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方梁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方梁龍(學名:Australodocus)是種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坦桑尼亞,約1億5000萬年前。南方梁龍的學名意為「南方的橫樑」,意指它們是岡古那大陸發現了梁龍科恐龍;種名是以當地的BohetibinAmrani為名,他協助了德國的挖掘工作團隊,並參與了標本的製作。

形態特徵

南方梁龍的原型標本包含兩個頸椎,與其他梁龍科的頸椎相比較短,有些不同的特徵。這些化石最初在1909年由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率領的挖掘團隊所挖出,當時有四節脊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化石遭到轟炸摧毀,如同其他德國在非洲挖出的化石。在2007年,這些倖存的化石被建立為新屬,成為坦桑尼亞第一個發現的梁龍科化石。

分布範圍

南方梁龍的化石發現於坦桑尼亞的敦達古魯地層,當地在侏羅紀時期存在者許多恐龍,包含數種大型蜥腳類恐龍,例如長頸巨龍(布氏腕龍)、詹尼斯龍、湯達鳩龍、拖尼龍。

名稱由來

恐龍,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1]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認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2]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蹟。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3]。 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視頻

南方梁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