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1]。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2]。
目錄
戰場機變(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據《漢書·藝文志》[3]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馬遷《史記》有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4]。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武傳》
成書過程
孫武輾轉到吳國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吳光即位後,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孫武帶着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5]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着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6]。
後世影響
孫子兵法的傳播
《孫子兵法》在國外的流傳,許多著述都認為以日本最早,朝鮮次之。因為這兩個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歷史上與中國文化交流頻繁,而日本奈良時代多次派遣學生到中國學習,無疑為《孫子兵法》的東傳搭建了便捷的橋樑。據史書記載,在公元734年,也就是處於鼎盛時期的唐朝開元二十二年,在中國留學長達17年之久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歷盡艱辛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位兼修文武的飽學之士,在離開繁華的唐朝都城時並沒有攜帶什麼絲綢珍寶,而是用唐朝廷賞賜給他的錢來買書,將大批記載中國兵學陣法知識的書籍捆載而歸,回到故鄉後傳授給日本的文士武將。而據一部名叫《續日本紀》的日本古書所說,吉備回國後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彌關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隨吉備學習《孫子·九地》、《諸葛亮八陣》以及結營向背等方面的知識。這說明吉備所帶回的這批典籍中確實包括被人們奉為「兵經」的《孫子兵法》。如果這一記載準確無誤的話,那麼《孫子兵法》傳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7]
日本著名兵法史學者佐藤堅司卻認為,說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時間過晚。按照他的推斷,中國兵法傳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兒。這一年,來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幾位兵法家到達日本,在那裡領導修築了幾座城池,並因為精通中國兵法被授予榮譽勛位。佐藤推測很可能是這幾位百濟兵法家把中國兵法(當然包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他的證據是,在57年之後成書的《日本書紀》中,出現了「倏忽之間,出其不意,則破之必也」這樣的話,這與《孫子兵法·計》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虛實》篇的「趨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巧合,是因為該書的編纂者舍人親王、太安麻呂已熟知《孫子兵法》上的話,所以用這些話來描述神武天王時代的戰法。佐藤的推斷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時間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寫該書傳入日本的路徑,即:《孫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從中國大陸循海路直達日本,而是先傳入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代的朝鮮半島,然後才由百濟兵法家們傳入日本的。
其實,不管《孫子兵法》是由誰傳入日本的,大家一致公認吉備真備和百濟兵法家們在歷史上都為中日兵學的交流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吉備真備在日本開創了注釋、研究《孫子兵法》的傳統,也使得同樣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兵法學界在宏揚《孫子》精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元10世紀,當年親耳聆聽吉備授課的土師宿彌關成的後世子孫大江匡房對朝廷秘藏的《孫子兵法》加以整理。其後歷代兵家將帥都有人對它情有獨鍾。著名武將武田信玄平時就很尊敬孫武這位無法見面的老師,他的案頭總是放着一部《孫子兵法》,他的軍旗上則繡着「風林火山」4個大字,象徵着《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戰鬥精神。兵法家北條氏長、山鹿素行、吉田松陰等人,也都有頗具獨特見解的研究著作問世。據統計,從16世紀以來,日本的各種《孫子兵法》注本不下一百六七十種。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對它國的兵法著作有如此長時間的研究熱情,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這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人——約瑟夫·J·阿米歐 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第一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約瑟夫·J·阿米歐。提起這個名字,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的官吏文人恐怕大都覺得茫然,但要說起他的中文名字——錢德明(別名錢遵道),知道的人還真不少。原來,這位1718年出生於法國土倫的耶穌會士,1750年奉派來華,第二年就被打算結交幾個西洋朋友的乾隆皇帝召進京城,此後一直受到清朝的禮遇。而這個錢德明在東方古都北京一住就是43年,這期間除了傳教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國文化上面。他學會了滿文、漢文,把中國的歷史、語言、儒學、音樂、醫藥等各方面的知識介紹到法國去,引起法國乃至歐洲文化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最有價值的譯介工作是受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時代的大臣M·貝爾東的委託,翻譯的6部中國古代兵書。錢德明靠着自己在滿漢語文上的深厚功底,根據一部《武經七書》的滿文手抄本,並對照漢文兵書開始了翻譯工作。1772年,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這套名為《中國軍事藝術》的兵學叢書,其中第二部就是《孫子兵法》。這部書的法譯本一問世,就引起法國公眾的重視,《法國精神》等文學刊物紛紛發表評論,有的評論者甚至說,他在《孫子兵法》里看到了西方名將和軍事著作家色諾芬、波利比尤斯和薩克斯筆下所表現的「那一偉大藝術的全部真理」,建議將這一「傑作」作為「那些有志於統領我國軍隊的人和普通軍官的教材」。
大清帝國駐法公使論《(孫子兵法)在法國的歷史》廖世功(1877年~1955年)號敘疇,上海嘉定人,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留學於法國政治科學院,獲學士學位,回國後考授法政科舉人,歷任學部主事、北洋洋務局幫辦、歐洲留學生監督、駐法國巴黎總領事、兼駐比利時公使、中國駐國際聯盟首席代表,同時負責德意志在華僑民遣返工作。
