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洛伊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洛伊德
出生 1856年5月6日
國籍 奧地利
職業 精神分析學家
知名於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知名作品 《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生於捷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及長在維也納學醫和行醫,其後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以83歲高齡逝世於倫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醫師精神分析學家 ,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他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力比多」、「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學後來被認為並非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但激發了後人提出各式各樣的精神病理學理論,在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1]

基本信息

姓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生日期   1856年5月6日
外文名 Sigmund Freud 逝世日期 1939年9月23日
國籍 奧地利 職業 精神分析學家
民族 猶太人 畢業院校 維也納大學
出生地 摩拉維亞 代表作品 《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

人物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洩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誌着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

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

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38年奧地利德國侵占,赴英國避難,次年於倫敦逝世。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2]

生平經歷

童年時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於奧匈帝國的摩拉維亞省弗賴堡鎮(Freiberg,現Príbor,即捷克共和國的普日博爾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實的羊毛商人,母親阿瑪莉亞·那薩森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長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這一年,他已經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伊曼紐爾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國萊比錫。一年後,又搬家到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接下來的六年裡,母親又生下了四個女兒,阿道芬、瑪麗、寶琳和羅莎,和一個兒子亞歷山大。

學生時期

弗洛伊德的啟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實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歲時——比正常的入學年齡早了一年——進入著名的利奧波德地區實科中學(初高中一貫制)讀書。在這段時期,弗洛伊德學習了大量的從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文學,還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英語;他還自學了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在高中時,他受一位朋友的影響,想將來成為一名律師。1873年秋,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學醫學專業。在這裡,他把名字從西格斯蒙德改為了西格蒙德。在這一階段,他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還認真閱讀了費爾巴哈的著作,還聽了布倫塔諾的課程。從大學第三年開始,他開始到恩斯特·布呂克的生理實驗室學習生理學。1879年他被軍方徵召從事了一年的醫療服務工作。1881年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從學校畢業。

工作初期

畢業後,弗洛伊德在布呂克的實驗室工作了一年。1882年6月和瑪莎·伯奈斯訂婚。在布呂克的建議下,離開生理實驗室。1882年7月進入維也納綜合醫院工作,先任外科醫生,後任內科實習醫生。1883年5月轉到精神病治療所任副醫師。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1885年8月,在布呂克教授推薦下獲得一筆為數可觀的留學獎學金,前往巴黎薩彼里埃醫院(Salpêtrière)跟沙可學習。1886年2月他返回維也納。1886年春,由於經濟原因,他開始以神經病醫師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結婚。婚後他們育有三男三女。[3]

心理學研究

在巴黎跟隨沙可期間,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這一時期他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從對軀體的研究轉向對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 1884 年與 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開始產生的。布洛伊爾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弗洛伊德排憂解難,而且還使弗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經從布洛伊爾的病人安娜·歐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宣洩療法(布洛伊爾稱為「談話治療法」)的效果,從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後,他進一步考慮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安娜·歐的病例。[4]

學術理論奠基期

1895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

1897 年,在其父親去世後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 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出版後的 8 年間只售出 600 冊。而弗洛伊德從中只獲得相當於 209 美元的稿費。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裡,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後半小時被用於自我分析。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他在嘗試了多種治療技術。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後試用了聚精會神的技術,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額頭上並促使其回憶;布洛伊爾使用的宣洩的技術,即發掘個人問題並以語言表達出來而獲得不良情緒的擺脫和釋放。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

1905 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症的種種症狀;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最後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性學三論》,書中表達了關於嬰兒期性慾以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症之間關係的觀點。這招致了對弗洛伊德的嘲諷,他被看作是一個滿腦子淫穢念頭而邪惡下流的人。醫學機構聯合起來抵制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

1909 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 G.S.霍爾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該校20年校慶和舉辦系列講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與美國心理學屆名人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誌了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贏得國際上的承認,是他唯一的一次訪美,同時他公開露面也僅有這一次。在這期間弗洛伊德建立了關於人格發展和嬰兒性幻想的理論,精神功能規律的理論,以及關於精神分析過程的觀點。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析》

1920年弗洛伊德在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願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聲望從 1919-1939 年一直處於頂峰。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5]

人生後期

1923 年春,他被診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症被發現後他也沒改變這一習慣。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絕使用止痛藥。他的頭腦仍然十分清醒,並繼續為病人診療和著述。

1933年納粹執政後迫害猶太人,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誇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維也納被占領仍不願離開維也納。最後,由於他女兒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屢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後來他的四個妹妹都在奧地利遭納粹分子殺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於倫敦。

主要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衝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和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裡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着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欲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着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

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着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欲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欲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欲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衝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6]

