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王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王蓮。原圖鏈接

大王蓮(學名:Victoria)又稱王蓮,是水生草本植物,具地下,根狀莖直立塊狀,肥厚,具刺,具粗壯發達之側根,質地軟而脆,單互生,碩大,大如小,可乘坐小孩,約可承受 50~70 公斤重。

簡介

大王蓮科名-睡蓮科(Nymphaeaceae)王蓮屬(Victoria )或芡科(Euryalaceae),別名為巴拉圭王蓮、阿根廷王蓮、克魯茲王蓮,原產地在南美熱帶地區,巴拉圭玻利維亞阿根廷等地。果實為漿果,球形,在水中成熟,結實多,黑色,形似玉米,又稱「水中玉米」;種子含多量澱粉、少量蛋白質脂肪油及微量的、核黃素、維生素C等養分,在原產地長久以來就被拿來當做食物,用途接近「芡實」。

命名由來

大王蓮是睡蓮科王蓮屬植物的通稱,學名取自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25年法國植物學家埃梅·邦普蘭首次對王蓮進行了描述,但未引起重視。在1837年,亞馬遜王蓮被英屬圭亞那的羅伯特·赫爾曼·尚伯克傳入英國,由約翰·林德利進行描述,以「維多利亞女王」之拉丁文定名Victoria regia。並在那裏被當成觀賞植物安家落戶,成為園藝愛好者爭相收藏的的對象。

生物特性

以亞馬遜王蓮與小葉王蓮來說,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的花萼密佈小刺,而後者的花萼平滑無刺,這個特徵在不是開花的季節裡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被觀察到。此屬只有兩個物種,它們擁有巨型奇特似盤的葉片,浮於水面,十分壯觀,並以它嬌容多變的色和濃厚的香味聞名於世。葉片直徑可以達到2.9米。

觀賞價值

大王蓮性喜高溫,冬季低溫易死亡。它的生態奇特,適合水池栽培,常用於植物園、公園等的水景佈置,供觀賞用;大王蓮的花是在黃昏時舉出水面開放,開的時候會有濃郁的香氣。第一天開放時的花是純白色,黃昏開放後到隔天清晨就會慢慢合上,隔天黃昏再開第二次,這一次開的花濃香依舊,但花色就會帶著明顯的粉紅色,然後第三天又慢慢合上。不過這一次的閉合整個花苞就會整個沉入水中,然後就沒有下一次了,錯過了就只能密切注意下一個花苞的發育。[1]

王蓮結構

  • 莖:水生草本植物,具地下莖,根狀莖直立塊狀,肥厚,具刺,具粗壯發達之側根,質地軟而脆。
  • 葉:單葉互生,碩大,葉圓形,奇特似盤,葉全緣或有齒,邊緣向上折轉、直立,高 7~10 公分,漂浮於水面,幼葉呈內捲曲錐狀,成熟葉片平展於水面,葉直徑可達 1~3 公尺,大如小船,可乘坐小孩,約可承受 50~70 公斤重;葉面深綠、綠色,肉質,有光澤,無刺,網狀脈,葉脈隆起,支撐著巨大的葉面,使得整片葉浮於水面,增加葉片浮力,葉背常深紅色,有突起網狀葉脈,脈上常具 2~3 公分長之尖皮刺,刺淺褐色,葉柄長,淺褐色,粗壯,密佈粗刺,刺淺褐色。
  • 花:兩性花,單出,生於葉腋處,挺出水面,入夜開花,一朵花開二天,第一天在晚間開放,顏色變淡紅至深紅色,第三天閉合,沈入水中,被稱為「善變的女神」,花萼 4 枚,花冠輻射對稱,花瓣多枚,花瓣開花時常第一天白色,第二天逐漸轉粉紅、深紅色,日間閉合,雄蕊多枚,雌蕊心皮多枚,合生,海綿質花托包被,子房一室,子房上位,層疊胎座。
  • 果實:果實為漿果,球形,在水中成熟,結實多,黑色,形似玉米,又稱「水中玉米」。

台灣大王蓮

在台灣,「大王蓮」一詞幾乎已經成為所有睡蓮科王蓮屬(Victoria)植物的通稱,目前這個屬植物已知原生種大約有亞馬遜王蓮(Victoria amazonica)、小葉王蓮(Victoria cruziana)、馬托王蓮(Victoria mattogrossensis)等三種,而其間還有雜交種,所以雖屬特徵很好辨認,但是要分辨到種的階層並不容易。雖然說亞馬遜王蓮的葉片略大於小葉王蓮,但台灣的環境常常會讓栽培的亞馬遜王蓮沒有辦法長到應該有的大小,所以坊間也只好用「大王蓮」做為這一類植物的通稱了。

愛蓮惜憐

由於大王蓮常用於植物園、公園等的水景佈置,供觀賞用,每當蓮花季遊客們最喜愛的打卡景點就是乘坐大王蓮,但若沒有遵守園內規則,常會造成大王蓮破掉的景象,有許多攝影師到園內拍照,會刻意把花喬成攝影師滿意的巧度,造成蓮花折損。也有網美來園區拍照時沒有注意腳邊的植物,一腳就把栽種好的香蕉樹踩爛。不少攝影師為了捕捉蓮花的美,會自備乾冰及霧氣,打造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優雅景象,但化學劑容易造成植物傷害,以上這些現象對大王蓮來說是一大負荷,遊客要提高素質,留給他人賞觀的機會。[2]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