有趣的是廖世公所著的《中國為世界文化之源》這部著作中提到,就連咤叱歐洲的法國名將拿破崙也讀過《孫子兵法》。廖氏曾擔任過駐法公使,在法國政界、軍界有許多朋友,他的說法恐怕不會是空穴來風。從拿破崙個人的身世看,他於1779年進入位於香檳的布列納軍校攻讀炮兵專業,1784年進入巴黎皇家軍事學校深造,次年畢業。而18世紀80年代的頭幾年,恰好《孫子兵法》法文譯本多次被刊物刊登,引起公眾的矚目。在拿破崙入巴黎軍校深造的前兩年,尼昂出版公司經法國國王特許,將《孫子兵法》作為一套有關中國的叢書的第七卷再次出版了。照常理推斷,求學期間酷愛讀書,曾大量閱讀過世界各國軍事、歷史和法律書籍的拿破崙受當時巴黎社會上一度盛行的「孫子熱」的影響,瀏覽過《孫子兵法》並不是不可能的。
對《孫子兵法》的重視
《孫子兵法》——是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級管理人才培訓必讀教材,影響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書,通用汽車CEO羅傑·史密斯、軟銀總裁孫正義成功的法寶,商界必備實戰手冊啟迪人生權變創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於挑戰規則,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孫子兵法》的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齊文化倫理思想的特點。
齊文化的倫理思想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方面講「仁」、"禮",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這些,在《管子》一書中體現得很明確。關於前者,是從齊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較而言的。
魯文化把「仁」與「禮」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晉文化,特別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視「仁」與「禮」的。
齊文化上述兩個方面,在《孫子兵法》中也體現得十分清楚。孫武講「仁」,但是並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①杜牧注說:「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者流,用智為先。」②杜牧是從軍事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的。孫武生活於有尚武精神傳統的齊文化環境中,他在講將領的五德時,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並不是不要「仁」,而是將「仁」用於對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孫子兵法·計篇》說,「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即體現了「仁」的思想。孫武的「仁」,還有更高的原則,即要符合戰勝敵人、維護國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孫子兵法·用間篇》說:「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兩國交兵,以決勝負,應該想方設法,不惜以爵祿和金錢,從敵方搞到情報,以了解敵情。如果不能這樣,而愛惜爵位和金錢,就是不仁到極點了。這就給了「仁」以新的解釋,更具有齊文化的特色。
《孫子兵法》的影響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有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計》的說法。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作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徵。
《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國人尊孫子為「兵聖」,而以色列當代戰略學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費德)之言可以代表國外的總評:「所有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the best(最佳),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則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局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
《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鑑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名家點評
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言:「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
美軍總指揮弗蘭克斯評價說:孫武,這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家的幽靈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進的每架戰爭機器的旁邊。
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
唐朝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明朝茅元儀認為《孫子兵法》的定位是最準確、講的最好的。
美國尼克松寫的一本書,《1999不戰而勝》,其中就引用了好多有關孫子的語錄。
日本逢屋千村說《孫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孫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義者,是不戰主義。
孫中山曾說過:「 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鬥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學真理"。
郭泰納夫評價:孫子確實可以算是世界第一流的軍事學家。
著名版本
- 簡本,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漢初竹簡抄本,是現今為止最早的版本。
- 十一家注本,1961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孫子》。
- 武經本,如,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
- 西夏文《孫子兵法》,藏於寧夏檔案館。
- 《太平御覽》本。
- 《杜氏通典》本。
- 法蘭西語翻譯版本
- 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第一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約瑟夫·J·阿米歐——(中文名:錢德明,別名錢遵道),《孫子兵法》翻譯成法文後,又有歐洲各國的學者們把《孫子兵法》翻譯成英文、荷蘭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西班牙文等。
- 曹操的《孫子略解》為《孫子兵法》最早的注釋本。
- 歐陽修曰:「世所傳孫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
視頻
孫子兵法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李世民對哪部兵書說,天下兵書,無出其右者 ,搜狐,2016-12-08
- ↑ 這座古墓不僅出土了寶書《孫子兵法》,還出土五本鮮為人知的奇書,新浪網,2018-04-08
- ↑ 藝文志第十,古詩文網
- ↑ 《孫子兵法》:這本「古代第一兵書」,給我們的9個心法 ,搜狐,2019-03-04
- ↑ 伍子胥推薦孫武,吳王為何看到兵法才見孫武 ,搜狐,2018-09-27
- ↑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孫子兵法出自哪個時期,趣歷史,2014-03-18
- ↑ 孫子兵法的歷史影響: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世界,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