千米。

歷史文化

「二華關渭水,三城朝合陽」大荔歷史悠久,距今20萬年左右的「大荔人」就在此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岱祠岑樓、豐圖義倉、魏長城遺址、金龍高塔、八魚石墓群等古蹟猶存。同州梆子被譽為中國梆子腔的鼻祖,同朝皮影、大荔面花和朝邑剪紙史稱「同州三絕[2]」。

風景名勝

豐圖義倉

大荔縣朝邑鎮原為朝邑縣城舊址,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帶,東接黃河灘萬頃良田,西連八百里秦川。鎮內景觀資源豐富,建築獨特,保存完整,已列入保護範圍內的歷史文物古蹟多達7處,其中的「唐塔、宋祠、清倉」最為著名。古鎮上最引人關注的是著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圖義倉」,因慈禧太后批為「天下第一倉」而馳名。豐圖義倉歷經一百多年風風雨雨仍然保存完好,並一直儲藏着糧食,它主體建築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外觀酷似一座古城,環內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是集儲存糧食、軍事要塞、觀光聖地為一體的絕佳境地。

趙渡四景

原朝邑縣趙渡鎮一帶,在春秋戰國西周時期,系芮國都城所在。1929年此處曾出土過「芮國鼎」。該鎮是原朝邑縣一座名鎮,人傑地靈。清代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閻敬銘,民國時期的著名紳士、社會活動家徐少南均系趙渡鎮人。1956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民遷村廢,l988年移民返庫,重新建趙渡鎮,但不在原址。趙渡四景是對原老鎮的描述:第一景:中條晚照,第二景:雙廟並立,第三景:西門奇井,第四景:端陽遊船。

文殊塔

位於大荔縣城北大街與環城北路相匯的十字路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因「文殊閣」而得名。「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禪院」的主體建築。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別駕楊公所建,計三層,高百餘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閣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民國戰亂,摧毀塔頂及塔身半壁。民國廿五年(1936年)抗日愛國將領,民國中央執行委員、駐軍馮欽哉倡議修建,在「長興萬壽禪院」故址,興建「方山公園」,又在「文殊塔」基礎上重建文殊新塔。

岱祠岑樓

岱祠也叫東嶽行祠,又叫岱祠行宮,四名崇佑觀,五名東嶽廟。位於大荔朝邑鎮大寨村東,距縣城東16.3千米處。岱祠始建時間不詳,只知貞觀元年(627年)重修,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殿宇。後遭破壞全毀,只有岱祠岑樓保存完好。岱祠岑樓,亦名岱祠樓,俗名東嶽廟戲樓。始建於宋政和八年(1118年),坐落於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清時又多次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於1963年至1964年間再次進持整修。

同州湖景區

以同州湖為核心,南至官池科技產業園區,北到縣城馮翊路,西鄰同州湖西路休閒景觀大道,東瀕洛河,景區規劃面積4平方千米。其中同州湖核心區占地約2000畝,水面面積1000畝。

沙苑國家沙漠公園

位於大荔縣蘇村境內,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沙漠,面積360公頃,2014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正式納入國家沙漠公園試點建設,成為陝西省首個國家級沙漠公園。沙苑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灌草植被豐富,動物種類繁多,為歷朝的牧馬場所。面積400多平方千米,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是內陸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帶。據文獻記載,1956年考古中發現「沙苑文化」是中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佐證了大荔沙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萌芽之地,沙苑地區漢代養畜植樹,唐為皇家園林,明時變牧為農,明末進入大面積農桑時代。

視頻

大荔 相關視頻

中國影像方志-陝西大荔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