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城子崖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子崖遺址位於中國山東黃河下游右岸,章丘龍山鎮以東龍山三村東北100米城子崖的台地上,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命名地。

城子崖遺址1928年春由吳金鼎先生髮現,1930年~1931年秋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文物,確認該遺址是一處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曾被稱為「黑陶文化」。因遺址與龍山鎮毗鄰,遂將以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正式命名為「龍山文化」。發掘中還發現了黑陶文化期城和灰陶文化期城,年代約相當於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中文名 城子崖 位 於 中國山東黃河下游右岸 定居時間 公元前2500-前1900年 成 就 評為七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

第一次發掘

1930年和1931年,中央研究院對此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有板築城垣,因此名之「城子崖」[2]。遺址南北長530米,東西寬430米。文化層4~6米,分上下二層。上層出土的有豆、灰陶器物和銅質兵器等,屬商周戰國文化。下層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質加沙黑陶為主,有、鬲、豆、瓮、盆、杯等,特別是黑陶,質地堅硬,薄如蛋殼,造型精美,可謂該文化的代表。因地處龍山鎮,並完全不同於以彩陶、紅陶為特徵的仰韶文化,便定名為『龍山文化」。

第二次發掘

城子崖遺址第二次發掘於1989年至1993年,分4個年度進行的[3]

此次發掘中,發現了城址、房址、水井、灰坑和墓葬等遺蹟。確認該遺址是三個時代的城址。下層是龍山文化城;中層為岳石文化城,即1930年代初發現的黑陶文化期城;上層基本屬春秋城,即所謂灰陶文化期城。

的龍山城址,平面近似凸字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城垣由原始版築、堆築法結合築成。城始建於龍山文化早期。城屬台城,地勢或臨河,或高於周圍地面,城東西臨河而無門,南北各一門,有道路連接。岳石文化城是在龍山城基礎上修築的。周代的城主要修築在岳石城垣內側,面積稍小,破壞比較嚴重。

陶器

城子崖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陶器數量多,製作精,形體大。泥質陶以黑、光、亮為主要特徵。長頸白陶鬹體現了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陶罍陶瓮陶罐等器物形體碩大,頗有王者風度,應視為禮器。出土一件陶罍,通高79,口徑36.5,腹徑66厘米,是目前發現龍山文化同類器中最大的一件。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胎質堅實,多為光澤發亮的磨光黑陶和灰陶[4],其次為灰陶、紅陶,還有少量白陶。輪制技術發達,器形規整,器壁均勻。器表多為素麵,常見紋飾有弦紋、劃紋、乳釘紋、附加堆紋和鏤孔,還有少量籃紋方格紋和繩紋。主要器形有鼎、、罐、盆、杯、豆、、瓮、高柄杯和器蓋等。器物中以平底器為多,另有三足器和圈足器,其中粗頸沖天流袋足鬹、三足盆、高柄杯、鳥首足鼎、袋足甗、黑陶單耳杯最具代表性。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其製作工藝高超,是陶器中的精品。

意義

此次發掘,是中國早期近代意義上的重大考古發掘活動,是全國發現並挖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在中國考古學界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

城子崖遺址相隔60年的兩次發掘證明,城子崖城址是中國古代東方的中心之一[5]。城子崖遺址的兩次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和地位。1990年至1993年的第二次發掘,被分別評為全國「七·五」期間和1990年雙十大考古新發現。1994年獲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國家田野考古發掘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城子崖遺址建有博物館。博物館的陳列,不僅有城子崖遺址,還有章丘其它幾處國保的出土文物

視頻

城子崖遺址 相關視頻

記者探訪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子崖預告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