愛情生活

1882年4月,從維也納大學拿到醫學學位不久,弗洛伊德在自己家中邂逅了妹妹安娜的朋友瑪莎,兩個月後,兩個年輕人做了訂婚的決定。這次訂婚其實是他們私自呵護的秘密,直到半年後才讓雙方的家人知曉。 如果從訂婚那年算起,她和弗洛伊德相伴57年,養育了6個孩子。

瑪莎比弗洛伊德小5歲,出身於一個地位很高的猶太家庭:她的祖父伊薩克·貝爾奈斯曾是駐漢堡的猶太正教領袖,也是詩人海涅最尊崇的朋友。瑪莎嬌小聰慧,弗洛伊德第一眼就喜歡上她。幾個星期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展開追求攻勢,每天送瑪莎一朵紅玫瑰,再用拉丁文、德文、西班牙文、英文或德文在附送的卡片上寫一句箴言。 訂婚後有兩三年時間他們分隔兩地。弗洛伊德幾乎每天寫信,有時一天三封,向瑪莎傾訴思念。

弗洛伊德幾乎從不向外人主動提及自己的家庭生活,這是他嚴謹個性的一部分。在《我的自傳》中,也沒有專門的章節留給妻子瑪莎。 但是瑪莎保留了900多封他們早年的情書,讓人看到弗洛伊德那些熱烈的愛。在瑪莎於1951年去世後,歐內斯特有幸讀到了這些信,他毫不懷疑地告訴人們:

「在弗洛伊德的愛情生活中,瑪莎的確是他唯一的對象,甚至被他視若珍寶。在他的心目中沒有任何人的地位能夠超越瑪莎。雖然他在婚姻生活中熱情的部分比大多數男人都結束得早,但卻用他一生的奉獻和全心全意的理解彌補了這些遺憾。」[7]

重要著作

《歇斯底里症研究》,與約瑟夫·布魯爾(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論自戀》(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8]

人物評價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建的精神分析理論,既是一種神經症的治療方法和理論,又是一種無意識(潛意識心理學體系,在20世紀20年代,這個理論逐漸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哲學,世稱精神分析學派(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

弗洛伊德在心理學史上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張春興《心理學思想的流變》)。

不了解精神分析就難以認清無意識學說的深刻內涵及其重要價值,就難以反映人的心理活動的全貌和構建科學心理學完整的理論框架,就難以把握現代醫學模式發展的歷史軌跡(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

弗洛伊德一生著作等身,精神分析理論博大精深,主要包括無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的理論、性心理發展及人格形成的理論、關於本能的理論、關於神經症的形成及治療的理論,心理的防禦機制理論等,以及由此擴展而應用於其他科學領域的諸如精神分析的文藝理論、美學理論、關於宗教形成的理論、對於文明發展的理論等。[9]

荒謬理論

佛洛伊德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話,比如那句著名的「當一個人處於不能克服無法避免的痛苦中時,就會愛上這種痛苦,把它看成幸福」。確實有很多人崇拜佛洛伊德,但人無完人,他的不少觀點其實現在看來是很荒謬的。

1、佛洛伊德認為,社會文明是對人的本性的壓抑,世界越是文明,越意味着人被壓抑的程度加深了。所謂法律道德、規則和秩序,並不利於人發揮他的原始天性,就連文化的進步都是人性被壓抑的結果。

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如果人可以有絕對的自由去盡情釋放和揮灑他的天性,那麼誰來保證別人的自由不會被他侵犯?英國有部小說叫《蠅王》,十幾個孩子流落荒島,從最初的井然有序到最後的派別對立,甚至野獸般自相殘殺,這其中不正有「天性」釋放太過的原因嗎?沒有了規則和秩序,不被壓抑的其實只能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必將成為這些人享受天性的犧牲品。

2、佛洛伊德認為,戰爭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自然現象,是人類發展不可避免的一種「優勝劣汰」。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生物有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記得第一次是在中學課本上看到的這句話,那時我的老師告訴我們:「這只是生物界的生存法則,絕不適用於人類社會,動物可以互相殘殺,人卻不能弱肉強食。」

戰爭不能看作一種生物界的自然而然的現象,因為它的主要對象是人。戰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無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如果像佛洛伊德表述的那樣,強國征戰弱國是必然,那麼現在的世界,誰來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利益?

3、現在的人們,普遍承認男女平等,但在佛洛伊德的思想中,女人天性就處於「被動和等待」地位,縱觀人類文明,女性最大的貢獻不過是發明了編織的技法。他還提出女人對男人和社會存在着一種天然的依賴性,並且極力論證這種依賴的合理和必然。

否定女性的價值,把女人當作男人和社會的附庸,這也是佛洛伊德理論最讓人覺得荒謬的地方。近來看到各種自媒體極力讚美推崇佛洛伊德的言論,當然選取的都是比較有哲理性的句子。看一個人不能太片面,哪怕是偉人也一樣。太過推崇,幾乎看不到隻言片語的批評,不免會誤導部分讀者「佛洛伊德和他的理論十分完美」。[10]

參考來源