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角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角龍屬
圖片來自thoughtco

原角龍屬學名Protoceratops;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1],是種角龍亞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分佈範圍和伶盜龍重合。

原角龍屬於原角龍科,原角龍科是一群早期冠飾角龍類。不像晚期的冠飾角龍類恐龍,原角龍的體型較小,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徵。

原角龍身長1.5到2公尺,體型接近綿羊。牠們有大型頭盾,可能用來保護頸部、使頜部肌肉附著、用來辨認同種類動物,或綜合以上功能。原角龍在1923年由沃特·格蘭傑(Walter Granger)與W.K. Gregory所敘述,當時被認為是北美洲角龍類的祖先。研究人員現在根據體型,分別出原角龍的兩個種:安氏原角龍(P. andrewsi)、巨鼻原角龍(P. hellenikorhinus)。目前已發現數十具原角龍標本。在1920年代,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發現一個偷蛋龍化石正位在一群恐龍蛋的上方,而當時這些恐龍蛋被認為屬於原角龍,但現在已發現這些蛋其實是偷蛋龍本身的蛋。

敘述

原角龍是種四足恐龍,頭部後方有大型頭盾,沒有角。頭盾由大部的顱頂骨與部分的鱗骨所構成。頭盾本身則有兩個顱頂孔,而頰部有大型軛骨[2]。頭盾的正確大小與形狀隨者個體而有所不同;有些標本有短小的頭盾,而其他的頭盾接近頭顱的一半長度。有些研究人員,包括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將頭盾的不同大小與形狀,歸因於兩性異形以及年齡變化。

原角龍身長約1.8公尺,肩膀高度0.6公尺。成年原角龍的體重約180公斤。高度集中的大批標本,顯示原角龍是群居動物。

原角龍是種小型恐龍,但頭顱佔了大部分。原角龍是草食性動物,但似乎嘴部肌肉強壯,咬合力高。嘴部有多列牙齒,適合咀嚼堅硬的植物。原角龍的頭顱骨有大型喙狀嘴、四對洞孔。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孔,可能比較晚期角龍類的鼻孔還小。原角龍有大型眼眶,直徑約50公釐。眼睛後方是個稍小的洞孔,下顳孔

發現與種

在1922年的一個由美國人組成的尋找人類祖先挖掘團隊,攝影師J.B. Shackelford在戈壁沙漠內蒙古甘肅省)發現了原角龍的第一個標本。這次由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帶領的挖掘活動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而發現了許多原角龍、鸚鵡嘴龍化石,以及獸腳亞目迅猛龍偷蛋龍化石。

在1923年,沃特·格蘭傑與W.K. Gregory正式地敘述、命名模式種安氏原角龍P. andrewsi),種名是以安德魯斯為名。化石的地質年代是上白堊紀坎潘階,約7500萬年前到7100萬年前[3]。研究人員注意到原角龍的重要性,認為原角龍是三角龍的祖先。這些化石組於保存良好的狀況下,有些標本甚至保有了鞏膜環(Sclerotic ring),鞏膜環是一種易碎的眼睛骨頭。

File:安氏原角龍頭骨(複製品).jpg
安氏原角龍頭骨(複製品)

在1971年,在蒙古發現了一個化石,一隻迅猛龍正攫取一隻原角龍。一般認為牠們在打鬥中同時死亡,可能因為沙塵暴,或是沙丘倒塌在牠們身上[4]

在1972年,波蘭古生物學家Teresa Maryanska與Halszka Osmólska敘述了原角龍的第二種,柯氏原角龍(P. kozlowskii),化石發現於蒙古坎潘階。然而,這些化石由不完整的未成年體化石構成,現在被獨立為新屬,柯氏矮腳角龍Breviceratops kozlowskii)。

在2001年,命名了第二個有效種,巨鼻原角龍P. hellenikorhinus[5],發現於中國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組(Bayan Mandahu),也是來自於上白堊紀坎潘階。巨鼻原角龍的體型明顯大於安氏原角龍,並擁有稍微不同的頭盾,以及更結實的顴骨角狀物。

一個發現於1965年的原角龍化石,在2011年被發現化石伴隨者一個足跡化石,這是第一個同時發現化石、與其足跡化石的案例。

參考文獻

  1. Liddell & Scott.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1980. ISBN 978-0-19-910207-5. 
  2. Lambert, D. The Ultimate Dinosaur Book. Dorling Kindersley, New York. 1993: 152–167. ISBN 1-56458-304-X. 
  3. Godefroit, Pascal; Currie, Philip J.; Li, Hong; Shang, Chang Yong; Dong, Zhi-ming. A new species of Velociraptor (Dinosauri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8, 28 (2): 432–438. doi:10.1671/0272-4634(2008)28[432:ANSOVD]2.0.CO;2. 
  4. Carpenter, Ken. Evidence of predatory behavior by theropod dinosaurs.. Gaia. 1998, 15: 135–1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7).  [not printed until 2000]
  5. Lambert, O, Godefroit, P, Li, H, Shang, C.-Y. & Dong,Z.-M. A new species of Protoceratops (Dinosauria, Neoceratops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Inner Mongolia (P. R. China). Bulletin de l'Institut Royal des Sciences Naturelles de Belgique, Science de la Terre. 2001: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